自古以来,起义军就像是一个创业公司,老板提供平台,员工卖力创业。只要员工有才能,或者碰到大的机遇,就可以另起炉灶,创立自己的事业。毕竟,能够笑到最后的不一定是老板,而是有野心、有才华的员工。在黄巢的“公司”,就有一个这样的人,此人名叫朱温(又名朱全忠),后梁的开国皇帝。
朱温(852—912),户籍宋州。父亲朱诚,老实巴交的私塾先生,母亲王氏,温婉贤惠的传统女人。据史料记载,朱温出生的那天,朱家的茅屋上空突然腾起一阵红色火光,乡亲们以为朱家着火,纷纷提着水桶前来灭火,等他们赶到的时候,一声婴儿的啼哭声划破长空,婴儿就是朱温。
家中添丁,总归是一件喜事,可朱诚却高兴不起来。毕竟,他没有手艺,全靠微薄的教书收入维持家庭开支。朱温出生前,朱家已经有朱全昱、朱存两个男丁,想要养活一家人,朱诚的压力非常大。朱温出生后不久,老爹就因为积劳成疾,一命呜呼,家中顶梁柱倒了,朱家母子的生活可想而知。由于王氏没有谋生的手艺,只好委身到地主刘崇的家中打工,条件是包吃包住。
王氏的愿望很简单,只希望三兄弟能平安长大,快乐做人。三个兄弟中,大哥朱全昱性格成熟,很早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朱存、朱温属于吊儿郎当,喜欢调皮捣蛋、争强斗勇的“坏孩子”,很不受大家的待见。
朱温年少的时候,好吃懒做,不事生产,经常被地主刘崇嫌弃。然而,刘家的老太太却很喜欢朱温,每逢朱温闯了祸,老太太就会给朱温撑腰。没有了生存的压力,朱温才有更多时间练习武术,幻想着人生的大事。
朱温23岁那年,黄巢率众起义,大唐风云突变。朱温寻思着,自己有两把刷子,如果跟着黄巢混,岂不是可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当时,朱温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二哥朱存,立即得到了共鸣。黄巢攻打宋州的那年,朱温兄弟正式从军,后来跟随黄巢转战浙西、福建、岭南、江陵等地,又在攻打洛阳、潼关的战役中立功,等黄巢进驻长安的时候,朱温已经是起义军中有头有脸的将领。
中和二年(882)二月,黄巢给了朱温一个任务:攻取同州。黄巢承诺,如果朱温能拿下同州,就封他做同州刺史。客观地说,同州位于长安和河中军镇的中间地带,战略地位很高,这种任命证明黄巢确实很信任朱温。事实上,朱温没有辜负黄巢,他轰走了同州刺史米诚,顺利完成了任务。
在乱世之中,能有自己的地盘,就有崛起的资本。遗憾的是,朱温的地盘刚好在官军收复长安的战略地带,朱温还没站稳脚跟,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三万官军就赶赴到同州城下。兵力悬殊,战力悬殊,朱温很快就败下阵来。求援信如同雪花般飞入长安,主旨只有一个,朱温希望黄巢尽快发兵求援。
朱温可能没想到,负责书信来往的左军使孟楷看不惯他,于是截下了所有书信,以至于同州被围,黄巢仍然被蒙在鼓里。同州被围,朱温有两个选择:向左是力战身死,做黄巢的忠臣;向右是投降朝廷,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事实证明,朱温选择了后者。原因其实很简单,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他如何忠君爱国,保持信义,他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好好活着。中和二年(882)九月,朱温处死了黄巢的监军严实、大将马恭,向河中节度使王重荣递交了降书。
朱温是黄巢的大将,他的投降让官军士气大振,唐僖宗李儇更是欢欣鼓舞,他立即下旨,封朱温为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为朱全忠。说白了,李儇希望朱温永远忠于大唐。然而,李儇真的想多了。朱温是个务实主义的枭雄,他既然能背叛黄巢,就可以做大唐王朝的掘墓人。
不可否认,朱温投降朝廷,确实起到了模范作用。随后,黄巢委派的华州刺史李详、平卢留后王敬武等人相继归降了朝廷。庆幸的是,朝廷的高层没有被眼前的假象迷惑,他们清楚,黄巢虽然在走下坡路,可仍然坐拥二十多万起义军,绝不是官军能轻易剿灭的。更何况,各地的援军都是投机分子,官军主力获胜,他们就会跟着浑水摸鱼,如果主力失败,他们又会变成墙头草。
面对这样的局势,宦官杨复光提了一个建议:召沙陀族的李国昌、李克用父子进关,作为剿灭黄巢的主力。据史料记载,杨复光虽然是宦官,却胸怀大志,颇有韬略,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代表,最得意的事就是招降了朱温。
李国昌,沙陀族首领,本名朱邪赤心。唐懿宗李漼统治时期,李国昌以镇压庞勋起义的功劳,被封为振武军节度使。不过,李国昌骨子里没有遵奉朝廷、敬畏皇权的觉悟,在地方任上,时常掠夺百姓。唐僖宗李儇登基之后,唐军将领李琢和吐谷浑都督赫连铎联手,将李国昌父子驱逐到阴山之下的鞑靼部族。
寄人篱下的这段日子,李国昌父子没有灰心丧气,他们厉兵秣马,训练出了一支彪悍勇猛的骑兵。因为沙陀骑兵身穿黑衣,远远望去和乌鸦一样,因此被称为“鸦军”。黄巢进驻长安后,李国昌主动抛出橄榄枝,希望能帮助朝廷剿灭黄巢。不过,李儇拒绝了。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征用李国昌父子,李儇恐怕会付出好几倍的代价。中和二年(882)十一月,关中局势陷入胶着,在杨复光的提议下,李儇终于答应一万七千名沙陀骑兵入关支援。
沙陀骑兵天下闻名,黄巢自知不敌,于是派遣使者带着大批的金银珠宝前去议和。彼时,沙陀骑兵的主帅是做事毫无底线的李克用。他收下了黄巢送来的金银珠宝,却又撕毁了黄巢的求和书。因为沙陀骑兵的加入,长安战场的局面从平分秋色变成了官军占优。
中和三年(883)正月初一,李克用的部将李存贞在沙苑大败黄巢的弟弟黄揆,取得了第一场胜利。中和三年(883)正月初二,李儇下诏,封李克用为东北面行营都统,杨复光为东面都统监军使,陈景思为北面都统监军使。
请注意,这不是正常的论功行赏,而是有预谋的夺权。阴谋的背后,正是低调已久的宦官田令孜。在此之前,前线战事胶着,朝廷完全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如果田令孜插手太多,承担的责任就会越多。如今,宦官杨复光建议沙陀骑兵入关,反攻长安的号角已经吹响,田令孜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
中和三年(883)正月初八,田令孜以中书令、诸道行营都统王铎剿匪不力,杨复光举荐沙陀骑兵有功为由,贬王铎为义成军节度使,贬副都统崔安潜为东都留守。同时,加封宦官西门思恭为神策右军中尉,充任诸道租庸兼催促诸道进军等使,同时散布舆论,说自从丢失长安以来,他跟随皇帝任劳任怨,帮助收藏先帝画像和无数国宝,为自己讨了个神策十军,以及南衙十二卫观军容使的头衔。
中和三年(883)二月十五日,华州城西三十里处的梁田陂,官军和起义军正面对峙,这是一场决定天下大势的战争。为此,黄巢派出了大将尚让、赵璋、王璠、林言,以及弟弟黄邺、黄揆,外加十五万主力部队,朝廷也调集了数万主力。
第二天,双方如约交战,战役从中午持续到晚上。客观地说,起义军都是低级步兵,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可以靠人海战术取胜。然而,面对沙陀骑兵的无情冲锋,起义军虽有斗志,却显得无能为力。每一轮骑兵冲锋,都有大批的起义军倒下,半天时间,战场上就累积了三十里的尸体,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
接下来的几个月,黄巢组织了几次反攻,都被官军化解。中和三年(883)四月初八,黄巢战无可战,于是纵火焚毁了宫殿群,弃城而逃。李克用进城了,可他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毁灭。在李克用的默许下,沙陀骑兵犹如恶魔一样,横行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肆意凌辱着朝廷的子民,碾压着大汉民族的自信。
《旧唐书》中描述到:“自禄山陷长安,宫阙完雄,吐蕃所燔,唯衢庐舍。朱泚乱定百余年,治缮神丽如开元时。至巢败,方镇兵互入掳掠,火大内(大明宫),唯含元殿独存,火所不及者,止西内,南内及光启宫而已。”
长安城,唐朝首都,取名之初就被赋予了“长治久安”的寓意,可千百年来却饱受战火的**。也许,只有见证过盛世的繁荣,历经乱世的摧残,能够在权力的更迭中不断地崛起,才算得上真正的古都吧。
逃离长安的时候,黄巢仍然有十万将士,为了保存翻盘的资本,他命人在路上遗弃金银珠宝,牵制官军的追击速度。中和三年(883)五月,黄巢对蔡州发动进攻,逼迫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投降,随后移师陈州。
赵犨(chōu),陈州刺史,见识远大,智商在线。他料定黄巢会经过陈州,因此提前让周边的百姓带着粮食入城,同时深挖护城河,修缮兵器,严阵以待。彼时,黄巢发动了数次进攻,可陈州军民严防死守,屡次瓦解了起义军的攻势。
如果黄巢的智商在线,他应该迅速离开陈州。毕竟,他最好的选择是打游击战,牵制官军,造成朝廷的内乱,等待全国暴乱的到来。悲剧的是,因为赵犨打赢了黄巢,让他很没面子,以至于黄巢上头了。随后,黄巢命部队驻扎在陈州城外,开始派人修建宫室,安置百官,似乎有把陈州当作大本营的意思。
事实上,留在陈州也可以,可粮食从哪里来呢?
黄巢想了想,还是发扬起义军的“传统”,到老百姓家中抢劫吧。然而,起义军转了一圈才发现,百姓已经响应赵犨的号召,将粮食搬到了城中。可以想象,自己的智商被对手按在地上摩擦是什么样的扎心感受。为了泄愤,黄巢派人修了几个叫“舂磨寨”的地方,随后到处杀害百姓,将他们的骨头扔到舂磨寨的大石磨里磨成粉,将骨粉作为士兵们的口粮。
在陈州得不到粮食,黄巢便派军队扫**了许州、汝州、唐州、邓州、孟州、郑州、汴州、曹州、濮州、徐州、兖州。此时此刻,黄巢已经彻底站到了百姓的对立面,俨然是吸食百姓骨血的恶魔。
客观地说,如果黄巢离开陈州,低调行事,官军可能以战养战,不会对他赶尽杀绝。然而,黄巢却在官军的眼皮子底下残杀百姓,这谁能忍?随后,李儇再次下诏,命李克用率领五万大军前去围剿黄巢。
中和四年(884)四月初三,在黄巢围攻陈州将近三百天之后,官军和起义军再次爆发主力会战。李克用击败敌军大将尚让,又在西华(今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击败黄巢的弟弟黄邺。黄巢无奈,只能解了陈州之围,向北退却。
中和四年(884)五月初八,李克用在中牟(今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追上黄巢,乘着黄巢北渡汴水的机会发动突袭,歼敌一万。随后,尚让、李谠、霍存、葛从周、张归霸等起义军将领举起了白旗。尚让是黄巢最得力的亲信,他的投降,代表黄巢的政权进入了死亡倒计时。中和四年(884)五月初九,李克用在封丘追上黄巢,一阵掩杀之后,黄巢的主力部队彻底溃散。随后,黄巢带着一千名将士逃奔兖州。
说白了,双方都是骑兵,如果说战斗力有差距,奔跑的速度却是旗鼓相当,如果李克用继续追击,他没有追上的把握。再者说,不分昼夜的追击会让沙陀骑兵疲惫不堪,李克用思虑再三,决定率军返回汴州,稍做休整。
中和四年(884)五月十四日,李克用到达汴州,驻军在城外。彼时,汴州的扛把子正是朱温,他以东道主的身份邀请李克用进城,随后给他接风洗尘。大家都是军人,说话豪爽,办事利落,席间气氛融融。然而酒到半酣,李克用开始放浪形骸了,比如吹捧自己帮助朝廷平叛,以功臣自居,还贬低官军将领,说他们无能,无意间让朱温等将领失了面子。总而言之,酒宴过后,朱温的心里五味杂陈。
李克用是皇帝请来的帮手,身份摆在这儿,而且他确实打败了黄巢,就算说几句吹牛的话,也是无可厚非的。按照正常套路,朱温完全可以忍下来。然而,就在当晚,朱温、汴州将领杨彦洪等人对李克用发动了突然袭击。
因为沙陀骑兵没有设防,组织不起任何抵抗,连同监军陈景思、沙陀将领在内的三百余人被杀身亡,李克用逃出生天。事实证明,这件事背后的总策划就是朱温,如果给他的军事行动冠名,“摘桃子”可能是最合适的。
中和四年(884)六月十七日,穷途末路的黄巢被外甥林言刺杀,黄氏一门的首级被送往成都,持续九年时间的黄巢起义宣告落幕。客观地说,黄巢能够打进长安,是因为大唐帝国的腐朽,可他坐不稳龙椅,却是因为自己的原因。
根源一:黄巢出身黑社会家庭,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理念,如果遇到利益冲突,黄巢的第一选择永远是暴力,而不是充满智慧的博弈。历史证明,地方军阀、地方官员都曾向黄巢抛出过橄榄枝,可黄巢自我作死,让这些中立的势力,潜在的朋友全部变成了敌人。
根源二:黄巢是个富二代,和农民不是一个阶层,根本无法理解老百姓的苦楚。表面上看,黄巢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还建立了大齐政权,可他却从未出台过“惠民利民”的政策,哪怕是表面功夫,黄巢也懒得做。相反,黄巢最喜欢抢劫老百姓的财富和粮食,甚至还有屠杀百姓,将百姓骨头磨成粉末的劣迹。打着起义军的名号,干着强盗的恶行,还能指望百姓衷心拥护吗?
根源三:黄巢经历了失败的科举,对读书人、朝廷官员有深深的痛恨,屠杀长安士子、朝廷官员就是明证。古往今来,起义军领袖都喜欢招揽谋士,为自己出谋划策,可是在黄巢的军中,我们看不到任何文人谋士。正因为如此,黄巢的执政、作战才没有战略高度,只能搞一场孤军奋战的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