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八年(834)七月,李逢吉的侄子李仲言回来了。

想当年,李仲言坑害李绅,被朝廷流放到象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象州县),李昂大赦天下,李仲言被调回洛阳。彼时,洛阳留守正是李逢吉。

叔侄见面,分外亲切。他们回忆起在长安意气风发,呼风唤雨的岁月,不免唏嘘感叹。如今,李逢吉已经七十多岁,按理说应该是无欲无求的,可有件事始终令他耿耿于怀:他还想再做一次宰相,体验唯我独尊的感觉。至于李仲言,长期流放象州,他也想回到长安,重新走向人生的巅峰。

李仲言表示,他和郑注有交情,可是缺钱。

李逢吉:“叔叔有的是钱,你去办事吧,等你好消息。”

有朋友的交情,又有钱财开道,李仲言获得了面圣的机会。

据史料记载,李仲言身材魁梧,英俊潇洒,为人豪爽,有男人气概,擅长诗词歌赋,出口成章,精通《周易》,机谋善断,对世间百态有深刻的认识。

君臣见面,李昂瞬间就被李仲言征服了。

太和八年(834)八月,李昂公开表示,要让李仲言做谏官,入驻翰林院。

李德裕阻拦道:“陛下,万万不可。李仲言和李逢吉坑害李绅的事情朝野尽知,这种人品低劣的人,怎么能够得到任用呢?”

李昂:“爱卿,人谁无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李德裕:“臣听说,只有孔子的弟子颜回能够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他是圣人。更何况,他犯错是因为思虑不周,而李仲言是知错犯错,其心可诛。”

李昂很无奈,你瞧瞧,又搬出了圣人。

李昂:“朕已经答应了李逢吉,君无戏言。”

李德裕:“李逢吉推荐奸人,说明他就是朝廷的罪人。”

李昂:“既然这样,要不给他任命其他的职务吧。”

李德裕:“臣不同意。”

话不投机半句多,李昂看着王涯,希望他能够说几句。

事实上,王涯也忌惮李仲言的存在,就在不久前,他还写了反对李仲言回朝的奏折。然而,看到李昂固执己见,王涯想着卖李昂一个人情。

王涯笑了笑:“臣以为,李仲言挺好的。”

有趣的是,李德裕正对着王涯挥动双手,暗示王涯反对李昂的提议。王涯话音刚落,李昂带着胜利的表情望向李德裕,刚好看到了这一幕。试问,还有比这更尴尬的气氛吗?李德裕的小动作,让李昂像吃了苍蝇一般恶心。

鉴于李仲言确实有不良前科,又以罪臣身份入宫,李昂并没有一意孤行。随后,李昂乾纲独断,任命李仲言为四门助教,也就是国子监下设的“四门馆”里的一种教职,官阶“从八品上”。

如果李德裕够聪明,应该明白背后有宦官集团撑腰。李昂退让一步,李德裕卖给宦官集团、李昂一个面子,堪称是完美的结局。然而,李德裕接下来的操作刷新了大家的认知:他竟然命人驳回了李仲言的任命流程。

都在一个锅吃饭,如果你太霸道,容不得别人,谁还愿意陪你玩?

愚蠢的操作,令王守澄、李仲言、郑注等人对李德裕恨之入骨。为了扳倒李德裕,他们决定召回牛党领袖李宗闵等人。

太和八年(834)十月十三日,李宗闵重新做回宰相。太和八年(834)十月十七日,李德裕接替李宗闵的职务。至于李仲言,如愿以偿地入驻翰林院,担任侍讲学士。

据史料记载,李德裕不想去山南西道,于是奏请李昂,希望留在长安。李昂随后下诏,封李德裕担任兵部尚书。然而,在李宗闵的干预下,李德裕最终被贬为横海节度使,而且丢掉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

看得出来,李昂不想把事情做绝,所以才同意李德裕的请求。可是又迫于压力,再次改变了决定。那么问题来了,党争之中,李昂究竟是什么心态?

关于朋党,李昂曾经说过: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也就是说,李昂明白朋党不可能消失,李德裕和李宗闵没有本质区别,他能做的就是平衡两派势力,提拔能揣摩自己心思的朝臣,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李昂的目的之一,便是铲除邪恶跋扈的宦官势力,重新树立皇权的威严。

很遗憾,李德裕没有察觉到李昂的心思,或者察觉到了,却没有和李昂统一立场。反而因为小事不停和李昂唱对台戏,这样的官员,李昂能要吗?

关键时刻,李昂只能牺牲李德裕,寻找更好的伙伴。

历史证明,郑注和李仲言就是李昂要寻找的人。他们表面上依附王守澄,背地里却倒向了李昂。背叛的原因也很简单,跟着王守澄,他们永远是普通官员,如果得到李昂的赏识,他们就可以做宰相,走向权力的巅峰。

拿李仲言来说,做翰林侍讲后,经常给李昂讲授他最感兴趣的《周易》。可奇怪的是,李昂丝毫提不起兴趣。有几次,李仲言故意讲到前朝皇帝被宦官欺压的典故,言语中透露自己力挺皇帝,维护君权的态度。久而久之,李昂也察觉到了李仲言的暗示,大家都是聪明人,一拍即合。

这两位老兄非常机智,投靠李昂后,继续扮演着王守澄的代言人,该收的钱一分不漏,该办的事一件不落,王守澄丝毫没有起疑心。

太和九年(835)五月,李训和郑注向李昂推荐神策右军将军仇士良,希望用他分化王守澄的势力。仇士良是王守澄的死敌,如果他上位,不愁王守澄不倒台。

李昂:“就让他做神策左军中尉吧。”

郑注和李训为李昂卖命,李昂自然要给他们更多的权力。再蠢的人也知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太和九年(835)五月,长安盛传一则谣言,说郑注在为皇帝炼制丹药,其中一个药引就是小孩子的心肝。

李昂表示,老百姓日子无聊,搞搞谣言没问题。问题是,不能把锅甩到皇帝的头上啊,而且是一顶让他遗臭万年的锅。这事没完,彻查!

负责彻查的就是郑注,他刚好和京兆尹杨虞卿有仇怨,于是将锅甩到了杨虞卿家属的头上。紧接着,杨虞卿就被关押到了御史台的大狱。杨虞卿的后台是李宗闵,李宗闵为小弟求情,惨遭李昂的侮辱训斥。最后,李昂想起李宗闵结党营私的旧账,直接将他贬为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刺史。

郑注和李仲言闹得风生水起,却一直没有触碰王守澄的利益。相反,他们继续标榜自己是王守澄的党羽,打算借王守澄之手,除掉其他的宦官势力,比如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当时,郑注和李仲言密奏李昂,扬言要动手锄奸,同时又给王守澄洗脑,说要将敌对势力赶出京城,以后王守澄就是京中唯一的势力。

效果很明显:杨承和出任西川监军,韦元素出任淮南监军,王践言出任河东监军。没过几天,他们被扣上与李德裕、李宗闵暗中勾结,收受贿赂的罪名。接下来,他们就收到了三尺白绫。前任枢密使崔潭峻早已经去世,李昂为了泄愤,命人刨出他的棺材,当众鞭尸。

让李昂高兴的事情不多,可是让他讨厌的太监死了,绝对是李昂喜闻乐见的。至于王守澄,谈不上高兴,但少一个人争宠,总归是好事。

太和九年(835)七月,李仲言进封兵部郎中、知制诰、翰林侍讲学士。

太和九年(835)八月,郑注进封工部尚书、翰林侍讲学士。

如果不是他们的资历不够,又害怕引起王守澄的察觉,李昂恐怕早就将宰相的头衔丢给了他们。为了拉拢他们,李昂几乎走火入魔。

翰林学士、户部侍郎李珏,是李昂的亲信臣僚。有一次,李昂想提拔郑注,于是征询李珏的意见:“你知道郑注吗?你曾经和他有过交集没有?”

李珏:“臣不仅知道他的姓名,而且深知他的为人。郑注是奸邪小人,陛下宠信他,恐怕不合适。臣是陛下的幕僚,怎么敢和这种人交往?”

郑注升官之后,李昂突然想起了这件事,内心觉得李珏没有识人之明,差点漏掉了沧海遗珠。于是,李昂将李珏贬为了柳州司户。

郑注很感激李昂,于是挖空心思,准备再给李昂做件事。

宫中曾经有传言,说唐宪宗李纯驾崩的真正原因不是服食丹药过量,而是被宦官陈弘志阴谋弑杀。说白了,真相不重要,关键是现任皇帝是怎么想的,以李训和郑注的精明,很快便将李昂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

太和九年(835)九月,一匹快马疾驰在通往山南东道的官道上,使者带着让山南东道监军陈弘志回朝,皇帝另有任用的密信。陈弘志万万没想到,李昂会记得他,于是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启程回京。走到青泥驿(今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境内)时,突然冒出一批身穿夜行衣、手持陌刀的人,陈弘志瞬间就被剁为肉泥。

一切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就连王守澄也被蒙在鼓里。

自此,王守澄已经被彻底孤立。

太和九年(835)九月,李昂下诏,封王守澄为神策军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观军容使就是神策军的监察委员,十二卫统军是战争时期的高阶指挥官。可如果没有战争,十二卫统军就是虚职。也就是说,王守澄被架空了。

那么问题来了,王守澄手握兵权,为何会甘愿被架空?李昂只需要坐镇大明宫,发出几道诏令就可以剥夺王守澄的军权,为何要大费周章?

答案其实很简单,宦官若想杀皇帝,没难度。宦官若想废黜皇帝,也可以。宦官若想称霸朝廷,也有可能。秦朝的赵高,汉朝的张让,唐朝的李辅国,明朝的王振、魏忠贤,他们都是可以呼风唤雨的权宦,却都没有成气候,而且下场很悲惨。究其原因,他们有道永远迈不过去的坎:他们没有继承人,权势只是自己争取生存空间的手段。他们是皇权的寄生虫,就算有能力造反,最终也要寻求皇室、百官的认可,而且宦官集团要有智慧消化随之而来的权力。

也就是说,宦官如果发动武力政变,可能只有两种原因,他们有政治追求,或者生存空间受到威胁,不反抗就是死路一条。

看看王守澄、崔潭峻等人,他们并没有把持朝政、操控皇帝的企图,充其量利用外朝的政治斗争,大搞权钱交易,获得金钱回报。崔潭峻甚至告诉李宗闵,李昂已经登基多年,朝政应该由他说了算。至于郑注、李仲言的倒戈一击,王守澄一直被蒙在鼓里,只能说,王守澄太愚蠢了。

遗憾的是,唐文宗李昂一直表现得很弱懦,这种懦弱不能完全归罪于宦官集团的强势。毕竟,后世的史官总喜欢为尊者讳,谁会说皇帝内心惧怕宦官,害怕丢掉自己的帝位,害怕丢掉自己性命,为他们打上懦弱的标签呢?

太和九年(835)十月初九,王守澄饮鸩自杀,毒酒正是唐文宗李昂赐的。不过,王守澄平静地去世,换了个扬州大都督的死后追封。这也证明,皇帝杀宦官,就是因为不喜欢你,而不是你犯了多大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