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五年(831)九月,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发来奏折,声称吐蕃国的维州副使悉怛谋想带着部下投降大唐,目前已经奔赴成都,李德裕安排代理维州刺史虞藏俭进入维州城,组织防务工作。同时,李德裕提了个建议:他打算派遣三百名羌族百姓焚毁十三桥,然后出兵直捣吐蕃腹地,洗刷安史之乱以来,吐蕃屡次侵占大唐边防疆域的耻辱,还说这是前任西川节度使韦皋终身努力却未能达到的目标。
维州,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西川小州,三面环水,地势险要。除此之外,维州是茶马古道的途经点,自古商贾往来,异常繁荣。一直到唐肃宗李亨年间,维州都是大唐的国土,后来吐蕃入侵,河西、陇右相继陷落,维州依然屹立在东南边境,成为吐蕃入侵的重要屏障。
吐蕃政权无可奈何,于是挑了个倾国倾城的美女,让她前往维州,勾搭上了维州的守城门将,二人结为夫妇。二十年后,守将的两个儿子相继长大,并且在维州站稳脚跟,有了群众基础。谁也没想到,二十年间,这位女子一直给儿子们灌输吐蕃的文化,而她也从未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有一次,吐蕃军队前来叩关,兄弟俩里应外合,终于让大唐的西南屏障落入敌手。
自此以后,维州被吐蕃改名为无忧城,同时也成了吐蕃入侵西南,祸害中原的战略跳板。唐德宗李适执政期间,曾经任命韦皋为西川节度使,集中了数万精兵攻打维州,虽然屡次获胜,却始终没能夺回维州的控制权。
这一次,悉怛谋投降唐朝,可谓大唐扭转局势的天赐良机。
当时,所有朝臣都同意李德裕的请求,只有牛僧孺反对。
牛僧孺表示,吐蕃边境线长达万里,失去一个维州,无损于它的国力。反观朝廷,对少数民族政权一直以信义为上,如果批准李德裕的请求,吐蕃就会派人责问朝廷为什么失信。不仅如此,吐蕃在原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的蔚茹川蓄养战马,只要三天时间,他们就可以打到长安。如果京城有危机,就算西川收复一百个维州,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朝廷不能同意李德裕的请求。
身为政治家,有自己的政治立场是没问题的。
拿藩镇关系、外交政策来说,牛僧孺喜欢奉行鸵鸟主义,不管周边发生了什么,朝廷无为而治,大家相安无事是最好的。
太和五年(831)正月,卢龙兵马副使杨志诚作乱,将卢龙节度使李载义逼走,随后又擅杀莫州刺史,牛僧孺的态度很直接:这是藩镇内部的权力斗争,只要他们继续为朝廷保卫边境,至于他们对朝廷的态度,皇帝不用太在意。
维州事件,牛僧孺继续奉行鸵鸟主义,这完全符合他的人设。然而,牛僧孺难道没有夹杂私人情绪,党争立场吗?
答案很明显,牛僧孺就是想反对李德裕的请求。
就拿牛僧孺口中的道义来说,神龙二年(706)至长庆二年(822)的一百多年间,吐蕃与唐朝总共会盟了八次,每次双方都会约定“各守本境,互不侵扰”“烟尘不扬”“乡土俱安”等条款,最近一次是在长庆二年(822)五月,唐朝和盟专使、大理寺卿刘元鼎前往吐蕃,与吐蕃官员钵阐布·勃阑伽允丹在拉萨东郊会盟。
唐朝君臣爱好和平,很少主动挑起战争,可吐蕃往往在当月签订盟约,下个月便派遣军队骚扰大唐边境。就在维州投降之前,吐蕃、南诏联军还在侵略大唐的西南边镇。让李昂遵守道义,完全是牛僧孺的道德绑架。
再说说吐蕃军队的威胁。
如果放在过去,吐蕃确实有打到长安的记录,可前提条件是藩镇内战,朝廷无法号令军队,地方政府群龙无首。如今,朝廷掌握军权,而且有资本号令地方政府,再加上吐蕃政权在走下坡路,打到长安的军事威胁,实在难以说服人。如果吐蕃真有实力,为何一直在原州逡巡不进?
遗憾的是,李昂被牛僧孺的话吓到了。
这位年轻的皇帝,似乎只在乎自己的皇帝宝座,向王守澄妥协如此,向牛僧孺妥协也是如此。君臣商议之下,决定把吐蕃将领悉怛谋等人送回吐蕃,至于怎么处置他们,那是吐蕃的家务事。
消息传到西川,李德裕震惊了,他接连上奏,希望李昂能慎重考虑,可消息却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西川将领也震惊了,朝廷放弃维州,岂不是将边境的控制权交还给吐蕃,视大唐将士的性命如草芥?
令人痛心的是,李昂诏书在此,李德裕只能遵行。
据史料记载,李德裕将悉怛谋送回吐蕃的时候,吐蕃人丧心病狂地嘲笑,说他们已经投降了唐朝,为何李昂还要送他们回吐蕃。言外之意,唐朝君臣就是一群不中用的废物!随后,吐蕃军队处死了悉怛谋等人,就是为了震慑那些投降唐朝的吐蕃百姓,也为了震慑在大唐和吐蕃之间摇摆不定的民族。
维州事件,大唐朝廷神威扫地,李德裕备受挫折。
这笔账,李德裕自然记在了牛僧孺的头上。
太和六年(832)十一月,李昂下诏,任命荆南节度使段文昌为西川节度使。
当时,在西川监军的宦官王践言结束任期,回朝担任枢密使,他亲眼看见了维州的惨剧,于是对李昂说了一番话:“陛下,朝廷将悉怛谋等人捆绑送还,吐蕃人高兴了,可以后谁还敢投降大唐,这种处置着实不可取。”
事实上,悉怛谋等人被屠杀,李昂龙威扫地,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在李昂眼里,牛僧孺应该背这口锅,有王践言在旁助攻,李昂顿时气血上涌。
于是,王践言补了一刀:“牛僧孺这样做,恐怕是和李德裕有矛盾,不想让他立下大功,这件事办得确实不讲究啊。”
没过几天,李昂开完朝会,召集宰相在大明宫延英殿谈心。当时,李昂情绪有点低落,他不无指责地问道:“天下何时能够太平,你们是否有过努力?”
宰相们看着牛僧孺,纷纷沉默不语。牛僧孺知趣地回答道:“陛下,所谓的太平没有定论。如今,周边蛮夷没有入侵大唐,百姓没有流离失所,天下虽然没有大治,也算得上小康了(那个时候就已经有小康的说法了)。陛下如果还不满足,在此之外追求什么太平,那就不是臣等能够考虑的了。”
退朝之后,牛僧孺召集党羽,语重心长地说道:“陛下如此责备,恐怕我不能长久地居于宰相之位,还是主动请辞吧。”
客观地说,牛僧孺说了大实话。
如今的大唐,确实经不起折腾,如果强行改革或打仗,那就是找死,如果相安无事,可能是慢慢等死。牛僧孺奉行慢慢等死的立场,而且敢暗讽李昂,其勇气值得钦佩。更何况,牛僧孺看清了接下来的局势,主动退场,还算聪明。
太和六年(832)十二月初七,李昂下诏,封牛僧孺为淮南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将他调离了长安。随后,李德裕调任兵部尚书。太和七年(833)二月二十八日,李昂加封李德裕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按照规矩,李德裕需要进宫拜谢。
李昂:“爱卿,朕心之所忧,你可知道?”
李德裕:“陛下所忧,乃朝中朋党云集,宦官干政。以臣愚见,朝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官员都在暗中结党。”
李昂:“别的不说,给事中杨虞卿、中书舍人杨汝士、户部郎中杨汉公、中书舍人张元夫、给事中萧浣等人依附内廷宦官,巴结外朝宰相,暗中为科举士子谋求前程,大搞权钱交易,朕也是痛心疾首啊。”
李德裕:“陛下,臣愿为陛下分忧。”
李德裕的办法很简单,凡是他不喜欢的,一律降职或罢免。
表面上看,李德裕治理了朋党现象,可他治理的是牛派朋党,发展的是李派朋党,这就是牛李党争不会禁绝的根源。
没过几天,李昂再次和宰相聊起朋党,牛党领袖李宗闵讽刺道:“究竟谁在搞朋党,臣心里清楚,因此杨虞卿等人都得不到好的职位。”
杨虞卿是牛党成员,刚刚被外放为常州刺史。
李德裕强势反击道:“他们此前担任的给事中、中书舍人难道不够好吗,这又是谁给他们授予的职务?究竟谁在朋比为党?”
这种感觉,很像被人揭开了遮羞布,李宗闵觉得脸上火辣辣的。事实上,他心里清楚,皇帝力挺李德裕,牛党肯定会完蛋,还不如破罐子破摔。
太和七年(833)六月,李昂想提拔工部尚书郑覃为御史大夫,不过话说得很婉转:“众位爱卿,朕觉得殷侑精通经学,水平类似郑覃。你们怎么看?”
李宗闵不合时宜地奏道:“陛下,郑覃、殷侑的经学水平确实很高,但他们议论朝政却没有可取之处。”
李昂的脸色立马黑了下来,他盯着李宗闵,眼神中带着怨愤。
李德裕接话道:“郑覃、殷侑议政,别人不愿听,但陛下却想听。”
按照规矩,李昂任命高级官员,需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长官的一致认可,任何一个人不同意,李昂的诏书都无法公示。郑覃是李党成员,李昂知道李宗闵不会同意,于是直接绕过中书省,强行公布了任命诏书。
身为宰相,却遭到皇帝的无视,这堪称李宗闵职业生涯的一大败笔。李宗闵气急败坏,于是找到枢密使崔潭峻,问道:“如今,朝廷对官员的任命都由陛下直接决定,那还要中书省和门下省干什么?”
崔潭峻:“陛下已经登基八年,应该让他自己决定。”
李宗闵:“……”
话说得很漂亮,可李宗闵知道,这是崔潭峻敷衍他的鬼话。事实摆在眼前,牛党已经完蛋了,就连宦官集团也无法拯救他们,又何必苦苦挣扎?
太和七年(833)六月十九日,李昂下诏,封中书侍郎李宗闵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保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任命尚书右仆射王涯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度支使、盐铁转运使。李宗闵的离朝,宣告牛党暂时结束了对朝政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