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王朝,似乎有一个共同特点:开国皇帝都是雄才伟略的英明之主,他们擅长开疆扩土,平定天下,劝课农桑,善待百姓。到了第三代和第四代,皇帝守成有余,进取不足,谈不上昏庸,也绝对谈不上英明。越往后,皇帝的质量越差,无能、贪玩、昏庸、亡国之君成了后世对他们的一致评价。
归根结底,还是帝王家的教育体系导致的。
比如,皇帝从小生活在宫中,他们想去接触市井百态,增长阅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们,太子是千金之躯,不能和街上的贩夫走卒厮混在一起。他们想去天下各道巡查民生之苦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们,太子是国之储君,应该在深宫之中学习为君之道。他们想参与朝政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们,太子侍奉皇帝应该以孝道为主,不应该表现出对权力的欲望,以免被老爹猜忌。
只能说,做太子真的太难了。李湛无奈,出生后缺少老爹的管教,身边只有宦官陪伴。他能做的事情便只有找乐子,不让自己的生活太过单调。
在李湛的眼中,没有什么比“玩”更能显示自己的存在感。
比如,李湛会在三更半夜带着小伙伴出去猎杀狐狸,如果收获满满,皆大欢喜;如果空手而归,身边的人就会遭到毒打,宦官们都很忌惮李湛的任性。
比如,李湛喜欢摔跤,经常从禁卫军和藩镇军队选拔大力士,李湛甚至花费了一万缗钱,让宦官从民间招募大力士供他玩耍。
不仅如此,李湛还是许多娱乐项目的专利所有者。比如他发明了一种纸箭,里面密封了麝末香粉,妃嫔们在一起玩闹时,李湛向她们射箭,被击中者满身香味,宫中称之为“风流箭”,当时有一种说法叫“风流箭,人人愿”。
如此荒诞的德行,朝臣们都很头疼。韦处厚、李程、刘栖楚、张权舆等人劝谏过,可全部惨遭无视,以至于朝臣后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能放任自流。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初八,李湛和往常一样,带着宦官出门打狐狸,一直到深夜才回。由于收获颇丰,李湛心情大好,于是在皇宫摆上酒席犒赏大家,参加宴席的有刘克明、田务成、许文瑞、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等二十八人。当天晚上,众人喝得烂醉如泥,唯独刘克明和苏佐明等人心照不宣,少喝了几杯。
酒至半酣,李湛的衣服被酒菜弄污,于是摇摇晃晃走到偏殿,准备换一身新衣服。此时,谁都没有注意到皇帝已经独自离开,更没有想到李湛会自己去偏殿换衣服。大家都沉醉在美酒佳肴中不可自拔,刘克明使了个眼色,苏佐明跟随李湛进了偏殿之中。突然之间,殿中灯火尽灭,偏殿中传出了惨绝人寰的哀号,随后便是重重的倒地声。众人被突如其来的叫喊声惊醒,赶紧去偏殿查看,结果发现唐敬宗李湛被人杀死在偏殿。
皇帝被杀,这可是特大事件,如果外朝追究起来,在场的宦官都逃不过惩罚。就在众人六神无主,惊慌失措的时候,刘克明喊道:“皇帝被杀,我们也不想看到,为了家国天下考虑,应该先隐瞒消息,赶紧另立新主,稳定局势。”
这种情况,宦官集团别无选择,只能听从刘克明的指挥。随后,刘克明带人来到翰林学士院假传口谕,让翰林学士路隋到内宫书写诏书。
说白了,刘克明杀死李湛是为了自保,作乱的道路该走向何方,刘克明没有想好,说是要拥立新君,刘克明也没有考虑成熟。当时,刘克明想到了在朝中根基不深的绛王刘悟,此人是唐宪宗李纯的六皇子,唐敬宗李湛的叔叔。
在刘克明等人的威逼利诱下,路隋写下了李湛让绛王李悟执掌军国大事的遗诏,并连夜派人去给李悟送信,让他赶来皇宫主持大局。
宫廷政变很正常,可要想提高政变的成功率,要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要么掌握禁卫军的指挥权,镇压所有反对派势力。然而,天子是个死天子,兵权也不在刘克明的手里,接下来的游戏该怎么玩?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初九,早朝时间,李湛并没有出现在大家的面前。群臣已经习惯了李湛的缺席,大家正准备离去的时候,宦官前来传旨,说是皇帝让众位大臣前往紫宸殿晋见。然而,朝臣赶到紫宸殿的时候,并没有看见李湛,只见绛王李悟端坐在宝座上,扬言皇帝李湛突然病故,暂时由他主持大局。
如此蹩脚的表演,大臣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帮朝臣都是阅历丰富,经历过尔虞我诈之事的老油条,看到李悟的嘴脸,他们就知道了背后的猫腻。只不过,大家谁也没说破。只要李悟没有登基称帝,昭告天下,就只能算是过街的小丑,根本不用担心。
李悟第一次公开亮相,并没有受到大臣们的抵制,这让刘克明颇受鼓舞。随后,他将目光转向了神策军,想着谋夺军权,实施下一步的计划。
神策军的现任首领分别是神策左军中尉魏从简、神策右军中尉梁守谦。
神策军中尉是执掌大唐禁卫军的首领,名副其实的权臣。宪宗时期、穆宗时期,朝廷为了打击藩镇势力,保护皇室的统治地位,神策军中尉拥有和皇帝直接对话的权力,地位超然。后来天下太平,神策军中尉慢慢失去了和皇帝联络感情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能够在外廷和皇帝之间传递信息的枢密使。枢密使既可以服侍皇帝,也可以帮皇帝处理非紧急的政务,很像明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
说白了,神策军中尉掌握兵权,枢密使更得皇帝的信任。
现任枢密使分别是宦官王守澄、杨承和。
刘克明手握唐敬宗李湛的“遗诏”,在拥立新君上占了先机,四大宦官没说什么,可刘克明盯上了他们的权力,这就引起了四大宦官的警惕。平日里,他们可能会在皇帝跟前争宠,互不相让,可对抗刘克明,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初九,四大宦官组织禁卫军杀进宫中,清剿了刘克明的势力,并诛杀了绛王李悟。他们用淋漓的鲜血再次证明,想要在宫闱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必须靠实力说话。由于李湛只有17岁,子嗣还小,四大宦官决定拥立江王李涵为帝。李涵是唐穆宗李恒的二皇子,李湛的弟弟。
此时,宦官集团还没后世那样嚣张跋扈,他们只是执掌兵权的野蛮人,暂时玩不转朝廷的那些事。说白了,王守澄等人想要拥立江王李涵,必须走正规的流程,而且要得到朝臣的认可,因此需要在朝廷找个利益代言人。
王守澄选择了翰林学士韦处厚。
王守澄:“韦大人,宫内局势已定,我们该以什么名义号令中外?”
韦处厚:“正名讨罪,于义何嫌,安可依违,有所避讳。”
王守澄:“江王李涵该以何种方式登基为帝?”
韦处厚:“明天百官上朝时,先以江王教令的名义宣告天下,声称已经平定宫廷内部的叛乱,正式册命江王即皇帝位。”
王守澄:“韦大人,新君登基的事情全都仰仗您了,事关朝廷的颜面,希望您能够以大局为重。”
韦处厚:“分内之职。”
江王李涵正在家里喝着小酒,突然门外一阵喧闹,只见宦官带着禁卫军闯进府中,直接簇拥着李涵向大明宫而去。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初十,李涵在以王守澄为首的宦官集团的拥立下,在大明宫紫宸殿接受宰相和文武百官的朝见。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十二日,李涵(809—840)正式登基为帝,改名李昂,史称唐文宗。
天子之位,就算杀父弑兄、阴谋政变也不一定能得到,李昂却莫名其妙捡了个皇位,这确实是他的命数。拥有皇权,意味着拥有一切,生杀予夺的权力、地位尊严、美女、金钱,当然,还包括随之而来的烦恼、胆战心惊……
按理说,王守澄是李昂的贵人,本着投桃报李的心态,李昂应该对王守澄感激涕零。可事实恰恰相反,李昂做王爷的时候,就对宦官集团有很大的意见,他内心不认可这群人。更何况,李昂是爷爷宪宗皇帝的粉丝,宫中传言是王守澄杀了爷爷,如今王守澄又杀了哥哥李湛。曾几何时,李唐皇室的奴才摇身一变,成了主宰乾坤的刽子手?就算王守澄拥立他为帝,李昂也很难接受他。从登基开始,李昂的内心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登基第一个月,李昂下达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政令:
释放三千多名未担任后宫职务的宫女。
按照元和年间唐宪宗李纯的旧例,五坊使养的鹰和猎狗,除保留少数用于游猎外,其余一律放出。
度支、盐铁、户部和州府每年供应宫中的日常用品,一律按照唐德宗李适规定的数额供给,不得增加。
裁减教坊、翰林院和宫苑总监下辖的一千二百名多余人员。
停止唐敬宗李湛内廷诸司所辖宦官增加的衣粮待遇。
还有一道最振奋人心的政令:以后每逢单日,唐文宗李昂必定上朝,与宰相和文武百官商议军国大事。
想想看,唐敬宗时期,李湛每个月才上两次朝,文武大臣觉得自己没有用武之地,于是开始怀疑自我价值。李昂上台,朝臣这才找到了主心骨。看到皇帝勤勉为政,他们一扫持续多年的悲观情绪,对大唐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才感觉到拿着一份工资并不是尸位素餐,好吃懒做。长安百姓听闻后,更是争相庆贺,毕竟有了好皇帝,大家才会有好日子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