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数十年,魏博重新回归到朝廷的怀抱,李纯的心情可想而知。更让人振奋的是,朝廷竟然没有使用一兵一卒,而是用和平手段制服魏博,威慑河北、河南等地的藩镇,这样的功绩,足以让唐宪宗李纯傲视群帝。

表面上看,这是李纯运筹帷幄的结果,是他指挥有方。可细细品来,能有今天的局面,多亏了李绛的眼光和胸怀。相反,在对魏博的态度上,李纯一直摇摆不定,是李绛强项上奏,最后才促成了美事。

想到此处,李纯是个什么心情?

如果所料不错,李纯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李绛是个有本事的员工,可他的锋芒太盛,已经压住了李纯的光芒。

拿此次收复魏博来说,李绛的光芒太耀眼,同为宰相的李吉甫被李绛压得抬不起头来,其他朝臣在李绛面前显得黯淡无光,毫无存在感,就连李纯本人也在魏博的判断上出现了好几次失误,要不是李绛极力劝阻,恐怕也得丢脸。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说白了,因为李绛恃才傲物,不懂得收敛。

皇帝喜欢你的时候,你的优点都是优点;皇帝不喜欢你的时候,你的优点就是你的缺点。一个很违背语言逻辑,却又很现实的规则。

李纯觉得李绛是出头鸟,自然要想办法打压。

有一次,李纯在大明宫延英殿和宰相聊天,席间说道:“你们这些身处高位的宰相,应该好好珍惜手中的权力,替朕好好选拔人才,万不可偏私。”

李吉甫、权德舆等人点头称诺,表示没有胆量去徇私舞弊。

悲剧的是,李绛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陛下,如果官员既不是亲属,也不是故交,宰相怎么能知道他的品德!对自己了解的人尚且不能授予官职,对不了解的人又怎么敢授给官职呢?倘若规避亲戚故旧的嫌疑,使本朝缺欠人才,这便是苟求自安的臣下,并不符合大公无私的原则。更何况,如果任用的人不合适,朝廷自然有办法对其考核,又有谁能逃得过呢?”

李绛还没说完,李纯的脸色就如同千年冰窖一样寒冷。客观地说,李纯说的就是正确的废话,群臣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也就罢了。唯独李绛不会来事,想要驳斥李纯的意见,这不是当面打脸,让李纯下不来台吗?

李绛咳嗽了几声,说道:“你说的有一定道理。”原本和谐的聊天氛围被李绛一闹,顿时烟消云散,李纯说了几句话之后便退入后宫。

还有一次,李纯召集宰相商议事情,其中一个议题便是吐蕃屡次入侵泾州,节度使和禁卫军因为调度问题抵抗不力,导致边境损失惨重。

李纯:“你们觉得朝廷该如何处置?”

李吉甫经过几次打击,学聪明了,不再作死进言。反倒是李绛,因为有李纯的包容,显得肆无忌惮,信口开河。

李绛:“陛下,京城西面、北面都有神策军驻守。起初,朝廷将神策军安置到各军镇,是打算让神策军与节度使的兵马互相呼应。如今神策军的待遇最高,可每当有敌寇到来时,节度使邀请神策军共同进军,他们却说要申报上去,等待神策中尉的处理,然而等中尉做出决定,吐蕃人早就逃之夭夭。究其原因,禁卫军将领自视甚高,不把节度使放在眼里。请陛下将神策军战士、马匹、衣服、口粮、器械分给本道节度使管辖,使得号令统一,吐蕃就不敢前来侵犯了。”

李纯沉默了,他无话可说。

如果采纳李绛的建议,就意味着削弱神策军的权力,并让藩镇节度使凌驾在禁卫军的头上。问题是,朝廷打了几场胜仗,迫使地方军镇低头,可这改变不了藩镇节度使包藏野心的事实,李纯有胆量冒这个险?更何况,从唐肃宗李亨开始,皇室安危全部寄托在神策军身上,削弱神策军,岂不是拿皇帝性命开玩笑?

事实证明,李绛有点天真无邪了,他不仅没有考虑李纯的利益,也没有考虑宦官集团以及神策军既得利益者的想法。

对于宦官集团来说,神策军是他们的护身符,让他们交出指挥权,岂不是让他们以后毫无性命保障?对禁卫军来说,身为天子卫率,身份尊贵,还能享受到最高级别的待遇,让他们去做节度使的手下,他们能够答应?在这个问题上,李纯、宦官集团、禁卫军的利益永远是保持一致的。

李纯只是淡淡地说了句:你去办吧。

李绛哑火了,没有皇帝的支持,他能办谁?

元和八年(813)正月,李纯突然下诏,撸掉了权德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保留其礼部尚书的官职。《资治通鉴》的解释是,李吉甫和李绛争论时,权德舆不发表任何意见,就像个透明人,李纯觉得他没有价值,因此罢免了他。

问题是,权德舆的沉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为何会在此时被罢免?如果所料不错,李纯已经动了罢免李绛的心思,而李吉甫不是李绛的对手,权德舆是个隐形宰相,二人没有能力牵制李绛,李纯必须提拔一位能干的朝臣上位。元和八年(813)五月,李纯调西川节度使武元衡入朝,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元和八年(813)七月,振武节度使李光进给朝廷上奏,请求修筑受降城,同时治理黄河的堤防。唐朝的受降城共有三个:西受降城,简称西城,位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内,隶属于天德军;中受降城,简称中城,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内,隶属于振武军;东受降城,简称东城,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隶属于振武军。

李光进说的东受降城,位于黄河边上,由于黄河发大水,倒灌了受降城,李光进才要求朝廷拨款筑城。军国大事,照例由宰相班子各抒己见。

这一次,李吉甫表现得非常积极:“修建城池是巨大的工程,臣建议,将东受降城的守军全部迁入到天德军的旧城。”

言外之意,放弃东受降城。

李绛:“东受降城地处少数民族入关的交通要道,水草丰富,是最好的防守地点。现在为了避免黄河的肆虐,只需要后退三里即可,不必为了小钱而放弃大唐万世安定的基业。更何况,天德军旧城处于荒远之地,土质瘠薄多石,距离黄河极远,烽火台示警告急时,不能相互呼应,如果异族入侵,根本无法得知。”

就事论事,李绛的说法并没有错,部分朝臣,以及东受降城的将领都认为,朝廷不能轻易放弃军事重镇。出人意料的是,李纯却坚定地支持李吉甫,将东受降城的骑兵划归到天德军。

历史证明,李纯也不想这样做,可他想打击李绛,削弱李绛在朝中的威信,只能拿各种事情立威。事实上,李绛倒台之后,李纯又拨付了一笔钱财修复东受降城,一直到宝历元年(825),东受降城才因为经不起黄河大水的折腾被迫搬走。

在李绛的眼里,李纯一直是英明神武、善于纳谏的皇帝,可东受降城一事,让李绛的信心动摇了。李绛似乎明白,皇帝不是反对修建东受降城,而是在抗议他的权威啊。接下来的几个月,李绛失去了宠爱,李吉甫等人开始崛起,种种迹象表明,李绛已经失去了价值,继续霸占宰相的位置又有什么意思呢?

辞职吧!

元和九年(814)二月二十五日,李绛以自己有足疾行动不便为由,向李纯递交辞呈。李纯当即便批准了他的请求,为了照顾他的面子,仍然保留礼部尚书的头衔。

元和九年(814)二月二十六日,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金殿之内——吐突承璀。就在当天,李纯任命吐突承璀为弓箭库使、左神策护军中尉。

朝臣面面相觑,吐突承璀不是在淮南吗?淮南离长安城有千里之地,难道李纯早就想好了接下来的安排?朝臣们有些颤抖了,他们原以为武元衡会接替李绛的位置,可没想到最后上位的却是宦官头子。吐突承璀的回归意味着宦官集团重新崛起,文官集团在夹缝中求生存,而这一切都是唐宪宗李纯的安排。

文官集团可能让大唐王朝中兴,宦官集团可能让大唐王朝万劫不复,可李纯偏偏选择了宦官集团。也许,李纯觉得宦官就是家奴,翻不起浪来;也许,李纯想利用宦官,玩权力制衡的游戏。历史背后的奥妙,又有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