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掉西川刘辟和镇海军李锜,李纯在藩镇节度使的圈子里迅速建立起铁腕形象。说白了,气分清浊两种,藩镇压着朝廷就是浊气,朝廷压着藩镇就是清气,由于皇帝强势,朝廷政治风气变好,忠臣谏臣便敢说话、敢做事。
这一时期,李唐涌现出许多贤相和干臣,比如武元衡、李吉甫,而他们的共同点,便是力主削藩。拿李吉甫来说,在江淮为官十余年,深知藩镇节度使的贪婪和百姓的疾苦,他奏请李纯,让节度使下辖的州刺史独自为政,并禁止刺史擅自谒见本道节度使,禁止节度使以岁末巡检为名,向境内州县苛敛赋役。
元和二年(807)十二月,李吉甫给李纯送了份大礼——他亲自撰写的《元和国计簿》,李吉甫通过统计全国的数据,得出了几个结论:
第一,全国共有四十八个军镇,二百九十五个州府,一千四百五十三个县。
第二,凤翔、坊、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等十五个道,七十一个州不向朝廷申报户口。
第三,朝廷每年的赋税来源,只靠浙东、浙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个道,四十九个州,在编人口共计一百四十四万户,比天宝年间的纳税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三。
第四,全国依赖国库供给的军队有八十三万,比天宝年间增加了三分之一,大约每两户人家需要供养一个士兵。
结论就是,朝廷只能控制南方的军镇和赋税,反过来却要承担河北、陕西、山西等地的军镇开支。说白了,没有任何政权能够持续下去。面对李吉甫的研究成果,李纯明白了一个道理:改革是找死,不改革就是等死,削藩势在必行。
李吉甫担任宰相一年多时间,在李纯的支持下,他总共调换了三十六个藩镇节度使,目的就是让他们无法长久地控制地方军镇。想想看,藩镇节度使不能培植自己的势力,朝廷以后想要削藩,遇到的阻力就会小很多。
李纯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明白,想干大事,人才不能缺。为此,李纯不遗余力地选拔人才,选拔方式包括正经的科举考试,朝臣的推荐,以及江湖传闻、道听途说。白居易就是靠江湖传闻而崛起的名臣之一。
白居易(772—846),祖籍山西太原,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白居易没有家族封荫,只能靠读书出头。据说,白居易小时候,因为读书时间太长,以至于口生疮,手磨茧,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一片。
贞元十六年(800),28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白居易被朝廷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永和元年(806),白居易参加朝廷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为表现突出,被任命为盩(zhōu)庢(zhì)县尉(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白居易是一位观察入微、体恤民情的官员。有一天,他到田间视察民情,看到老百姓脸朝黄土背朝天,心中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后来举世闻名的《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表示,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下地劳作过,究竟何德何能,能够拿着吃不完的俸禄啊。任谁读了这首诗,都会明白作者心系百姓的情怀。
还有一次,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众人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的往事,因而触景生情。王质夫感叹道:“各位同人,像这样凄美的故事,如果没有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泯。”
众人点头称诺。
王质夫:“乐天(白居易,字乐天),你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长恨歌》。
白居易可能没想到,他平生写的诗词,尤其是《观刈麦》《长恨歌》传到了唐宪宗李纯的耳朵里。巧的是,此时的李纯极具上进心,看到这两首针砭时弊的诗词,顿时对白居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元和二年(807)十一月,李纯下诏,调任白居易为翰林学士。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被任命为左拾遗。
这是一个神奇的职位,级别只有八品,却有权评论皇帝的执政过失,而且是光明正大的评论,杜甫、白居易都曾担任过左拾遗。白居易明白,自己是因为文学出众,敢说话才被皇帝赏识的,做了左拾遗之后,白居易就立下了鸿志:就算拼了命,也要报答李纯的知遇之恩。比如频繁上书言事,创作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甚至当面指责李纯的不是。
起初,李纯和白居易处于“蜜月期”,不管白居易说了什么话,李纯都能包容。可到了后来,白居易时常出言不逊,让李纯下不来台,以至于李纯对宰相李绛抱怨道:“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耐。”
说到底,白居易是个文人,身上有文人共有的毛病,比如没有足够的基层工作经验,喜欢夸夸其谈;比如空有一腔抱负,却缺少政治斗争经验,不善于保护自己;比如一朝得宠,就会变得扬扬得意。白居易就像一只刺猬,扎的李纯特别难受,以至于李纯心生嫌弃。皇帝对白居易不满,朝臣自然知道怎么办。
据史料记载,白居易的母亲是一位文艺范的女子,有一次,她在庭院里赏花看月,可能是太忘我投入,失足掉到井里淹死了。巧的是,白居易写过许多吟风弄月的诗词,当权者便大肆诋毁,说白居易对母亲不孝,是丧心病狂的疯子。
事实证明,许多诗词都是母亲去世前创作的,与不孝无关。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对白居易的斗争,就算是诬陷,白居易也得忍着。庆幸的是,白居易没有卷入政治斗争,仅仅是因为被唐宪宗李纯嫌弃,而被降职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风头过后,白居易回到长安,一度重新回到人生巅峰状态。
宪宗时期,还有一位名臣,名叫裴垍。这位老兄是绛州闻喜人,20岁考中进士,朝廷举办“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裴垍对策第一名,被朝廷授为美原县尉,后来又担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尚书礼部考功员外郎等职。
李纯执政时期,裴垍最大的贡献就是推行财政制度改革。
杨炎推行两税法的时候,规定地税以粮食缴纳,户税以钱财缴纳,可朝廷为了征缴方便,规定粮食可以折算为钱财。起初,大家并没有感觉到不妥,可时间久了,大家突然发现,百姓赚了钱,全部要上缴给国家,导致市场上流通的钱币不够,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到了和平时期,粮食和布帛的产量越来越高,钱财相对较少,因而出现了钱重物轻的情况。
对老百姓来说,朝廷之前定的税是交一百斤粮食,折算成一百文钱,可钱变得更值钱后,百姓要交一百文钱,就需要卖二百斤粮食。也就是说,朝廷的赋税没有增加,可是市场的原因导致百姓的纳税压力暴增。
不仅如此,百姓给朝廷的赋税分为三项,第一项是进献给朝廷的赋税,第二项是送交军镇的赋税,第三项是留在本州的赋税。其中,缴纳给军镇、本州的赋税总额,由地方政府来决定。比如,尚书省规定粮食价格是一斗一百文,钱重物轻后,粮食价格上涨为一斗二百文,可地方政府还是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执行,不管是交粮食还是交钱,老百姓都占不到便宜。
为了减轻百姓的压力,裴垍上奏,强行调高粮食价格。
同时,裴垍还给李纯提了个重要的建议:以后,藩镇节度使自行解决进贡朝廷的赋税,多余部分留给自己当作日常开支,而且征税的对象只能是军府所在的州城,除非征收的赋税达不到朝廷要求,才能向其他州县征税。这样一来,州县的纳税压力变小,自然会对朝廷感恩戴德。
改革到这里,裴垍的目的逐渐清晰了,为老百姓减轻赋税压力是真,借机削弱藩镇节度使的财政大权,释放州刺史的生产力也是真。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唐宪宗李纯的削藩国策而进行的。
事实上,裴垍的策略没有太多亮点,但是能够有效推行,而且不引起藩镇的反弹,得益于一点:朝廷刚打赢了两场战争,处于强势地位。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藩镇势力被削弱,州县重新回到朝廷的怀抱指日可待。
未来,真的会如李纯的计划那样,一帆风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