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三年(787)六月,张延赏刚下台,李适便发布了诏书:封李泌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次,李泌终于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自安史之乱起,历经三十余年,李唐王朝涌现了一批权倾一时的宰相、宦官、政治新星,可他们大多逃不过被杀、被贬的命运。只有李泌能够历经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四朝而屹立不倒。更难得的是,他的官越做越大,对朝局的影响力越来越深,堪称是官场奇迹。

李泌第一次出山:唐玄宗天宝年间。

当时,隐居嵩山的李泌上书李隆基,因为见解独到,被封为待诏翰林,入东宫侍奉太子李亨,成为其知己。然而,彼时的李泌非常青涩,因为看不惯杨国忠的行径,写下一首暗讽朝政的《感遇诗》,最终被贬到蕲春郡(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后来干脆遁入深山,修行道学。

李泌第二次出山:唐肃宗在灵武登基之后。

当时,李泌其实是影子宰相,帮助李亨处理他和李隆基的父子关系,最终帮助李亨复国。不过,李泌认为李亨城府太深,死活不肯出仕,最终在李林甫的算计下,李泌离开朝廷去南岳衡山修行。幸运的是,李亨并没有猜忌李泌,而是在衡山烟霞峰下的兜率寺给他修建了一座“端居室”,供他清修。

李泌第三次出山:唐代宗李豫登基之后。

当时,李豫将李泌召回长安,任命他为翰林学士。由于李豫性格温和,两人相处不错,李豫甚至还为李泌娶了媳妇。事实证明,李泌并不是那种超凡脱俗,无欲无求的世外高人,满腹才学的他也渴望在政治上获得世人的认可。不过,由于李豫执政风格太过温和保守,导致权相元载横行无忌,最终逼迫李泌前往江西观察使魏少游的麾下做幕僚。

李泌第四次出山:元载被杀之后。

大历十二年(777),李豫将元载诛杀,李泌再次回京。然而,常衮当权,李豫还是保持之前的风格,最终李泌再次外调到澧朗峡(在今湖南省澧县)做了团练使。

李泌第五次出山:唐德宗李适逃出长安。

建中四年(783),李适出逃,终于想起了李泌。前面虽然没有过多记载,可处理姚令言、李怀光的叛乱,李泌出了不少力。贞元元年(785),吴少诚在河南闹事,李泌临危受命,代皇帝出巡,一直在河南地区处理政务。正因为李泌不在长安,李适在处理吐蕃的事情上接连出错,撸掉张延赏之后,李适终于起用了李泌。

不可否认,李适对李泌寄予厚望。

拜相之后,李泌第一件事便是带着李晟、马燧、柳浑等人去见李适。原因很简单,长安城已经有了传言,说李晟府中有大片竹林,可以藏得下一支军队,拿来造反最合适不过。李晟听闻传言,已经将竹林砍光,可凭李适的猜忌性格,宁愿错杀一千,也不会放过一个,李泌必须出手相救。

大明宫中,李适率先开场:“李爱卿,在灵武的时候你就可以做宰相,可你坚辞不受。这些年,你被权臣排挤,受了不少委屈,朕如今委任你为宰相,希望和你有个约定,不要嫉恨那些人,对你有恩的,朕自然会替你重赏。”

李泌:“臣向来信奉道教,从不与人结怨,当初得罪臣的人已经作古,至于对臣有恩的人,大多年老,不需要臣再报答他们了。”

李适:“对你有小恩惠的人,朕也可以替你谢谢他们。”

李泌不是来讨赏的,他直接忽视了李适的提议,转而说道:“臣也想和陛下有个约定,不知可否?”

李适:“有何不可。”

李泌:“臣蒙受陛下恩典,当然没有人敢伤害臣。李晟、马燧二位大臣有大功于朝廷,朝中却有人说他们的坏话。臣相信,陛下不会听信谗言,今天说这些话,只想让他们安心。臣以为,他们已经足够富贵,如果陛下坦诚对待,在朝廷需要的时候征召入伍,朝廷无事的时候入朝参会,也不要用官职封赏,君臣之义也可保全。如果陛下猜忌他们,各地节度使也会觉得不安啊。”

能把话说得这么直白,也就李泌有这个本事。李适闻弦歌而知雅意:“你的所思所虑都是为了朝廷,朕会牢牢记住你的话,保证他们的周全,如何?”

话说道这个份上,李晟和马燧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李晟、马燧、浑瑊是唐德宗一朝三大名将,在削藩战争中,力克田悦、李惟岳、李纳、朱滔、朱泚、李怀光等枭雄,最后力挽狂澜,实现了大唐的中兴。也正因为这次君臣协定,李适不再委任他们任何职务,而他们也躲在家里休养生息,这才保全君臣恩义。

贞元五年(789),唐德宗李适在大明宫延英殿接见了马燧和李晟,并嘉奖了他们对国家做出的巨大功劳,并将二人的画像放在凌烟阁,位在开国元勋之后。在唐朝中后期,能够得到这样的荣誉,确实算得上功德圆满。

贞元九年(793),李晟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为太师,谥号为忠武。

贞元十一年(795),马燧去世,享年70岁,朝廷追赠为太尉,谥号为庄武。

当然,李适请李泌出山,稳定朝局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他筹集钱粮。对李适来说,没钱可用,没粮可吃是明摆着的事实,几任宰相都解决不了的事情,他希望李泌能够帮他去完成。李适说道:“爱卿,钱粮、军队之事全都交给你,吏部和礼部交给张延赏,刑部交给柳浑,如何?”

不得不说,李适的政治智慧确实堪忧,宰相就是要统领群臣,统筹全局,只负责军事和钱粮,岂不是专门办事的高级官员?关于这一点,李泌坚决说不,他对李适说,要想改革,就要赋予他绝对的实权!

李泌上任之后,接连提出了几个改革方略。

改革方略一:恢复被削减的地方官员数量。

按照正常的思维,国家没钱了,老百姓减少了,应该裁撤政府机构的编制,缩减朝廷的开支。事实上,李适也是这个思维。然而,李泌认为老百姓减少确实是事实,但是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帝国受到创伤后,百废待兴。比如召集老百姓归乡安家,兴修水利设施,安抚百姓从事农业生产,都需要官员主持。和平时期,大家按部就班即可,战争过后,官员必须比之前更加勤快。

一句话,官员少了就是不行。

改革方略二:下诏宽赦各州县和藩镇的长官。

战争时期,中央政府穷得叮当响,仅有的经费也都拨给了禁卫军,以及作战的主力部队。然而,地方政府也需要组织军队自卫,为了筹措经费,他们便搜刮民脂民膏,或者克扣交给中央政府的税收。不管怎么说,这些行为都是违法的,地方官员为了逃避罪责,基本都是隐瞒实情,这一点李泌十分清楚。

为了抹平之前的旧账,李泌提议以后所有归中央的税收全部上缴,如果地方官府有困难,挨个向朝廷备案,由朝廷统一处理。

李适彻底蒙了,他问李泌:“如果朝廷采取宽大的政策,地方官员以为朝廷很容易欺负,咱们得到的赋税岂不是会更少?”

李泌:“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朝廷宽大为怀,地方官员会因为得到赦免而欣喜,进而给朝廷多缴税。如果太严苛,地方政府担心被处分,继续隐瞒不报。这种事情,朝廷没时间去监察,自然无权定他们的罪,又有何益?”

这就是中晚唐时期朝廷面临的财政困境,上到藩镇节度使,下到州政府、县政府,自治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可以自己捞钱,可以自己组织军队,因此对朝廷的政策也是阳奉阴违,就算李泌有力挽狂澜的本领,也是无可奈何。说白了,只能在最坏的选择中,挑一个对朝廷最有好处的来执行。

改革方略三:处理滞留在长安的外国使者,减轻朝廷负担。

唐朝是天朝大国,自然得有大国的胸襟和气度,比如吃喝免费,住宿免费都是常有的事。据史料记载,外国使者来到长安后,京城逗留不走,最长的竟然待了四十年,而且还娶妻生子。这帮人拿着朝廷的补贴,整日无所事事,拿自己赚的钱购置土地和房产,最后还觉得理所当然。

国家强盛的时候,养几个闲人没什么压力。但是战争过后,国家财政捉襟见肘,连皇帝都吃不饱,更别说养一帮外国人。唐德宗李适一朝,主管民族、外交事务的鸿胪寺觉得越来越吃力,便去找京兆尹分担,京兆尹表示自己也没钱,于是就由政府出面,找长安城中的商人铺户免费化缘,以至于老百姓不胜其烦。

李泌上台之后,派人统计滞留在长安的使者,最后竟然多达四千余人。李泌一声令下,不管是王子还是使者大臣,要么回到自己的国家,要么为朝廷干活,和其他官员一样拿着基本工资。在李泌的铁腕处理下,优秀的国际友人充实到鸿胪寺,大部分分配到禁卫军,仅此改革,就为朝廷节省了五十万贯钱财。

改革方略三:军队财政。

奉天之难后,李适最头疼的就是他对军队的控制力太低。皇帝有难,完全依靠藩镇节度使的支持,如果节度使忠心,或者心情不错,或许还会积极配合,如果节度使在家和老婆吵架,说不定就不来了。为了解决这个困局,李适想重新起用府兵制度。不过,李泌给他算了一笔账:仅贞元三年(787),从关中征调到西北的兵力就有十七万,全年食用粮食二百零四万斗,粮食每斗值一百五十钱,这一项开支就需要花费三百零六万缗。结论就是,如今朝廷缺粮缺钱,府兵制度完全不可行。

然而,李泌给他提了另一个解决办法:吐蕃军队长期居住在原州和会州一带,那边有很多的耕牛。而朝廷的左藏库中有质地变坏的丝帛,共计十八万匹,可以将它们染成花色斑斓的样式,然后通过党项人卖给吐蕃人,两三匹丝帛便可以换一头牛,可得六万头耕牛。

李适:“要这么多牛干吗?”

李泌:“牛可以用来耕地,朝廷可以让冶炼场铸造农用器具,买进麦种,分别赐给各军镇戍守的士兵,让他们耕种荒田,并与他们约定,明年麦子成熟后加倍偿还所用的种子,至于剩下的粮食,按照当时的价钱加价五分之一,由官府收买。几年战争下来,土地荒废已久,初种必然会有丰厚的收获,戍卒从中得到好处,耕种的人便会逐渐多起来。边疆的居民极为稀少,将士们每月吃官府供应的粮食,他们所收获的谷子、麦子无处去卖,粮食的价钱必然就贱了。”

李适:“高招啊!继续说!”

李泌:“眼下边境的政府官员严重匮乏,朝廷可下令让边关地区的富户向朝廷交纳粮食,朝廷让他们来做官,这样就可以解决短期缺粮的问题。”

李适:“按照你的想法,如何恢复府兵制度?”

李泌:“戍守的士兵靠着屯田富裕起来,便会安心留在他们的土地上。按照原有的府兵制度,戍守的士兵三年轮换一次,咱们可以规定,三年将满时,只要愿意留下来的人,他们开垦的田地全部变为永业田。如果他们的家人愿意迁居,朝廷也可同意,并由官府提供沿途的用度。只要几年时间,戍守边地的士兵便成了定居边疆的本地人,朝廷便可以用府兵制度来管理他们。”

从短期来看,朝廷可以解决粮食匮乏问题,从长期来看,驻守的士兵越来越多,朝廷防备少数民族的兵源更加充足。同时,朝廷可以用低价收购粮食,不再仅仅依靠江淮地区的供给,而且通过朝廷委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藩镇的继续扩大。从理论上来说,李泌布的局很大,考虑确实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