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局势,谁也无法判断接下来会怎么走。

朱泚坐镇长安,防御优势明显,而且坐山观虎斗,并不着急。

李怀光想做老大,对付官军只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对付朱泚。他最好的选择就是让李适和朱泚干起来,而不是靠武力蛮干,这也是他犹豫的地方。

官军方面,李适逃走了,可李晟、韩游瑰、浑瑊留了下来。

当时,李晟驻屯在东渭桥,缺兵少粮,更没有支援,日子格外艰难。为了自保,李晟主动向李怀光示弱,一方面夸赞李怀光的大将风范,一方面说他立下汗马功劳,希望他能迷途知返,不让家族蒙羞。

据史料记载,李怀光放了李晟一马,至于原因,鬼神莫测。如果所料不错,应该是李怀光误判了李晟的实力,而且三方对峙的情况下,李怀光并没有想好怎么打接下来的战争,只好选择继续对峙,等待最好的时机。在此期间,李晟倾巢而出,开足马力收集粮草,随后宣布在东渭桥站稳脚跟,和李怀光翻脸。

李怀光狂怒之下,传令三军:灭掉李晟。

众军没有反应。

李怀光再次传令。然而,高级将领的态度让他惊掉了下巴:“如果和朱泚决战,我们全力以赴;如果跟着你造反,宁死不从。”意思就是,李怀光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对他来说,这可真是个意外的消息。

危急时刻,李怀光找来幕僚团商议对策。节度巡官李景略跪在地上,声泪俱下,恳求李怀光说:“攻取长安,诛杀逆贼朱泚,然后解散军队,你单人匹马前往皇帝的行在认错。这样的话,你还可以保全自己。”

李怀光不置可否,其实是否定了这个提议。

都虞候阎晏看出了李怀光的心思,于是又给他提了一个方案:大军东进,退守河中(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何去何从,从长计议。

李怀光接话道:“大军先到泾阳屯驻,再将你们的妻子儿女从邠州接过来,等他们到了之后再出发去河中。等到来年春天,我们再回军攻打长安城,到时候任你们掳掠。”

直到此时,李怀光的造反事业彻底宣告失败。李怀光毕竟是一介武夫,有真性情,却没有大智慧大格局。和许多造反派领袖一样,能够拉起一支队伍,可究竟何去何从,他毫无主张。想投靠李适,又觉得不甘心,担心自己被清洗;想称霸一方,又没有魄力,担心自己没有后路可走,以至于他在反叛失败的路上越走越远。纵观中国历史,中庸的性格,只适合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文人,对武将来说,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舍身忘我,不顾性命,气吞山河,大气磅礴的气势。很显然,李怀光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武将。

撤退的途中,李怀光一直在做善后工作。比如节度判官李景略,既然选择站在了众人的对立面,留下来可能就是死路一条。李怀光暗中让他离开了大营,自谋生路。不过,李怀光没想到,退守河中的计划最终也变成了泡影。

当时,李怀光让邠州留后张昕负责保护众人的家眷前往泾阳,可韩游瑰和浑瑊偷偷潜入邠州,暗中联系那些不愿意投靠李怀光的人,并在城中散布消息,说吐蕃大军已经打到了山西境内。张昕得知消息后,认为出城的风险太大,自己担不起,最终决定留守在邠州。这样一来,李怀光的计划便被打乱。

反观官军,在李晟的组织下逐渐成了气候:李晟驻军在长安城外的东渭桥,韩游瑰驻扎长安城西北的邠州,戴休颜驻扎在长安城西北的奉天城,骆元光驻扎在长安城东北的华清池,尚可孤驻扎在长安城东南的蓝田。

李怀光已经成了孤魂野鬼。就在李怀光怀疑人生的时候,朱泚给他写了一封信,言辞中以大汉皇帝自居,以臣子的礼仪对待李怀光,还羞辱他不得人心。信的结尾,朱泚强烈建议,由他来接管李怀光的军队。

想当初,李怀光和朱泚暗通款曲,相约在关中一起称帝,划地而治,永远互为邻邦,李怀光还尊他一声兄长。如今,朱泚背信弃义,盛气凌人,实在是不讲究,换做任何人,都会武力对抗。然而,李怀光选择了默然接受,随后带着部队将泾阳等十二县掳掠得鸡犬不剩,向东仓皇而去,彻底沦为乌合之众。

兴元元年(784)三月二十九日,李适昭告天下:“李怀光不思进取,以重兵胁迫皇帝,但是朝廷念及他的功劳,对他曲意宽容,免除其平叛大军副元帅、太尉、中书令、河中尹、朔方等诸道节度、观察等使,授太子太保。其所管兵马由他人统领。至于朔方将士,朝廷会按照平叛的功劳进行评定,然后给予奖赏。”

一纸诏令,让李怀光彻底成为孤家寡人,这便是皇权的威力。可笑的是,李怀光并没有任何反思,他沿途搜刮民脂民膏,让朔方军威名扫地,以至于士兵也开始觉得跟着他很丢人,纷纷弃他而去。

李怀光之后,长安战场只剩下朱泚和李晟两支大军。

朱泚的优势在于防御,而且有钱。据史料记载,李适离开长安的时候,国库里堆满了金银珠宝,朱泚千金散尽,收买了不少人心。不过这里面有个悖论,每个人都拥有数量可观的钱财,回家就可以做富翁,谁愿意继续在战场上卖命?

朱泚分钱的时候,仍然不忘派姚令言去打听李晟的消息,不过这位老兄的侦察技术不过关,刚出城就被李晟的巡逻兵活捉。李晟并不想示弱,他给侦探小组的队员发了一笔钱,还让他们带话回去:长安城的守将,必须要忠于朱泚,不然这仗打得就没意思了。**裸的挑衅,无缘无故的霸气。

兴元元年(784)五月二十日,李晟带着随从到长安城外巡视,脑子里的进攻战略也变得清晰起来。李晟认为,如果从南面攻打长安城,要经过南城,注定会和敌军发生大规模的巷战,造成大规模的死伤。最好的办法就是攻打北门,直接拿下皇城,一战定乾坤。李晟将自己的想法告知骆元光、尚可孤等友军,和他们约定好战术思路和时间,只等反攻号角的吹起。

胜利的天平已经逐渐倾向了官军。

兴元元年(784)五月二十二日,尚可孤在蓝田诛杀敌将仇敬忠,首开胜利。兴元元年(784)五月二十五日,李晟将军队调到长安城东北,光泰门外的米仓村,安营扎寨。唐军的军事行动让朱泚如坐针毡,这种钝刀子割肉的折磨让他苦不堪言。兴元元年(784)五月二十六日,朱泚派战将张庭芝、李希倩出城挑战,双方在长安城下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在骆元光的强力阻击下,将敌人逼回长安城内。

兴元元年(784)五月二十七日,唐军再次击败敌军。

兴元元年(784)五月二十八日,李晟、骆元光在长安北城墙发起总攻。长安城北,部分城墙已经被掏空,叛军竖起栅栏,顽强抵抗,数次打退官军的冲锋。李晟大声呵斥道:“你们再畏畏缩缩,老子砍掉你们的脑袋。”

李晟威名太盛,不仅官军畏惧,叛军也是闻风丧胆。在官军的轮番进攻下,大明宫终于被攻破,朱泚带着一万余人,向长安城西逃窜而去。仅仅一天时间,长安城便回到了官军手中。李晟将大军驻扎在大明宫含元殿,严令大军不能抢劫,不能骚扰百姓,否则军法严惩。大将高明曜因为霸占歌妓,被斩杀。尚可孤的下属因为霸占敌人的马匹,被斩杀。李晟,犹如一颗新星,闪耀在长安的上空。

朱泚离开长安的时候,身边有一万将士。不过,这帮人混迹长安的几个月,捞了不少钱财,眼下都是富得流油的土豪。朱泚的本意是投奔吐蕃,他骑着最好的战马,一骑绝尘,至于后面的士兵能否跟上,他没心思去考虑。朱泚刚刚走远,这帮人就怀抱着金银珠宝,逃进深山之中,过起了逍遥自在的富翁生活。

朱泚到达泾州的时候,回头一看,身边只有一百多骑兵跟随,其中包括姚令言,以及他在范阳的亲兵,还有一些幕僚。

泾州节度使田希鉴是朱泚亲手提拔的将领,朱泚来到城下,正准备进城的时候,却发现城门紧闭。朱泚不明所以,对城楼上的田希鉴大声喊道:“你这个节度使是我亲封的,怎么能在我面临危难的时候背叛我呢?”

田希鉴笑呵呵地说道:“朱大人,你等着!”

朱泚听到这话,心里美滋滋的,他以为田希鉴会亲自开门,可等了半天,也不见人影。朱泚呵斥道:“田希鉴去哪里了?”

田希鉴这才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道:“朱大人,这是你赐给我的节度使旌节,现在还给你,城门我是不会给你开的。”

就在此时,朱泚的身后发生了骚乱。定眼望去,原来是姚令言的手下哗变,将姚令言斩落马下。这帮人原本就是泾州士兵,战乱之后能回到老家,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如今朱泚成为过街老鼠,他们自然不愿意跟随,于是集体哗变。

朱泚惊慌之下,带着范阳亲兵、宗族亲信和幕僚策马离开泾州,向北奔向驿马关,到达彭原县(今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的时候,朱泚的将领梁庭芬实在是看不到任何前途,在休息的时候突然发动兵变,将朱泚射落马下。将士们似乎非常默契,一起上前将朱泚剁成肉泥,拿着他的首级前往泾州投降了朝廷。

一代枭雄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确实让人唏嘘感叹。

朱泚的死还不如当年的史朝义,史朝义逃奔到契丹边境,依旧还有那么多部下追随,最后还能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至于朱泚,更像是一条落水狗,被自己人无情地斩杀于荒野之中。

长安大捷,李适热泪盈眶,最后竟然忍不住内心的激动,不顾威严地大哭了一场。李唐江山能够起死回生,全靠李晟的功劳,哭到动情处,李适评价道:这是上天让李晟降生,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朕啊。

兴元元年(784)六月初十,李适下诏:封李晟为司徒、中书令,让他全权处理长安城内的一切事务,准备迎接皇帝和朝臣回京。兴元元年(784)七月十三日,李适的车驾来到长安城外,此时李晟已经拥兵十万,实力远超过朱泚和李怀光。

一个人的本性善恶可以决定他的行为善恶,这个世界没有人强迫你去做什么事,你可以选择走正确的路,还是错误的路。李晟非常聪明,选择了那条正确的路。迎接李适回京的当天,李适下令将十万将士沿路摆开,绵延几十里,一路上浩浩****,旌旗蔽天。李晟则带着麾下战将低调地匍匐在路边,给李适道贺,并为自己没有及时收复长安反省自责,请求皇帝的宽恕。

那一刻,李适再一次被他感动。

看尽了人世间的善恶,李适此刻才真正明白,大唐有忠良!

为了褒奖李晟的功劳,李适敕封李晟的父亲李钦为太子太保,敕封其母亲为代国夫人,还给他送了一套位于永崇里的高级别墅,长安城延平门外一座私家园林,以及大量的田产。搬进新家的那一天,朝中的文武百官、长安城中的富商贵人纷纷前来祝贺,李府门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不仅如此,李适还让皇太子李诵亲自将李晟的经历写成了一个励志故事,为他在长安城东渭桥立了一座纪功碑,彰显李晟的丰功伟绩。

然而,现实却是,帝王的恩宠犹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尤其是多疑善变的李适,封赏的时候肆无忌惮,制裁的时候毫不手软,就算是李晟这种救国救君于危难,力挽狂澜的大功臣,也逃脱不了被皇帝猜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