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长安城已经彻底沦陷。泾原节度使姚令言被军队裹挟着进了皇城,在得知李适已经被迫出逃之后,姚令言心如死灰。说白了,因为皇帝的奖赏不公而哗变,尚且情有可原,可闯进皇城,逼走皇帝,这就是公然谋反。

大明宫内,士兵高喊道:“皇帝已经逃了,各自想办法发财吧!”

泾原军砸开了皇室府库,疯狂地抢劫着金银珠宝,军士们络绎不绝地搬运财物,一直到筋疲力尽,呆坐在地上。军队干完活后,老百姓也趁机涌入宫中,盗窃库房的物品,那些没能参与抢劫的百姓,开始在路上劫掠。

事情进展到这个地步,姚令言已经彻底绝望。看着疯狂的士兵,姚令言心生了一个念头:世人皆醉,自己不醉岂不是太不合群?姚令言走到了大明宫含元殿的宫门处,振臂一呼,说道:“娃子们,都过来集合,听我说两句!”

姚令言:“咱们已经是谋反的罪人,可如今群龙无首,你们要想拥有长久的富贵,没有主事的人不行。如今太尉朱泚还在长安,我们就拥立他吧。”

前面说过,朱泚是幽州节度使朱滔的哥哥,深受李适的信任。后来,朱滔起兵谋反,派人给朱泚送信,想和他里应外合,最后被河东节度使马燧截获。朱泚惶恐万分,因此向朝廷请罪,李适认为兄弟俩相隔千里,并非同谋,依然让他在长安城晋昌里的府邸养老。

说白了,朱泚就是李适威胁朱滔的筹码,因此面对姚令言的邀请,朱泚欣然应允。当天夜里,朱泚入驻大明宫含元殿,对外自称六军统帅。

第二天早上,朱泚贴出榜文:泾原将士久处边陲,不习朝礼,辄入宫阙,至惊乘舆,西出巡幸。太尉已权临六军,应神策军士及文武百官凡有禄食者,悉诣行在。不能往者,即诣本司。若出三日,检勘彼此无名者,皆斩!

不得不说,舆论的力量是无穷的。仅靠一篇榜文,就把泾原军谋反定性为兵士不懂朝廷礼仪,误打误撞进了皇城,这才把皇帝老儿吓跑。至于朱泚,则摇身一变,成了平定叛乱的功臣。当然,朱泚心里明白,仅靠五千泾原军是成不了气候的,他需要出榜安民,让文武百官认可他的功臣地位。

据史料记载,部分官员确实信了他的鬼话,还主动赶赴大明宫,打算与朱泚商议迎回李适的事情。然而,朱泚始终不愿表态,天真的朝臣这才明白朱泚的狼子野心。跟着朱泚就是背叛,想到此处,官员们便脊背发凉。没过多久,第一批入宫的大臣便逃去了大半。

这种改朝换代的场合,自然不会缺少政治投机客,比如光禄卿源休。此人曾经出使回纥,有大功于朝廷,后来受到宰相卢杞的忌惮,只能做个碌碌无为的光禄卿,逢此机会,自然是大献殷勤,主动表现。当时,源休对朱泚说了一番成王败寇的大道理,还编了很多祥瑞之说,劝朱泚在长安城称帝。

朱泚对源休的提议非常满意,可还是有忌惮:“长安虽然在我的掌控之中,可还是有许多朝臣不愿意归顺,我也很头疼啊。”

源休:“这些都是小事,我来帮太尉搞定。”

接下来,源休关闭了长安所有城门,不放任何官员出城,随后找到那些官居高位,却郁郁不得志的朝臣,比如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忠臣,太仆卿张光晟,工部侍郎蒋镇。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才干出众,人品极佳的大臣,却都遭到了宰相卢杞的忌惮而被边缘化,此刻全被朱泚招降。

凤翔、泾原的将领张廷芝、段诚谏带领数千人援助襄城,还未走出潼关,听说朱泚占据长安,便乱哄哄地归降了朱泚。一时间,文武大臣纷纷归降,朱泚自以为人心所向,称帝的心思越发浓烈。不过,令朱泚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的好朋友、司农卿段秀实一直没有出现。

段秀实做过泾州刺史、泾原节度使。当时,如果官员身兼数职,可以同时拿几份工资,可段秀实坚持只拿一份。但凡武将,都有饮酒作乐,买妾寻欢的小嗜好,可段秀实只要没有公务,都会选择躲在家里修身养性,是个难得的好官。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说了几句公道话得罪了权相杨炎,被削去兵权。

在朱泚的眼里,段秀实对朝廷有不满,应该会主动投诚的,可却始终不见身影。无奈之下,朱泚派了一支小分队,主动上门迎接。然而,段秀实紧闭大门,将他们拒之门外,直到最后,这帮人翻墙而入,强行将段秀实绑到了大明宫。

见面的那一刻,朱泚激动地说道:“段公一来,大事可成。”

段秀实不咸不淡地说道:“太尉,泾原军因为犒赏不丰厚,这才起兵作乱,致使圣上流离失所。然而,犒赏不公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和圣上没有关系。你向来以忠义闻名天下,最好给将士们讲清祸福,迎回圣上啊。”

朱泚先吃了闭门羹,现在又遭到一顿抢白,面子掉了一地。然而,他还是坚持认为,段秀实对朝廷有怨恨,因此继续加以重用。悲剧的是,段秀实私底下找到了自己的旧部,左骁卫将军刘海滨、泾原都虞候何明礼、孔目官岐灵岳,和他们暗中密谋,准备刺杀朱泚,迎回唐德宗李适。

彼时,李适正在奉天驻扎。有唐一朝,李适已经是第三位出逃的皇帝,唐玄宗出逃的时候,中央帝国的权威仍在,唐肃宗李亨登高一呼,天下响应者云集。然而,如今河北战场如火如荼,李希烈又不断壮大,看着身边的几百名护卫,李适感觉有些凄凉和彷徨。

泾原兵变三年前,一个叫桑道茂的术士告诉李适,说他以后会有出逃长安的厄运,而奉天有王者之气,让李适提前修筑奉天城。当时,李适力排众议,调集禁卫军和京兆府数千人,在奉天大兴土木,加固城墙。如今,李适亲临奉天,城池尚在,桑道茂却仙逝已久,感慨之下,下令在奉天祭奠桑道茂,同时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驻扎在奉天,等待各地的救援,准备反击。

李适的决定,让朝臣们惊掉了下巴。朱泚已经在长安城站稳脚跟,只要他乐意,随时可以到奉天搞斩首行动。李适最好的选择,难道不是效仿唐玄宗去蜀中避难吗?

面对群臣的质疑,宰相卢杞咬牙切齿地呵斥道:“朱太尉忠贞耿直,为什么要怀疑他作乱呢,如果你们不信,我愿意用合家一百口性命为他担保。”

朱泚不会作乱,这便是李适和卢杞的共识。话又说回来,李适的决定还真是正确的,不过根据后续发展来看,并不是李适英明睿智,看透了接下来的局势,而是基于错误的判断,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真可谓冥冥之中,自有神佑。

当时,各地的勤王小分队陆续赶到奉天,李适底气更足,下诏让他们在距离奉天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共同等待朱泚前来。可过了好几天,也不见朱泚有任何动静,卢杞的态度这才开始转变:“陛下,朱泚对朝廷还是有感情的,必定不至于反叛,希望陛下选择大臣前往京城安抚他,以便观察他的态度。”

说起来,所有人都看穿了朱泚的企图,唯独卢杞和李适还抱有幻想。李适问道:“各位大臣,谁愿意去长安城一探究竟?”

没有人答应,李适无比尴尬。过了许久,一位身穿铠甲、英气逼人的将军站了出来,请命道:“微臣愿意前往长安。”李适一眼便认出他来,此人乃金吾大将军吴溆(xù),章敬皇后(李豫的吴皇后)的弟弟。

危难时刻,吴溆代替群臣出头,还帮李适解围,如果能够平安回来,必定会成为李适跟前的红人。然而,吴溆并没有这么好的命。据史料记载,吴溆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临行之前,他悲壮地说道:“拿着朝廷的俸禄,逃避朝廷的为难,怎么配做人臣呢。我有幸成为皇室的微末之亲,也知道此行必定会死,但举朝上下都没有愿意赴难的大臣,也太让陛下遗憾了。”

长安城内,吴溆转达了李适对朱泚的信任和期盼,朱泚闻弦歌而知雅意,表达了自己的诚惶诚恐,还说自己早已经想去面见皇帝,正准备马上启程。随后,朱泚安排吴溆在国宾馆住下,派人将他刺杀。当然,奉天的君臣不知道吴溆已死的消息,大家只知道,朱泚承诺马上就会派人去迎回李适。

几天之后,泾原兵马使韩旻带着三千将士,打着迎接李适的旗号,浩浩****地前往奉天,实际上是搞斩首行动。

彼时,段秀实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让亲信岐灵岳拿着自己的大司农印信,谎称是朱泚的意思,让韩旻暂且回长安,随后和朱泚一起到奉天。谁都知道,段秀实是朱泚的座上宾,有他的印信为证,韩旻不敢不信。与此同时,段秀实联系了刘海宾、何明礼等人,打算事情败露后,与朱泚展开正面肉搏。

事实上,韩旻回长安之后,岐灵岳并没有将段秀实供出,而是独自承担了所有责任,随后被朱泚所杀。然而,因为信息闭塞,段秀实并不知情。就在当天,朱泚召集李忠臣、源休、姚令言和段秀实前去大明宫商议称帝之事。

岐灵岳刚刚被杀,朱泚就让段秀实入宫,这不能不引起他的怀疑。当时,朱泚刚刚搞完开场白,段秀实便坐不住了,他抢了源休手中的象笏,冲到朱泚的跟前,怒目而视。朱泚和众人都惊呆了,不明白段秀实究竟要做什么。

就在众人目瞪口呆的时候,段秀实向朱泚吐了几口唾沫,破口大骂道:“狂妄的叛贼!我恨不能将你斩为万段,岂肯跟随你造反。”说罢,段秀实便拿着象笏和朱泚干了起来,宫殿瞬间乱作一团,斗殴之中,朱泚的脑袋被打开花,而段秀实则被乱刀分尸。段秀实可能没想到,朱泚并不想杀他,段秀实过硬的人品,客居长安的遭遇,都是朱泚看重他的原因。

段秀实被杀后,朱泚痛苦万分,下令以三品官待遇给他安葬。建中四年(783)十月,朱泚在大明宫宣政殿登基,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

在新朝廷,姚令言担任门下省侍中、关内元帅,李忠臣担任司空、门下省侍中,源休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度支,蒋镇担任吏部侍郎,樊系担任礼部侍郎,彭偃担任中书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