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要打倒刘晏,原因其实很简单。

摆在明面上的原因,杨炎是已故宰相元载的人,虽然唐代宗李豫才是元载谋反案的幕后主使,可刘晏是刽子手,想找个背锅侠,刘晏是最合适的人。

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刘晏的存在威胁到了杨炎的仕途。两人都是大唐的经济学家。可是论权势,刘晏担任度支使、转运使、青苗使、盐铁使、租庸使等职务,是帝国的财神爷。论威望,刘晏历经两朝,有着庞大的粉丝群。杨炎的两税法改革,虽然搞得有模有样,可那也是在刘晏的基础上做出的成绩。杨炎想成为说一不二的宰相,就必须扳倒刘晏,将对方的荣耀踩在脚底下。

政治铁律告诉我们,一个人走到权力的高处,就会招来流言蜚语,如果他的存在影响到了别人的利益,那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古往今来,改革必定会有疼痛,可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想想看,刘晏掌管着全国的财政大权,仅盐铁税费一项,每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刘晏控制着盐铁事务,其他人就插不进手,这谁能忍?

于是,许多朝臣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刘晏长期担任财神爷,面对白花花的银子,没有猫腻是不可能的,希望皇帝能罢免刘晏。为了打倒刘晏,朝臣还捅出了一个八卦,说独孤贵妃拥立韩王李迥的时候,刘晏曾经主动站队。

言外之意,刘晏卷到了党争之中。

建中元年(780年)正月,杨炎入宫面圣,恰逢李适和崔祐甫说到皇太后沈珍珠的事。每逢谈到这个话题,李适就喜欢情绪泛滥,也最容易被趁虚而入。

杨炎插话道:“陛下,想当年,有人在先帝面前进言,想废掉陛下,立韩王为太子,形势多么危险。还好先帝念在沈皇后的情意,最终回心转意。”

当时,宦官黎幹、刘忠翼等人撺掇独孤贵妃兴风作浪,李适是知道的,因此上台之后就处死了他们。杨炎此时提出这样的话题,多少让李适有些动容。

杨炎紧接着说道:“臣听说,当年不仅有黎幹、刘忠翼,刘晏也是重要的参与者,臣身为宰相,不能够为陛下杀贼,实在是汗颜。”

这时,站在一旁的崔祐甫有些明白了,杨炎是想找刘晏的晦气。崔祐甫为官正直,对刘晏也颇为欣赏,因此接话道:“陛下,如今是有这样的传言,可真相是什么,谁也无法证实。更何况,陛下已经大赦天下,不宜再大动干戈。”

杨炎心里清楚,只靠八卦扳倒刘晏,那是不可能的,他做了这么多铺垫,只是想让李适对刘晏产生误会。事实上,他做到了。

就在此时,杨炎抛出了另一个话题:“陛下,尚书省才是朝廷政治的根本,如今设立盐铁、转运等专使,分散了尚书省的权力,不如撤掉这些专使,将权力收回,以便朝廷更好管理。”

杨炎的话引起了崔祐甫的兴趣,刘晏的存在,确实影响到了相权,欣赏归欣赏,可如果刘晏影响到自己的利益,那就得好好掂量了。这一次,崔祐甫不再为刘晏说话,而是选择了沉默,他想知道皇帝的想法。

李适说了一句:“你们退下吧,容朕再好好想想。”

刘晏是李豫的旧臣,虽然干出了成绩,可与李适无关。但凡皇帝用人,都是用自己提拔的朝臣,刘晏显然不是这类人。而杨炎的改革才刚刚开始,扶持杨炎才符合李适的利益。

很快,李适便下诏了:“罢免刘晏转运、租庸、青苗、盐铁等转运使职务,钱粮大事重归尚书省下属的金部、仓部。”

建中元年(780)二月,李适和杨炎合计,以刘晏奏事不实,有欺瞒皇帝的嫌疑,将刘晏贬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

刘晏的下台,堪称是皇帝和宰相联手的结果,也许是刘晏意识到了其中的猫腻,所以自始至终都选择了沉默。此时此刻,宰相崔祐甫病情转重,躺在了家中,只能坐看杨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杨炎将权力收回之后,发现尚书省的官员根本玩不转刘晏的财政体系,于是只好重新设立转运使等职,以谏议大夫韩洄担任判度支,以金部郎中杜佑权担任江、淮水陆转运使。这波出尔反尔的操作,让杨炎颜面扫地,想到此处,杨炎就觉得刘晏太过可恶,心中对他的愤恨就会加深一分。

当时,杨炎找到了司农卿庾准,这位老兄是宰相王缙的门人,仕途本来高歌猛进,后来因为元载谋反案的株连,被贬为汝州刺史。杨炎为相之后,将他召回长安,做了从三品的闲职司农卿。对刘晏,庾准的心里只有恨。

在杨炎的举荐下,庾准做了荆南(驻守今湖北省荆州市)节度使,忠州正是荆南节度使的管辖之地,也就是说,庾准成了刘晏的顶头上司。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建中元年(780)七月,庾准的密奏放到了李适的办公桌上,密奏中写到,忠州刺史刘晏给凤翔节度使朱泚写了一封信,信中抱怨皇帝对他各种不公,说是想增加忠州的民兵编制,逐渐脱离朝廷的管制。

对李适来说,刘晏就是被遗弃的臣子,怎么处置其实不重要。让他做刺史,那是李适的恩情,既然爆出了这样的丑闻,李适也就无法容忍了。于是,李适大笔一挥,赐死忠州刺史刘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千古定律,尤其是对那些忠君爱国的仁人志士,是个难以绕过去的坎。

建中元年(780)七月二十七日,刘晏大义凛然地将头放进了那条三尺白绫。

那一刻,杨炎的嘴角泛起了淡淡的笑容,这情景和当年刘晏栽赃自己谋反一模一样,这就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再看看愤怒的李适,这个皇帝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城府,其实是个容易为他人左右,内心多疑的君王。

诛杀刘晏,李适究竟是什么心态?忌惮他的权势,还是单纯地打压?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在皇帝的眼里,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一个刘晏死去,还有千千万万个刘晏站起来。更何况,李适自以为找到了刘晏的替代者——杨炎!

那一段时间,杨炎满面春风,得意扬扬。他以为,这件事是李适想干的,所以在皇帝的眼里,他就是功臣。他以为,刘晏挡了朝臣的财路,弄死刘晏,是帮同僚们做了一件好事。然而,就在杨炎躲在家里庆祝的时候,突然发现朝中的舆论似乎有点异常。昔日讨厌杨炎的朝臣,纷纷开始为刘晏叫屈。

原来,诛杀刘晏之后,李适派人清点刘晏的家产,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刘晏除了一栋房子,就只有满屋子的书籍、为数不多的粮食、破旧的家具,这在大唐的朝堂,堪称是最寒酸的配置,也是清廉之臣的标配。那些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人,才明白掌管着天下最大葡萄园的人,连酸葡萄都没尝过。如此强烈的反差,只能让人相信,刘晏被杀就是一桩冤案。

很快,平卢节度使李正己便给李适上了奏折:“刘晏这样的功臣都逃脱不了被杀的命运,我们这些安史旧部,难道下场还会比他好?”

军方的参与,让这件事情变得扑朔迷离。

恰逢朝廷和藩镇节度使闹了些矛盾,所以此事可大可小。客观地说,李适和杨炎闹不清楚军方的真实用意,如果朝廷不给他们面子,那就得罪了一批安史旧部,如果朝廷想安抚军方,杨炎的下场可就不好说了。

当时,杨炎没去追问李适的意见,这位老板性情不定,如果搞不定军方,李适真有可能让他出来顶罪。思来想去,杨炎决定自己来摆平这些事情。于是,杨炎密派了一批使者前往各地,扬言刘晏被杀,其实是他卷入到昔日的皇子党争的缘故,皇帝老儿出于报复,这才弄死了刘晏。

但是,藩镇节度使根本不信杨炎的这套鬼话。杨炎的使者刚刚离开,藩镇节度使们便给李适上了密折,说杨炎把锅甩到了皇帝的身上。

李适震怒了,他忍受着节度使的讽刺和威逼,其实是想保杨炎,可这位老兄倒好,把自己给出卖了。当时,李适便起了诛杀杨炎的心思。不过,李适没有和杨炎翻脸,随着崔祐甫的病逝,刘晏的被杀,朝中人才凋敝,杨炎又在推行两税制,正是帝国改革的关键时期。对李适来说,稳定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李适已经将杨炎看透,他虽然有些才气,却是个卑鄙无耻的政治投机客,心胸狭窄的小人,这种人一旦让其坐大,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