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去世后,中书令的位置便空了出来,李隆基如约兑现承诺,任命杨国忠为中书令,兼任吏部尚书、御史中丞等四十余职。

李林甫做了十七年宰相,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御史台都是他的势力范围,究竟有多少人通过李林甫来得到晋升,恐怕是个历史之谜。对杨国忠来说,当务之急便是培植自己的势力,然后再清除李林甫的同党。

按照惯例,如果宰相兼任吏部尚书,通常会将科举考试的事委托给侍郎以下的官员去主持,然后设置三门考试,筛选优秀的人才,通过考试的学子名单移交给门下省审核,最后由皇帝签批,尚书省下发,宣布最终的结果。

这一套流程走下来,最少也得半年之久。

天宝十一年(752)十二月,杨国忠召开吏部大会,高调地宣布了他的管理理念:自此以后,吏部提拔官员,别跟我讨论候选人是否贤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排资论辈,谁待的时间最长,谁就可以晋升,谁是他自己的人,谁就可以晋升。

为了让吏部官员快速领会他的意思,杨国忠亲自做了一次示范:他拟定了一份近期要晋升的官员名单,然后将门下侍郎陈希烈,以及吏部官员叫到尚书台,当着他们的面直接宣读名单,然后说了一句,你们门下省的人都在这里,刚才也没有表达异议,那晋升的事儿就这样定下了,散会。

这样的操作,实在是亮瞎了所有人的双眼。

据史料记载,新政的效果立竿见影,第一批晋升官员的名单刚刚公布,杨国忠在朝中便收获了无数的掌声。

在杨国忠看来,要想挑战李林甫的势力,并非什么难事。

天宝十二年(753)正月,杨国忠给安禄山送了一封密信:兄弟啊,凭你的资质,早就该入朝拜相了,都是李林甫在陛下面前阻挠,说你是个胡人,没资格统领群臣,陛下这才没有重用你。我听说,李林甫先前和李献忠暗中勾结,意图谋反,你如果能够出面做证,让陛下认清李林甫的嘴脸,这可是大功一件啊。

安禄山觉得,没必要和首席宰相产生隔阂,因此挑选了一批阿布思部落投降的胡人前往长安,送了杨国忠一个顺水人情。为了将李林甫谋反的证据坐实,杨国忠还找到了谏议大夫杨齐宣(李林甫的女婿),让他提供了许多书面证据,证明李林甫确实图谋不轨,意图夺取皇位,另立政权。

一个是李献忠的族人,一个是李林甫的亲人,证据的含金量非常高。再加上李隆基年事已高,对政事放任不管,只要不给他惹麻烦,怎么说都行。

天宝十二年(753)二月,李隆基下诏:剥夺李林甫所有荣誉,将李家男丁贬为庶民,发配到岭南和黔中,没收所有财产,给他们发放路费和衣物,自生自灭去吧。

此时,李林甫还没有下葬,杨国忠和陈希烈为了报复李林甫,派人劈开了他的棺椁,撬开他的嘴巴,取出了李林甫口中的珍珠,然后以庶人标准草草将他掩埋。一代权相,竟然落得这种悲惨的结局,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

天宝十二年(753)二月,李隆基下诏:封杨国忠魏国公头衔,封陈希烈许国公头衔,因为他们揭发了李林甫谋反的罪行。

问题是,杨国忠虽然做了首席宰相,但真的能统帅群臣吗?

论出身背景,杨国忠只不过是个地痞流氓,家族毫无政治底蕴,想要统领一群官二代,甚至官三代,难度不小。

论政治阅历,杨国忠入朝不过八年时间,其中前几年还在基层摸爬滚打,根本接触不到权力顶层,骤然坐上首席宰相,还真不一定玩得转。

论执政能力,杨国忠和李林甫差着好几个数量级。

李林甫确实喜欢排斥异己,可在政事处理上却很有水准,至少在史书上看不到贻笑大方的趣闻。杨国忠上任之后,关中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就连一向躲在深宫享清福的李隆基也关注了此事。杨国忠为了隐瞒真相,居然派人找了几株长势甚好的水稻拿给李隆基,以此说明关中地区并无旱灾。

也许,杨国忠唯一能匹敌李林甫的,就只有溜须拍马了。

据史料记载,杨国忠上位之后,安禄山对他极度不满。在安禄山看来,杨国忠的能力、人品、经验、智慧别说比不上李林甫,和他比都相差甚远。一句话,杨国忠很水,建议立马下台。

杨国忠也发怒了,你不就仗着手握兵权,人多势众吗?我虽然比不上你,但有一个人你总该服气吧?哥舒翰,你的死敌,怎么样。

哥舒翰和安禄山、安思顺兄弟非常不对付,一度影响到了边境的防御战略。天宝十一年(752)的冬天,李隆基将三人一同召到长安,吩咐宦官高力士组织了一场晚宴,准备缓和一下三人的关系。

席间,安禄山给哥舒翰敬了一杯酒,主动示好:“哥大帅,我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您的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咱们同属一脉,为何就不能互相亲近呢?”

哥舒翰不想领情,回击道:“咱俩是同属一脉吗?”

安禄山当时就怒了:“臭小子,你竟然骂我是胡人?”

被人无端辱骂,哥舒翰自然不服气,当即就想拍桌子干起来,可高力士在旁边拼命用眼神示意,这才没把事情闹大。杨国忠心知肚明,哥舒翰和安禄山是死对头,让两人掐起来,对他百利而无一害。

天宝十二年(753)七月,杨国忠奏请李隆基,让哥舒翰兼任陇右节度使和河西节度使,随后又加封为西平郡王(安禄山是东平郡王)。不仅如此,杨国忠屡次在李隆基的面前进言,声称安禄山手握重兵,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而且最近蠢蠢欲动,大有谋反的意思,希望朝廷能够提前准备。

也许,杨国忠确实发现了什么端倪,这才向李隆基示警。无独有偶,太子李亨也在同一时间提出了质疑,可全都遭到了李隆基的无视。在李隆基的眼里,大臣之间可以闹矛盾,但老是拿造反来说事儿,有点不讲究。

杨国忠说服不了皇帝,因此和他打了个赌,派人前去召唤安禄山,如果他敢来长安,就说明他不敢造反,但凡有迟疑,必定心怀鬼胎。

李隆基很喜欢玩这样刺激的游戏,于是欣然应允。

此时,安禄山兵不强,马不壮,钱财和武器都还没到位,造反的合伙人也没选好,自然不敢轻举妄动,收到李隆基的召唤令之后,立即快马加鞭地南下。

天宝十三年(754)正月初三,华清宫,安禄山匍匐在李隆基的跟前,痛哭流涕:“陛下,臣本是一名低贱的胡人,没有陛下的信任,就没有臣的今天,如今却不为杨国忠所容,恐怕难以活命了。”

李隆基十分欣慰,不管你在别人面前多么的不可一世,在他面前终归是个摇尾乞怜的奴才而已。李隆基的心立马软了下来:“爱卿啊,你不必担忧,朕在一日,就不会容许任何人伤害你,你且等待几日,朕必定会给你一个惊喜。”

所谓的惊喜,就是封安禄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让他和杨国忠平起平坐。李隆基已经让翰林待诏写好了敕封诏书,就在下发之前,杨国忠知道了消息,于是上了一本措辞严厉的奏折:“安禄山虽然有军功,但毕竟目不识丁,怎么能有资格做大唐的宰相。如果您颁布了诏书,大唐恐怕会被周边的小国取笑。”

是啊,让一个目不识丁的胡人做宰相,岂不是说大唐人才凋零嘛,朕的颜面何在,大唐的颜面何在。爱卿,只好委屈你了!

天宝十三年(754)正月初九,李隆基下诏:封安禄山为尚书左仆射(两个儿子分别加封到三品和四品,算是变相的补偿)。

李隆基虽然有补偿的意思,可君臣二人心知肚明,李隆基没能兑现自己的诺言。安禄山是个聪明人,不趁此时捞好处,更待何时?

安禄山:陛下,臣想要做闲厩使!哦对了,还有群牧使!

闲厩使,是为皇室饲养马匹的最高官员,拥有马匹的采购、饲养和调度权力,同时还兼管着骆驼、巨象、鹰、狗等御用禽兽。群牧使,主管全国的马政,凡是和战马相关的事务,群牧使说了算。

李隆基:准了。

安禄山:臣恳请陛下,让御史中丞吉温兼任兵部侍郎和闲厩副使之职(代替安禄山打理闲厩使)。

李隆基:准了。

安禄山并非吃饱了撑的,打算替朝廷养马,他刚刚上任陇右群牧使,便利用职务之便,将数千匹优质战马调回范阳老巢,以此装备自己的骑兵营。

李隆基不想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过,安禄山一直在得好处,也得照顾一下杨国忠的情绪吧。这样吧,把司空的位置留给杨国忠。在唐朝,司空没有任何实权,官阶却是正一品,地位的象征,超然的存在。

李隆基此举,暗示着杨国忠在他的心中无可替代。

安禄山表示,只要李隆基高兴就行!

不过,既然给杨国忠升了官,也得给范阳、平卢军镇下面的军官来个阳光普照吧。理由很简单,他们讨伐奚、契丹、九姓胡、同罗的时候立下了军功,朝廷应该论功行赏,而且可以越级提拔。

按照旧制,朝廷提拔官员,应该由长官上报名单,吏部和阁台严格审查之后才决定是否加官晋级。不过,李隆基觉得这样很浪费时间,既然是朝廷的功臣,安禄山直接提交名单,一步到位。

安禄山为了收买军心,一次便提拔了五百名将军,两千多名中郎将。这些人全都是沾着安禄山的光而晋升,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打上安禄山的标签,安禄山混得好,他们就有好日子过,安禄山倒霉,他们也得跟着吃瘪。

哥舒翰不服气了,别人都捞了好处,自己也得分一杯羹!

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哥舒翰也满载而归:火拔州都督火拔归仁加封为骠骑大将军(从一品武官),河源军使王思礼加特进(正二品散官),临洮太守成如璆、讨击副使范阳鲁炅、皋兰府都督浑惟明加云麾将军(从三品武官),陇右讨击副使郭英乂为左羽林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