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金刚去了三个,李隆基是想剪除李亨的势力吗?

未必。对李隆基来说,不管是太子,还是首席宰相,或者新晋的贵族势力,大家都得在他的领导下过日子,因此势力平衡才符合他的利益诉求。在剪除李适之、皇甫惟明和韦坚的同时,李隆基给王忠嗣加了官职:除了担任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之外,兼任陇右节度使和河西节度使之职。这样一来,王忠嗣一个人便坐拥四大节度使的头衔,势力远超安禄山!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或者说并没有按照李隆基设想的方式结束。就在事情将要平息之时,出了一点小插曲,然后引起了轩然大波。

韦坚的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站了出来,声称哥哥韦坚被歹人诬陷,这才蒙受冤屈,希望太子李亨能够出面做证,还韦坚清白。

韦坚:这两个蠢蛋,害苦了我!

李亨:这两个蠢蛋,真是够了!

李亨的反应很迅速:父皇,我要和韦妃离婚,这事跟我没啥关系,不能因为这点私情破坏朝廷的法度。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李隆基为了不引起唐睿宗李旦和太平公主的猜忌,差点用堕胎药杀死李亨,数十年后,李亨为了保住太子的地位,不惜与韦妃离婚。怎么说呢,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天宝五年(746)九月,李隆基下诏:贬韦坚为江夏别驾,贬韦兰、韦芝到岭南。按照惯例,皇帝亲自烧第一把火,李林甫必须再添第二把火,这才叫默契。

李林甫:“陛下,李适之和韦坚过往甚密,逃脱不了干系。”

李隆基:“那好,贬李适之为宜春太守。”

李林甫:“陛下,韦坚在朝中经营多年,党羽遍布朝廷各处,不能不防啊!”

没过多久,李隆基便下达了贬斥诏令:

贬太常少卿韦斌为巴陵太守。

贬薛王李琄(李隆业的儿子,韦坚的外甥)为夷陵别驾。

贬睢阳太守裴宽为安陆别驾。

贬河南尹李齐物为竟陵太守。

据史料记载,在这场政治风波中,被贬的人多达数十人。

此次事件,是李林甫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整人运动。以边镇节度使和外戚私下会面作为突破口,用蓄意政变的罪名将太子党的成员拴在一根绳子上,整个事件运作下来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真可谓是“大师的杰作”!

问题是,李适之倒台之后,谁会接替他的宰相位置呢?

李林甫觉得,这次整人运动闹得太大,如果宰相人选是自己的亲信,李隆基恐怕不会答应,因此新的候选人必须是李隆基喜欢的,自己也能控制的。

巧的是,朝中还真有这样的人才。

门下侍郎、崇玄馆大学士陈希烈,《老子》和《庄子》的研究者,擅长道家法术的表演,深受李隆基的信任。关键是,陈希烈讲究无为而治,在政治上没多大的追求,这正是李林甫最希望看到的。

在李林甫的推荐下,陈希烈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始了默默无闻的宰相生涯。据史料记载,陈希烈做了宰相之后,对李林甫十分尊敬和顺从,任何军国大事,陈希烈的态度都简捷了当:李大人说得对,就这样办。

无数的事实证明,人一旦进入顺境,自信心和野心就会膨胀。

按照朝廷旧制,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五品以上的官员应该面见李隆基,汇报和讨论朝廷的军国大事,五品以下的官员前往部门报道,处理日常事务。中午十一点左右,低级别的官员结束一天的工作,陆续返回家中休息,而宰相或者三省长官由于身兼数职,上午在朝堂商议政事,中午返回本部门处理公务,最晚也会在十二点半左右返回家中休息。

陈希烈的退让没有让李林甫放下戒心,专门给陈希烈定制了一项“福利”:天下安宁无事,朝堂事务变少,宰相和其他高级官员巳时(九点至十一点)便可以回家休息,有什么公务也可以在家中处理。

于是,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太阳升起的时候,李隆基率领重臣商议大事,随后李林甫和陈希烈便返回家中,官员如果需要汇报工作,或者递交需要处理的公文,必须前往李林甫的府中,由他决定之后,再转交给陈希烈签字署名。

这样一来,陈希烈的存在完全是大唐官场的一个笑话。

事实证明,李林甫的好运还没有结束的迹象。

在整人运动中,李亨为求自保,撇清了和韦坚等人的关系,并和太子妃韦氏离婚,极力向李隆基自证清白。或许,有人会说李亨无情无义,专干落井下石的勾当,可话又说回来,只有李亨本人才明白太子府蕴藏的危险,一旦这些危险被李林甫利用,自己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这不,李亨刚办完离婚手续,太子府便再一次卷入风波之中。

李亨还有个姬妾,叫杜良娣(正妻叫太子妃,姬妾叫良娣),父亲杜有邻在太子府担任赞善大夫(太子幕僚,正五品官职),杜良娣还有个姐姐,嫁给了左骁卫兵曹柳勣。此人是个文人,性格狷狂,行事不拘小节,还喜欢和人交朋友,在他的朋友圈里,便有淄川太守裴敦复、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等名噪一时的读书人。

在杜友邻的眼里,杜氏家族的前途和李亨绑在了一起,因此杜家人平日里应该循规蹈矩,低调处事,少给李亨惹麻烦。杜友邻接受不了柳勣狂放的行为,屡次以长辈的身份教训他,而柳勣则嘲笑岳父胆小如鼠,是个懦弱迂腐之人。久而久之,翁婿二人竟然形同陌路。

柳勣思来想去,心潮难以平复,于是在长安城散布谣言,声称杜友邻偷偷摸摸地准备图谶,想要拥立太子李亨为皇帝,还屡次指责当今圣上昏庸。

李林甫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太子府居然发生了内乱。

李林甫立马让吉温前去调查,最后得知是柳勣搞的阴谋,于是和他达成了一个协议:只要柳勣答应将此事从家庭纠纷升级到蓄意谋反,并牵连出更多的人,李林甫便放他一马。

按照以往的惯例,柳勣作为原告,只要证据确凿(看主审官的意志),他便是首告的功臣,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于是,柳勣为了前途和性命,再也顾不上朋友道义,将淄川太守裴敦复、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等人一股脑儿地牵连进来,最后的矛头直指李亨本人。

一时间,朝野震惊!

李隆基是什么态度?

李隆基还是信任李亨的,不过眼看着太子府再次陷入危机,李隆基的神经也开始紧绷起来。十年前,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遭受诬陷,无辜冤死,这样的悲剧难道要再次重演吗?李隆基坚决说不。

天宝五年(746)十二月,李隆基越过主审官,直接做出了判决:杜友邻、柳勣二人心怀叵测,施以杖刑(二人同时被活活打死在大理寺),家人流放岭南。李隆基的态度很明确:各打五十大板,别再拿太子李亨搞事情。

在李隆基这里,是非和善恶不是最终的审判标准,天家的颜面,江山社稷的稳定才是他最关心的。柳勣可能没想到,一场近在眼前的荣华富贵,竟然在瞬间化为泡影,还连累自己断送了性命。

即便如此,李亨还是做出了最稳妥的决定:宣布与杜良娣离婚。

一代国储,却在权臣的**威之下,一年之内离了两次婚,说出去也真是够窝囊的。幸运的是,李隆基并未怀疑他的忠诚,这才让他一次次躲过危机。

李林甫虽然没扳倒太子李亨,收获却也不小:

淄川太守裴敦复、北海太守李邕被活活打死。更要命的是,李林甫将此事牵连到了李适之、皇甫惟明等人的身上。

李林甫:“陛下,据臣了解,李适之、皇甫惟明等人自从被贬,心怀怨恨,如今太子府的官员悉数被杀,难保他们不起来造反!”

李隆基:“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李林甫:“派遣得力干将前去调查,如果这些人心怀怨恨,就地格杀。”

李隆基:“让罗希奭去办理此事吧。”

李林甫:“陛下圣明,罗希奭一定会不负众望。”

据史料记载,罗希奭南下岭南的途中,凡是遇到被贬斥的官员,悉数处死,以至地方官员人人自危,整日在家中烧香拜佛。

李适之得知此事,在任所服毒自尽。

李适之的儿子李適,被杖杀于河南府。

赵国公王琚(被李林甫牵连)服毒未死,自缢身亡。

裴宽跪地求饶,捡回一条命。

皇甫惟明被杀身亡。

韦坚被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