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元年(742)正月初六,李隆基下诏:封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为了让安禄山能够前来长安,李隆基特意让他兼任了御史中丞。

在旁人的眼里,安禄山的崛起就是一个传奇。想想看,不入流的胡人,差点被打死的偷羊贼,居然在39岁的时候,做到平卢节度使之职。像这样曲折的人生际遇,凡人在家里烧十年高香也不敢想象。

然而,在安禄山的眼里,平卢节度使虽然是封疆大吏,手下却只有三万七千五百人,而范阳节度使的手下却有九万一千四百人。不管在军队的编制上,还是在管辖的地盘上,地位都不可同日而语。闲暇的时候,安禄山想得最多的就是,我既然能做平卢节度使,为何不能做范阳节度使?

天宝二年(743)正月,安禄山前往长安述职,李隆基喜不自禁,给安禄山授了一道特权:只要你想进宫找朕说话,不需要任何通禀!

安禄山大喜过望,立马跪倒在地上:“谢陛下的恩典!”

殿内气氛融洽,君臣相谈甚欢,安禄山趁机给李隆基讲了一个故事:陛下,去年营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蝗灾,大片的禾苗被蝗虫吃掉,臣忧心忡忡,于是焚香祷告。臣对天发誓,如果心术不正,对陛下不忠,愿蝗虫吞噬臣的心,如果神灵认为臣对陛下忠心,请让蝗虫立即散去。巧的是,臣刚说完此话,北面就飞来一群鸟,将地里的蝗虫啃食而尽。

安禄山:“陛下,臣认为此事非常玄妙,希望能让史官记录下来,以向后世彰显您的圣德!”

大家聊天的时候,故事的真与假似乎并不重要,聊天的气氛最重要,当事人的心情最重要。总而言之,李隆基对安禄山的忠诚非常满意,并当场命史官将此事记录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李隆基为何会对一个胡人如此青睐呢?

事实上,关于安禄山是忠诚还是奸诈,朝野早就有过公论。

开元二十一年(733),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派安禄山前往长安出差,中书令张九龄亲自接见了安禄山。这些年,张九龄也接见了不少地方官吏,可大多都是点头哈腰,极尽谄媚的寻常之辈,骨气硬一点的,也只是不卑不亢,平等对话。

然而,安禄山给张九龄行礼之后,居然在大堂上傲然自立,神色倨傲,仿佛他是张九龄的上官。安禄山桀骜不驯的态度让张九龄感到有些不适,不过他还是强忍了下来,张九龄拿起张守珪的奏折看了看,发现都是些琐碎的事,因此将注意力转到了安禄山的身上,和他唠起了家常。

经过一番交谈后,张九龄才得知,安禄山曾经做过捉生将,而且有过以四人生擒四十人的辉煌战绩。人哪,一旦说起自己的光辉经历时,大多会眉飞色舞,得意扬扬,然而安禄山却平静得如一潭死水,这让张九龄倍感不安。

事后,张九龄就曾对宰相裴光庭说过,安禄山的志向不小,而且心思缜密,胸怀城府,以后说不定会祸乱幽州。

开元二十四年(736),安禄山率领三万大军征伐契丹,却因为急功近利,招致败绩。张九龄接到奏报后,与朝中的大臣集体商议,张九龄的意思是:安禄山轻敌冒进,致使大军战败,应当承担全部责任,按照军法处死。

据史料记载,安禄山得知消息后,心中万分沮丧,一旦朝廷圣旨到达范阳,他就会死无葬身之地,连翻盘的机会也没有。情急之下,安禄山派遣史思明带着无数金银珠宝前往长安,贿赂李隆基宫中的宦官。

当时,李隆基闲聊的时候说起到安禄山,于是亲信宦官便盛赞安禄山四人活捉数十名契丹军民的壮举,声称安禄山是大唐难得的骁勇战将。

李隆基很奇怪:“你怎么知道此事,是否收受了安禄山的贿赂?”

宦官:“陛下,三年前,安禄山前往中书省向张九龄大人汇报工作,奴婢刚好在场,此事相国大人可以帮忙做证。”

宦官的一句话,让李隆基开始关注安禄山兵败的事儿。当时,张九龄给李隆基做了详细的汇报,意见很明确:安禄山必须死。

大家都知道,张九龄和李隆基就是相爱相杀的一对君臣,张九龄说必须杀,李隆基就必须保护。更何况,李隆基屡次提拔人才,张九龄都会出面阻挠,这已经不是用人标准的问题,而是权力斗争的问题了。

李隆基的态度很明确: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安禄山兵败必须承担责任,只需要罢免他的官职,让他继续在军中效力即可。

张九龄:“陛下,此人必须杀,臣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好!”

李隆基:“爱卿,你和安禄山有什么旧仇宿怨,为何执意杀他?”

张九龄十分无奈,只好将三年前发生的事说了出来,声称安禄山此人狼子野心,城府极深,日后必定会背叛大唐,成为朝堂的祸害。

李隆基嗤之以鼻:“爱卿多虑了,大唐国泰民安,就算安禄山真的想反叛,又有谁会真心跟随他呢,此事就这样定了吧!”

在李隆基和张九龄的斗争中,安禄山莫名其妙地成为李隆基誓死捍卫的对象。换句话来说,安禄山是李隆基捧起来的人,如果他出了问题,李隆基就会落个识人不明,任用奸人的名声,如果安禄山前途无限,李隆基的面上也有光。

当然,李隆基有他自己的用人底线,绝不会因为好面子,平白无故地提拔安禄山,为了获得范阳节度使的职位,安禄山必须更加卖力地讨好李隆基。

天宝二年(743)二月,朝野发生了一件科场舞弊的大案。

当时,李林甫是首席宰相,兼任吏部尚书,事务非常繁忙,因此将当年的科举考试交给了吏部侍郎宋遥和苗晋卿来负责。当年应考的考生有一万多人,但朝廷录取的名额却十分有限,因此宋遥和苗晋卿就成了众人追捧的红人。

不过,这两位主考官更离谱,他们不等别人上门巴结,竟然想着主动去巴结别人。谁呢?圣眷最隆的御史中丞张倚。宋遥和苗晋卿私下做了许多工作,他们打探到张倚的儿子张奭大字不识一个,想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根本不可能,如果能够暗箱操作,让张奭名列金榜,御史中丞张倚自然会对他们青睐有加。

这样的顺水人情,确实可以做。然而,这两人的马屁拍得有些过猛,直接将张奭定成了第一名。想想看,一万多人参加考试,只有六十四人被录取,落榜的人肯定会盯着上榜的人,更不用说排名显赫的状元郎了。

张倚自然是得意扬扬,可长安城考生却议论纷纷,因为传说中的张奭好像大字不识一个啊,怎么就考成第一名了?事情在长安城慢慢发酵,随后传遍了全国各地,前任蓟县县令苏孝韫主动找到安禄山,建议他将此事彻底捅破,借机向朝廷表示忠心,或许能让李隆基更加青睐。

随后,安禄山趁入朝觐见的机会,将此事对李隆基和盘托出:张奭不通文墨,却被定为榜首,说明此次开科取士存在很大的猫腻。说到动情处,安禄山痛心疾首,悲天跄地:“陛下啊,朝廷开科取士,乃是为了李唐江山选拔人才,不料奸人从中作梗,辜负了陛下任贤用能的良苦用心,实在是可恶啊!”

李隆基被安禄山的表演惊呆了,于是下诏,想亲自举办一次测试。

据史料记载,张奭捧着李隆基发给他的试卷,呆坐了一整天,最后直接交上了一张白卷,至于写没写名字,谁也不知道。自此以后,张奭便得到了“曳白”的称号,这个词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理解为交白卷,也可以理解为白痴。

一场科举风波,引发了一场官场震动:正三品的御史中丞张倚被贬为淮阳太守,吏部侍郎宋遥被贬为武当太守,吏部侍郎苗晋卿被贬为安康太守,主管考试的礼部郎中裴朏等人被发配到岭南。此次事件,安禄山成了唯一的胜利者。

天宝三年(744)三月初五,李隆基下诏:封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任范阳节度使,原范阳节度使裴宽调任户部尚书。

历史证明,梦想还是要有的,因为它真的可以实现。

当时,十大节度军镇的总兵力才四十七万,安禄山就控制了十三万精兵,堪称是大唐最有权势的节度使。有了家底,自然可以创造出更大的业绩,在范阳节度使任上,安禄山屡次发动了对契丹和奚的战争,只要出马,必获全胜。

长此以往,李隆基对安禄山的恩宠越来越盛,放眼望去,满朝上下除了宰相李林甫,再也没人能撼动安禄山的江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