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政变的功臣被杀,是许多人乐于看到的结果。

客观地说,李显资质太过平庸,完全不适合当皇帝。

作为帝王,首先要考虑的难道不是谁会抢他的皇位吗?

太平公主可以抢,相王李旦可以抢,甚至韦后也可以效法武则天,唯独张柬之等功臣不会,然而在这场政治斗争中,他们却成了第一波出局的人!

李显的无能与懦弱,将自己完全置于危险之中。

如果说武三思的目标是掌握外朝的大权,那么以韦皇后为首的势力则是要将李显驱逐下台,掌握至高无上的皇权。

李显膝下一共有四个儿子:

长子李重润,李显和韦后的嫡长子,因为和异母妹妹李仙惠、妹夫武延基议论武则天的私生活被杖杀,年仅19岁,被追封为懿德太子。

次子李重福,李显的庶子。神龙政变之后,韦后在李显面前进言,声称当年懿德太子李重润被杀,正是李重福和张易之兄弟合谋的结果。李显大怒之下,将他贬到外地,并派人将他监视起来。

三子李重俊,李显的庶子,生性聪颖果决,却有点儿叛逆,李显登基之后将他封为皇太子,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

四子李重茂,年仅10岁,生母不详。

韦后如果想夺权,太子李重俊便是最大的障碍。

据史料记载,李重俊生母的身份非常低微,而且很早就去世了。缺少了母亲的关爱,李重俊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叛逆,李显又给他安排了杨璬(jiǎo)、武崇训两个女婿做老师。这两位老兄别的本事没有,蹴鞠倒是一流水平,时间长了,李重俊几乎就成了一个废人。

按理说,李重俊几乎是李显的独苗,如果没有韦后等人抢着做皇帝这回事儿,他的生存毫无压力。很可惜,韦后、皇室的一帮公主都盯着李显屁股下的位置,更别说隐藏在暗处的宗室成员!张柬之等人倒台之后,李重俊的日子也开始不好过了。

李显有个女儿叫李裹儿(685—710),封号安乐公主,后来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年仅21岁。据说,安乐公主是早产儿,出生的时候刚好碰到李显被贬房州的路上,由于出生突然,李显只好脱下自己的衣裳,把这位苦难的女儿包裹起来,所以才给她取名李裹儿。

十多岁的时候,李裹儿出落成一位气质出众、人见人爱的绝世小美女,李显和韦后几乎是把她捧在手心里养育。时间长了,李裹儿就变成了骄横跋扈、性格乖张的叛逆少女。当时,李裹儿和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初尝禁果,结果把肚子给搞大了,李显不得不将安乐公主下嫁给武崇训。

还是小姑娘的时候,李裹儿整天想的是如何玩乐,可当她长大了,走到了权力的中心,想法就开始变化了。

在老爹的放纵下,安乐公主府直接变成了买官卖官的交易场所。安乐公主将朝廷的官职分为几个等级,按照不同的等级定价,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还是为他人当奴婢的,只要纳钱三十万,便由她去找李显授官,公开兜售,童叟无欺。

至于李显为什么会同意,那就更荒谬了!安乐公主常常自己写下诏书,然后进宫给李显请安,每当李显心情大好的时候,安乐公主便会用手掩住诏书上的文字,然后让李显在诏书上署名用印。

安乐公主提拔这么多朝臣,自然不是为了赚钱。

武则天统治时期,皇位更迭频繁,政治斗争数不胜数。幼稚的安乐公主便形成了一种错觉:皇帝轮流做,今年该到我。她对皇权带来的荣耀和权势产生了不可抗拒的迷恋,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效仿武则天,做第二位女皇帝。

为此,安乐公主屡次在李显的面前说太子李重俊的坏话,声称他能力平平,出身卑微,根本就没资格做未来的国君。

李显:“那你想怎么办?”

安乐公主:“父皇,要不您就立我为皇太女,把帝位传给我吧!”

这是个疯狂的想法,李显不置可否。事实上,安乐公主自己想做皇帝,丈夫武崇训也说了不少推波助澜的话,至于武崇训的背后是谁,大家都知道的。

在争夺皇权的路上,安乐公主、韦后、武三思等人统一了阵线,他们只要逮着机会,就会贬低李重俊,还在公开场合嘲笑李重俊的出身,称呼他为“奴”。

李重俊为人聪颖,也见惯了宫中的权力斗争,他已经预感到,武三思和韦后的攻守联盟一定会瓦解李显的意志,取得最后的胜利。直觉告诉他,如果再这样等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既然这样,还不如奋起反抗呢!

思谋已久,李重俊决定拉拢三个人。

第一个人: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

这位老兄虽说是神龙政变的功臣,可他是少数民族将领,又在禁卫军混了将近三十年,势力错综复杂,李显还没来得及动他。不过,自从张柬之等人被杀,李多祚也变得心神不宁,时刻担心皇帝会找他的晦气。当李重俊主动示好的时候,李多祚想也没想,直接就答应了,而且还拉上了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讳之、沙吒忠义等人。对他们来说,兵变是老本行,轻车熟路,毫无风险。

第二个人:成王李千里。

这位老兄是吴王李恪的嫡长子,后来被发配到岭南。武周时期,李千里得到了武则天的起用,担任过许多州的刺史。在李唐宗室惨遭屠戮的时候,李千里能够岿然不动,就靠两个本事:不掺和政务,所有工作全部交给下属;自己没事儿就去旅游,收集治下州县的奇珍异宝,然后运送到洛阳交给武则天!

武则天的亲信是这样评价他的:浪**公子,就知道玩乐,而且神经大条,看起来有点傻乎乎的,没有特殊的才能,更没有野心。

有了官方评价,李千里毫无生存压力,后来一直做到左金吾大将军的位置,堪称宗室的奇迹。李千里心里清楚,身为李唐宗室,他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比如,让李家的人做皇帝,自己享受荣华富贵。

然而,中宗一朝,韦后、安乐公主大有效仿武则天的趋势,李千里想了想,如果这种事情真的发生,朝野恐怕会再掀一波屠杀宗室的运动。面对李重俊正义的**,李千里毅然投奔,丝毫不悔!

第三个人:宰相魏元忠。

魏元忠经历了幻海浮沉,可始终没有放弃职业信仰,那就是一朝权在手,谁也夺不走!他忠于李唐皇室,顶撞过武则天,也顶撞过张氏兄弟,前段时间还指责安乐公主想做皇太女的疯狂想法。武周一朝,魏元忠熬死了一大批宰相,可没想到在中宗一朝,可恶的武三思居然崛起了,这如何能忍?

当时,李显和朝臣已经回到长安,故事要从长安说起。

不得不说,造反是个危险活儿,很容易掉脑袋。可是李多祚颇有心得啊,他认为兵不在多,在于出其不意。景龙元年(707)七月初六,李重俊等人来到了羽林卫千骑兵营,以皇帝的名义,征调了三百名禁卫军,这就是他们造反的全部资本!

就在当天,李重俊和李多祚把三百名将士化整为零,避开了长安城各城门的守卫,径直来到了武三思的府外。据史料记载,武三思和武崇训等人正在府中饮酒作乐,根本就不会想到会有一支敢死队来要自己的命。

李多祚:冲进去,取武三思等人的首级!

时间真的很宝贵,将士们进入大堂之后就将武三思、武崇训等人砍翻在地。随后,李重俊等人带着士兵来到了太极宫。史书没有记载兵变的详细过程,不过根据太极宫的复原图,可以重现一下当时入宫的路线。

太极宫分为外朝和内朝两大块,以东西向的朱明门街相隔,街的南边是外朝,街的北边是内朝,横街除了朱明门外,东边是虔化门,西边是肃章门。

外朝分为承天门和太极殿。

承天门区域是元旦、冬至等重大节日举办庆贺的地方,外国使臣前来朝贡,举办国际交流活动,都是在承天门。承天门外,分布着尚书省、六部、鸿胪寺、宗正寺、太常寺等政府机构。

由南向北,穿过承天门依次是嘉德门、太极门、太极殿。嘉德门是太极殿的宫门,太极门是太极殿的殿门,而太极殿则是太极宫最核心的地方,堪称权力中心的中心。每逢初一和十五,皇帝都会在太极殿举办正式的听政大会,朝中大臣齐聚一堂,各抒己见,场面非常隆重。太极殿前的两侧,分布着门下省、中书省、史官等重要的机构,方便君臣随时见面。

内朝分为两仪殿和甘露殿。

两仪殿也是皇帝办公的地方,不过这里主要接待李唐宗室、朝中重臣,由于是非正式的办公场合,这里的氛围更加轻松。有时候,皇帝还会在两仪殿举办宴会,邀请五品以上的大臣吃喝玩乐。

甘露殿相当于皇帝的私人俱乐部,基本不承担办公的职能。

李重俊手下有三百名士兵,究竟是如何入宫的,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如果所料不错,应该是从东边的太子宫直接破掉上锁的宫门,然后快速行进到分割内朝和外朝的横街,这样就不会遭遇到太极宫南门和北门的禁卫军。

入宫之后,政变军兵分两路。

第一路:由李千里和他的儿子李禧率领,直接穿过太极殿到达殿门广场,从左边的左延明门杀到中书省和门下省,打算控制朝臣。

但是,宗楚客和纪处讷似乎早就察觉了他们的阴谋,因此调派了两千名南衙禁军驻守在太极殿外。更诡异的是,李千里只有百十来号人,而官军有两千人,结果双方对峙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玄武门的乱局结束,李千里才被宗楚客杀死。

第二路,由李重俊和李多祚率领,由横街的肃章门进入内朝。

李重俊动手的时候,南、北禁军根本毫不知情。

说白了,政变军只要找到李显、韦后等人,然后一刀剁了他们,历史就会彻底被改写。那一刻,老天爷确实给了这个悲摧太子很好的机会。遗憾的是,当李重俊进入内朝之后,他居然迷茫了,究竟是杀了父皇李显,直接夺取皇位,还是诛杀韦后、安乐公主等人,然后胁迫李显做出让步?

这是个艰难的选择。

任何政变,只要有父子人伦、个人情感的掺杂,成功率就会大大下降,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当时,将士们在内朝大声呼喊,声势震天,唯独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时间正在流逝,将士们的情绪也开始焦急了起来。

这时,李重俊突然喊道:擒杀上官婉儿。

李重俊发动政变,可是冒着天大的危险,关键时刻不去诛杀皇帝,却要擒杀一个中年妇女,这不是和将士们开玩笑吗?政变军将士听完李重俊的发言之后,确实有点蒙,但是转念一想,还是得听调遣。于是,擒杀上官婉儿便成为禁卫军将士的口号。

此时,上官婉儿正在宫中休息,听到外面大声喧哗,心惊不已,派人打听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太子李重俊发动了军事政变,而且是打着诛杀她的旗号。一股恶寒顿时袭上了心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啊,如果束手就擒,等待她的只有死路一条。没人愿意找死,多年的斗争经验告诉他,如果世上还有人能保得住她,那一定是皇帝李显,还有韦后!

正值宫内大乱之际,上官婉儿跑到了李显的宫殿门口,大声嚷嚷道:“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说是要杀韦后和陛下!”

那一刻,李显有点崩溃了,他确实没想到,李重俊会有胆量造反,而且是以军事政变的形式!难道政变已经搞成习惯了?李显不知道有多少将士入宫,也不知道李重俊的真实目的,他就知道一条:必须先逃命。

由于叫喊的声音是从南边传来的,李显的第一反应就是前往北边的玄武门,因为那里驻扎了几百名北衙禁军。很快,李显就带着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爬上了玄武门的门楼,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刚好在值班,李显让他带着仅有的一百名羽林飞骑扼守在门楼之下,等待援军的到来。

客观地说,李重俊的政变需要争分夺秒,因为他们只有三百人,如果时间拖长了,玄武门外的驻军赶到,就不可能再有取胜的机会。据史料记载,李显刚刚爬上门楼,李重俊等人就赶到了,双方对峙在玄武门之下。

对峙?不错,就是对峙,而不是厮杀。

当时的场景很诡异,李重俊和李多祚没有选择鱼死网破,也没有束手就擒的意思,看起来,很像是拿着军队做筹码,想找李显和谈。

古往今来,军事政变都有一套政变的标准流程。比如,李显应该登高一呼,问明李重俊和李多祚的来意,然后给他们辩白的机会,如果双方都不满意,大家就直接开打。事实上,李重俊和李多祚确实在等待这个机会,他们只不过想把自己的委屈讲出来,再求得李显的原谅,顺道弄死上官婉儿。

当然,能够把韦后一起弄死,李重俊肯定会举双手赞成。

有趣的是,李显并没有按照套路出牌。他是个胆小的人,处变不惊,雷霆不动什么的,他完全没概念。更何况,他对军事政变有心理阴影,他心里想的就是如何快速平息这场叛乱。

李显身边有个名叫杨思勖的太监,这位老兄是个武林高手,他看穿了李显的心思,于是主动请缨,希望能杀一杀叛军的士气。

李显颇为好奇:“如何杀?”

杨思勖:“单挑。”

李显惊愕万分:“单……单挑?”

杨思勖:“是的,单挑。”

历史很有趣吧,一场皇帝和太子的军事对峙,莫名其妙变成了武力单挑,在势均力敌的擂台上,单挑的胜负直接决定了双方的士气,也决定了一个帝国最高权力的归属!

李重俊派出了李多祚的女婿,羽林卫中郎将野呼利。

李重俊信心满满,只等野呼利拿下杨思勖,便可以立即改变场面上的颓势。然而,几个回合过后,杨思勖便提头在手,震惊全场!

此时,李显露出了难以察觉的笑容,他分开人群走了出来,扶着门楼上的栏杆,恢复了帝王的尊严和气质:“你们这些人都是朕的卫士,为什么要跟着李多祚谋反呢!如果你们能杀了他们,不必担心没有荣华富贵!”

这就悲摧了,打又打不过,说也说不过,政变军的士气一片低迷,将士们拿武器的手都已经在发抖了。尤其是李显的一番话,击溃了将士们最后一丝斗志。

李重俊发现势头有些不对,当即选择夺路而逃,双方就这样混战在了一起。当时,李多祚、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讳之、沙吒忠义等人当场被杀,李重俊在亲信的护卫下顺利突围,向终南山方向逃奔而去。由于李重俊的部下并没有全部配备战马,等到终南山的时候,身边就剩下几个人。

自古以来,太子谋反就没什么好下场,李重俊虽然逃出生天,可举目四望,哪里有他的容身之处?无奈、疲惫和失落充斥着李重俊的心头。李重俊率先下马,准备找棵树靠着休息一下,然而死神却在慢慢向他靠近。

李重俊的手下来自禁卫军,和李重俊根本没什么交情,他们跟着造反,就是想搞政治投机,看到李重俊没有翻身的可能,也就生出了背叛之心。李重俊熟睡之际,几个士兵联手将他捆绑起来,随后砍掉脑袋送往了长安。

一颗血淋淋的太子首级,一批高级将领的性命,便是这场政变的最终结局。李显看到李重俊狰狞的面孔时,显得非常愤怒,也很无奈。他命人将首级送往太庙告罪,随后又放到武三思、武崇训的灵柩前祭奠,最后悬首于朝堂。

由于这一年改元景龙,所以这次政变史称景龙政变。

事情并没有完。李显下诏,将成王李千里的姓氏改为蝮,将他的党羽批捕斩杀。凡是政变军经过的宫门,守军全部流放!加封杨思勖为银青光禄大夫,至于死去的武三思,李显加封他为太尉、梁宣王,武崇训为鲁忠王。

当时,负责调查李重俊余党的是御史大夫苏珦,令他没想到的是,竟然有犯人主动举报,说相王李旦也参与了政变,只不过躲在幕后。听闻此言,苏珦吓得大汗淋漓,赶紧将这个消息上报给皇帝李显,并极力为相王申辩,李显也不相信李旦会谋反,于是秘密叫停了追查程序,以免把这个弟弟牵连进来。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韦后、安乐公主想做皇帝,就必须搬掉绊脚石,李重俊算一个,李旦、太平公主自然也算。李显不想再追究,可安乐公主、宗楚客等人却日夜谋划,并唆使侍御史冉祖雍上奏,诬陷李旦、太平公主意图谋反,必须调查。

真理有它的市场,可谣言也有它的市场,说的人少,谣言就是谣言,说的人多了,谣言就变成了真理,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对李显来说,李旦是亲兄弟,可安乐公主却是亲闺女,究竟相信谁,这就不用多说了吧。

李显:萧至忠,就由你去审理此案吧。

萧至忠出身兰陵萧氏,颇有身份,后来投靠了武三思,政治斗争的事儿没少干,最后被提拔为吏部侍郎、御史中丞。萧至忠的审理结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李旦接下来的命运。

很多人都会想,萧至忠是武三思的人,对付李旦符合他的政治立场。可有一点我们要明白,萧至忠是政治家,站队是他的天生本能。不管怎么说,他都不会和一个死透的人站在一起吧?图啥?对萧至忠来说,最好的选择其实是把过去统统归零,重新审视目前的政治格局。

相王府,太平公主府,还是韦后和安乐公主?

别的不说,韦后能得势,无非仗着李显的宠爱和放纵,要说政治智慧,战略眼光,韦后属于下三流的水平,别说和武则天比,就连太平公主也赶不上!至于安乐公主,那只是个被宠坏的孩子,迟早要被人收拾。

相王,总给人一种神秘感,似乎对所有事情都没兴趣。老妈要做皇帝,那就给她做,老哥要做皇帝,那就给他做。在外人看来,这位老兄有点懦弱无能,可细细想来,这就是乱世生存的智慧,这种人活的时间往往最长啊。

太平公主,她就是恐怖的政治存在。从武周一朝就在扶持自己的势力,朝野上下有多少人投靠了太平公主,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至于财力,如果要搞个排行榜,绝对是高居榜首的实力。有钱、有人、有智慧,堪称优质老板啊!

萧至忠并没有去调查,他直接找到李显,跪在地上哭诉道:“陛下拥有整个天下,可谓富贵之极,难道还要让人罗织罪名,将弟弟和妹妹陷害至死吗?相王做太子的时候,曾坚决请求先皇将天下让给陛下,为此还多日吃不下饭,这是天下臣民都知道的事情!陛下为何仅凭冉祖雍的一句话就怀疑相王呢?”

李显:“萧爱卿,相王被诬告一事,暂且作罢!”

按照皇权斗争的逻辑,相王李旦确实是李显最大的对手,放在其他的皇帝身上,要么弄死李旦,要么让他翻不了身。然而,李显不一样。

首先,李显和李旦是亲兄弟,做过皇帝,又被撸下皇位,又在老妈的**威下委曲求全过,人生经历几乎是相似的。李显对李旦有惺惺相惜的意思。

其次,李显不是傻瓜,他有四个儿子,一个早死,一个被杀,一个被贬,还有个幼子毫无存在感。如果再掀起一波自相残杀,李显身后就真的没人能继承皇位了,斗死了自家人,再把皇位留给旁人,这样的生意很划算?

再次,李旦、太平公主没有大罪,李显如果强行下手,朝臣是什么态度?李旦和太平公主能坐以待毙?等待李显的,恐怕是另一场腥风血雨,李显经历了太多的政变,他厌倦皇室内斗,更厌倦给自己找麻烦。

最后,李显做皇帝之后,曾经派了一支禁卫军前往相王府,十步一岗,带武器警戒巡逻,名义上是保护相王府,实际上却暗含监视之意。然而,李旦辞让太子之位是真心的,他也不想参与斗争。李旦的原则很简单:深居简出,不与朝臣私下来往,也不培植势力。李显观察了一段时间,彻底相信了李旦。

客观地说,李旦是有大智慧的人。面对强势的武则天,他甘愿交出皇权,保全自己的性命,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当突厥和国内舆论纷纷支持庐陵王李显回归的时候,李旦又心甘情愿地交出太子之位,这样既得到了李显的信任,更让朝臣们对他刮目相看,因此,即便被安乐公主和宗楚客等人诬陷谋反,李显和朝臣依然保他没事。

后来,李旦自己做了皇帝,又不得不面对强势崛起的太子李隆基,为了减少皇室内部的纷争,李旦甘愿选择退位做太上皇。李旦一生三让帝位,表面上是示弱,实际上却成全了大唐的中兴,确实值得后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