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武则天已经七十多岁,权力虽然可以给她带来无限荣耀,却带不来晚年的安逸和快乐,没有了男人的陪伴,武则天的内心总觉得空****的。

两年后,太平公主又给武则天找来了一对活宝。

太平公主,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女儿,洛阳城中最有权势的公主。相传,当年有一位吐蕃使者前来中原,想要找李唐皇室求一门亲事,并点名要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则天不愿意女儿跋山涉水,跑到蛮荒之地生活,又不忍心拒绝吐蕃和亲的美意,因此在长安城修建了一座太平观,并让公主出家,法号太平。

开耀元年(681),太平公主下嫁给唐高宗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据说李治夫妇为公主办了一场奢华无比的世纪婚礼,由于公主在皇室的地位很高,就算嫁到薛家,那也是说一不二的存在。不过,此时的太平公主还算是安分,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并没有出轨的行为。

垂拱四年(688),琅琊王李冲谋反,薛绍的哥哥薛顗也牵涉其中。武则天大为震怒,下令将薛顗处死,将薛绍杖责一百,然后丢到狱中,将他活活饿死。当时,太平公主只能独自挑起家中的重任,日子过得非常委屈。为了安慰公主,武则天打破了公主封户不过三百五十户的惯例,将她的封户破例加到了一千二百户。

太平公主表示,封户她想要,可男人也想要。

武则天一直在犹豫,究竟要给她安排一门什么样的婚事。如果嫁给李家的子弟,武则天担心女儿会再一次经历坎坷的婚姻。经过再三的抉择,武则天最终将太平公主嫁给了堂侄武攸暨,为此还特意处死了武攸暨的原配。

据史料记载,武攸暨虽然是贵族,可身上一股平民气息,太平公主并不是很享受这段婚姻。为了追求更刺激的生活,她开始和别的男人勾勾搭搭,还在外面包养小白脸,让丈夫武攸暨着实绿了一把。

太平公主机灵乖巧,深受武则天宠爱,时常出入禁宫陪伴母亲。这些年来,武周高层围绕太子之位展开了血腥的斗争,皇室、宗族、朝臣、外戚纷纷登场,经过数年的争斗,李家元气大伤,武家日渐衰落,太子之位悬而未决。

太平公主思考一个问题:老妈可以做皇帝,为何我不能?

武则天年事已高,随时都有驾崩的可能,谁能跟随在她的身旁,谁就能在权力斗争中掌握先机。为此,太平公主便想着在武则天的跟前安插亲信眼线。

神功元年(697)二月,小白脸张昌宗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张昌宗,定州义丰(今河北省保定安国市)人,太宗朝宰相张行成的族孙。

据史料记载,张昌宗拥有一副让女人怦然心动的容貌,他混迹于洛阳城中数年,活得逍遥自在。有一天,太平公主在街上晃悠,无意间瞧见了气质非凡、年轻俊朗的张昌宗,因此将他带回府中,几番云雨之后,太平公主便试出了张昌宗的不凡实力。

数日之后,太平公主前往洛阳宫问安,张昌宗随行。

武则天问了几个问题,张昌宗对答如流,言行举止透露着高贵的气质和优雅的风度。

武则天欣慰地说道:“太平,将张昌宗留在宫中伺候吧!”

张昌宗和薛怀义不一样,他深受美女的喜爱,身上自带骄傲光环。如今面对七十多岁的老女人,还要低眉顺眼地服侍,委实令他有些作呕。然而,考虑到武则天是天下最有权势的女人,依附她便可以获得旁人羡慕不来的荣华富贵,委屈顿时烟消云散。没过多久,张昌宗把哥哥张易之也推荐给了武则天。

据史料记载,张氏兄弟的娱乐精神十足,为了讨女皇的欢心,他们不惜男扮女装,以非主流的妆容出入禁宫。为了方便二人随时进宫,武则天任命张昌宗为散骑常侍(皇帝的贴身侍从),张易之为司卫少卿(掌管皇家的器械、甲仗、武器等物资)。

彼时,太子之位悬而未决,武则天也没有明确的态度,各方势力不得不削尖了脑袋去打听内宫的消息。张氏兄弟是武则天的近臣,自然成为大家伙笼络讨好的对象。据说,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宗楚客等人没事就跑到张府门口等待,争相为他们兄弟牵马执鞭,并亲切地称呼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

不过,武承嗣等人并没有在张氏兄弟这里得到任何有用的情报。张氏兄弟和太平公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太平公主是李家的人,不管武则天是怎么想的,太平公主肯定不愿意给武家的混账兄弟透漏任何消息。

圣历元年(698)二月,武承嗣向太子之位发起了最后的冲击,他联合梁王武三思一起进宫面圣,声称自古以来就没有将皇权交给异姓之人的先例,恳求武则天将太子之位交给武氏家族的人,其实就是交给魏王武承嗣。

这一次,武则天沉默了,她必须考虑朝廷的大局。

第一,绝大部分的朝臣公开拥护李唐正统。

李世民和李治的开明政治,让朝廷聚集了数不清的政治人才,在这些人的心中,李唐才是正统,维护李氏家族屹立不倒是他们终生奋斗的目标。

第二,武承嗣树敌太多,不得民心。

武承嗣为了打击政敌,暗中联合来俊臣、周兴、索元礼等人捕杀李氏宗族,大肆株连,以至于无数的官员和百姓无辜惨死。可以说,来俊臣没清算完的旧账,全都算到了武承嗣的头上。

第三,武家没有给力的人才。

武承嗣是个半吊子水平,武三思是混吃等死的节奏。契丹暴乱,武则天给了武家子弟最好的机会,可他们却让武则天丢尽了脸。如果让武家的人执政,江山社稷还不知道要被祸害成什么样,这可是武则天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当时,武承嗣表现得非常活跃,这引起了宰相狄仁杰的注意。有一次,狄仁杰主动找到武则天,君臣二人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对话。

狄仁杰:“陛下,太宗皇帝戎马一生,历经了多少苦难,这才平定江山,高宗皇帝将两个儿子托付给陛下,这是多么大的信任。然而,您却想把天下交给外姓之人,这不是逆天而行吗?”

武则天:“立谁为太子是朕的家务事,这不是你该管的事!”

狄仁杰:“陛下,太子乃国之根本,是关乎天下安危的大事,您既然任命我为宰相,我就有责任帮助您做正确的抉择!”

武则天开始沉默。

狄仁杰发现有戏,语气开始缓和下来:“陛下,姑侄与母子相比谁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之后,您可以配祭太庙,享受后人的祭祀。如果立侄儿为太子,臣从未听说侄儿当了天子,会将姑姑安置在太庙祭祀的!”

武则天疲惫地说道:“狄爱卿,朕有些累了,你先回去吧!”

数日之后,武则天将狄仁杰召到宫中。

武则天:“狄爱卿,朕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有只大鹦鹉,但是双翼却被折断了,这是什么意思?”

狄仁杰虽然年事已高,思维却很敏捷,他一本正经地说道:“陛下,武是陛下的姓,两翼代表您的两个儿子,只要陛下起用庐陵王李显和皇嗣李旦,两翼就可以振作起来啊。”

武则天算是明白了,狄仁杰就是死命维护李唐正统。这段时间,有不少人都奏请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连张易之和张昌宗也开始为李氏家族游说,而说服张氏兄弟依附李唐的,又是武则天的亲信大臣吉顼。

有一天,吉顼摆了个宴席,邀请张氏兄弟赴会。

大家都是熟人,没有太多的客套,酒至半酣,哥几个相谈甚欢,吉顼便问道:“五郎,六郎,你们有没有对未来打算过?”

张易之:“吉大人,这是何意?”

吉顼:“你们如今深得陛下的宠爱,可谓红极一时,但是在我看来,其实是身处忧患之中啊!”

张易之:“此言何意?”

吉顼:“天下人对你们取悦君上的行为本就不喜,如今你们高居显位,如果没有大功于朝廷,今后该如何自保?”

张氏兄弟:“还望吉大人指出一条明路!”

吉顼:“陛下年事已高,太子之位却悬而未决,势必要在魏王武承嗣和庐陵王李显中选出一个。据我观察,陛下对武氏一族并不太信任,你们何不向陛下进言,将庐陵王李显召回洛阳,准备继承太子之位?如果有此大功,还怕今后没有长久的荣华富贵吗?”

大家都是凡人,没人不担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在皇室为官更是如此。有了吉顼的提点,张氏兄弟总算活出了一点智慧。自此以后,兄弟俩轮番在武则天面前进言,希望她能迎回庐陵王。

圣历元年(698)三月初九,武则天下了一道绝密的旨意,命职方员外郎徐彦伯前往房州,将庐陵王李显暗中接回洛阳。此时,距离李显被贬房州已经十五年,这些年来,武则天视他为最大的威胁,安置了无数的眼线监视他,魏王武承嗣视他为眼中钉,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构陷他,当地的刺史为了迎合武承嗣,屡次为难于他,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打着拥立庐陵王的旗号,将他置于谋反的境地(虢州人杨初成诈称朝廷郎将,声称要拥立庐陵王登基称帝)。

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明白什么叫如履薄冰,生不如死。

据史料记载,李显回洛阳一事,属于朝廷的最高机密。

圣历元年(698)三月二十八日,李显到达洛阳,武则天立即将他接回宫中,隐匿了起来。武则天有她自己的考虑。当时武周朝廷已经答应默啜可汗,派遣一名皇族子弟迎娶他的女儿,武则天的人选是武承嗣的儿子武延秀,如果大张旗鼓地迎回李显,就等于公开告诉默啜,武延秀只是一个冒牌货,这将非常不利于和亲。

武则天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武延秀启程前往突厥之后,她才开始将李显回洛阳的消息告知给朝廷的部分重臣,而且是以李显生病,让他暂回洛阳养病为由。第一个见到李显的人便是宰相狄仁杰。

当时,武则天将狄仁杰叫进宫中,问他对庐陵王李显的看法,狄仁杰痛哭流涕,大表忠心,希望武则天能将李显接回洛阳,并册封为太子。武则天笑了笑,将李显从帐幔后拉了出来,说道:“朕将储君还给你!”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李显回洛阳的消息很快便成了公开的秘密,朝臣们虽然没有大肆宣传,却也都明白了,武则天这是打算还政给李唐。

圣历元年(698)八月十一日,魏王武承嗣因深感前途无望,在洛阳郁郁而终。

默啜可汗知道李显秘密回京的消息后,调集了十五万大军,随后对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发起进攻。武周方面则组织了四十万大军,至于主帅,仍旧是武家的人。

圣历元年(698)九月十一日,突厥大军攻陷赵州,刺史高叡为国捐躯。

圣历元年(698)九月十五日,武则天下诏:封李显为皇太子,大赦天下。

圣历元年(698)九月十七日,武则天下诏:封太子李显为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大元帅,前往讨伐突厥。

据史料记载,老百姓听说李显挂帅,纷纷前去投军,数日之间就募集了数万人。临行之前,左威卫将军薛讷对武则天说道:“陛下,庐陵王虽然被立为了太子,可外界仍有疑虑之心,如果立太子的诏书没有更改,默啜之乱必定可平!”

武则天:“你放心吧,朕的诏书不会轻易改变。”

即便如此,朝臣们依旧不太放心,以王及善为首的一帮朝臣联名上书:“陛下,既然已经颁布了诏书,就应该让太子和朝臣共同觐见陛下,以安民心!”

可以想象,长期被武家势力笼罩的朝臣,内心该有多么的纠结,以至于面对武则天的诏书,竟然以胁迫的口吻逼迫武则天做出保证。

圣历元年(698)九月二十六日,默啜可汗在赵州屠杀了一万多军民之后,大摇大摆地离去,狄仁杰率领十万大军前去追击,同样无功而返。不过,同样的河北事变,同样的结局,却决定了两派势力不同的命运。

第一次河北事变,李尽忠和孙万荣扫**了北部边境,武家子弟手握数十万雄兵,却选择畏战不前,收缩防线,可以说让武则天颜面扫地。

第二次河北事变,默啜可汗同样扫**了北部边境,可当武则天册封李显为太子、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狄仁杰为副大元帅之后,默啜可汗连夜率军回撤。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算是给了李氏家族一个天大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