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肆 拾柒 权力高层大洗牌 武周兵败契丹:武则天轻敌,李尽忠智取(1 / 1)

客观地说,中国皇帝是最难做的一个职业。

在这个位置上,你要面对居心叵测的朝臣,尔虞我诈的兄弟,同床异梦的女人,假装孝顺的儿子。一个皇帝,能够处理好这几类人的利益诉求,就可以算得上优秀的帝王。然而,围绕皇权的斗争只不过是利益的内部分配,一旦牵涉少数民族的国家利益,稍微处理不当,就有可能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轻则生灵涂炭,皇权衰落,重则将帝国拖入衰落的深渊,以致政权消亡。

隋唐交替之际,中原强势崛起,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五位帝王霸气得一塌糊涂,他们对少数民族展开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攻势,一边接受投诚,一边围剿突厥、高句丽、吐谷浑等强大政权。

贞观和永徽年间,李唐王朝制定了温和的民族政策,同时起用了大批少数民族将领,民族关系还算和平。不过,少数民族的归附永远是暂时的,他们的忍让和迁就,大多慑于军事**威,只要中原的帝国有任何风吹草动,或者民族的生存压力到了一定程度,就必定会奋起反抗,哪怕面临灭族的风险!

武周时期,曾经有过一段无比黑暗的高压统治,几乎是伤透了臣民的心,这也让武周王朝面临了巨大的危机。幸运的是,内乱很快过去,可谁也没想到,和平过渡的时期,竟然爆发了严重的边境战争。

这一次的主角,是一直以来都默默无闻的契丹民族。

契丹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契丹的地盘内,有两条重要的母亲河,一条从大兴安岭的南端奔流而下,契丹人称其为西拉木伦河,一条从闾山的西端顺流而下,契丹人称其为老哈河。身为独立的民族,自然有一套非同寻常的民族起源故事,这是他们的文化信仰和民族自信。

相传,有一位美丽的天宫侍女,因为耐不住无边的寂寞,于是驾着青牛车从西拉木伦河而来,刚好遇到了一位牵着白马,在老哈河附近晃悠的英俊仙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侍女和仙人二目相对,刹那间坠入情网,两人不约而同地驱逐了自己的坐骑,就这样结合在了一起。

契丹始祖的爱情结晶便是八个儿子,寓意契丹的八个部族,它们分别是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

一直以来,契丹各部都是以畜牧和射猎为主,实行自治。唐朝初年,契丹形成了部落联盟,首领是酋长,以东突厥汗国为尊。贞观二年(628),大贺摩会酋长率领契丹部族投奔李世民,被赐予了象征可汗地位的旗鼓。

契丹投奔大唐帝国,是因为边境开放,频繁互市,少数民族可以获得唐朝的食盐、布帛等生活必需品,经济交流的背后,仍然是两国之间的博弈、摩擦,这样的磨合长达数十年的时间。贞观二年(628),李世民在东北设置松漠都督府,以契丹首领大贺窟哥为松漠都督,都督十州军事,掌管本部事宜,并赐李姓。

李治登基之后,任命大贺窟哥的孙子李枯莫离为左卫将军、归顺郡王,任命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统帅契丹八部。有李唐做靠山,想不发达都困难,这几十年,契丹愈发强盛,几乎到了膨胀的边缘。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境内爆发天灾,契丹朝廷找到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都督赵文翙(huì),希望他可以开仓赈粮。

赵文翙:“要粮食没有,要命一条!”

于是乎,契丹首领李尽忠带着妹夫孙万荣一起谋反了。

按照史书的说法,赵文翙为人比较傲慢,平日里瞧不起契丹民族,视契丹各部酋长为奴仆,契丹首领李尽忠无法容忍,最后被逼造反。这样的思维很滑稽,一个政权的谋反,是因为大唐主将的性格问题?

真相就是,李尽忠早就有了谋反的打算。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十二日,李尽忠宣布造反,随后集结大批的兵力,短短数日就攻破了营州城,弄死了赵文翙。如果说李尽忠没有提前做准备,确实让人难以信服。不仅如此,李尽忠后来还放出了口号,希望迎立庐陵王李显为帝。一个因为饥饿而造反的人,竟然有闲情逸致掺和大唐的皇室内务,可想而知,这里面的水该有多浑。

契丹的背叛,营州的失陷,让武则天极为震怒。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二十五日,武则天下诏:命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名大将前往征讨。

二十八位将军联手上阵,李尽忠应该感受到了武则天的重视吧?很遗憾,武则天并不是这样想的。想想看,李多祚等将军上阵也就罢了,司农少卿是个什么角色?农业部副部长啊!让他上阵杀敌,凭什么?

武则天的部署还有一个致命缺点:将领太多,唯独缺少一位统筹全局的大军主帅。无数的历史证明,这是败北的致命原因。这一次,武则天确实轻敌了。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七月十一日,武则天下诏:封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纳言姚踌为副使,屯兵胜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附近)。

从地理位置来看,胜州和营州相隔太远,武则天虽然有构筑第二道防线的打算,可是让武三思坐享军功,为武家长脸的意图似乎更加明显。

为了恶心李尽忠,武则天使出了惯用的撒手锏:她将李尽忠的名字改为李尽灭,孙万荣的名字改为孙万斩,以此为前线的将士打气助阵。

遗憾的是,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似乎并没有作用。

据史料记载,李尽忠拿下营州后,俘获了数百名唐军将士,将他们囚禁在地牢之中,听闻唐军前锋即将到来,李尽忠对被俘的人说道:“大唐的父老乡亲,契丹部族只因遭遇天灾,粮食匮乏,这才举兵造反,只要唐军到来,我们立即投降。为了表示我的诚意,先将你们放出大牢!”

随后,李尽忠熬了一锅稀粥配发给俘虏,声情并茂地说道:“兄弟们,养着你们,我李尽忠拿不出粮食,杀了你们,我又不忍心,你们还是自谋生路吧!”

李尽忠抓住了唐军没有大军主帅的弱点,向各路大将传递了一个信息:我李尽忠没兵没粮,无非是坐守空城,你们快来打我吧!舆论工作做足之后,李尽忠在西硖石谷(今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东北处)埋伏了一支精兵,只等唐军到来。

当时,唐军俘虏到达幽州,将契丹的弱点告知给唐军的各路大将,曹仁师等人果然中计,为了抢夺头功,大家纷纷以轻骑、步兵快速前进。到达西硖石黄獐谷的时候,李尽忠又派了一批老弱病残的契丹人前去投降,还在路边丢弃了老牛和弱马,曹仁师终于不再防备,直接带着骑兵推进到谷内。

遗憾的是,谷内不是束手就擒的契丹弱旅,而是契丹猛将李楷固,一番恶战之后,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等人相继被擒,唐军全军覆没。

打扫战场的时候,李楷固捡到了唐军帅印,随后派人给燕匪石、宗怀昌等主将传信,声称官军已经破了契丹的防守,他们若是延误了战机,就要吃不了兜着走。据史料记载,其余的主将接到前线军报,竟然放弃辎重,昼夜兼行,以至于疲惫不堪,最终被契丹部队轻易击溃。

史书没有记载第一次征讨契丹的军队数量,可以肯定,二十八位大将军,被活捉或者诛杀的人不在少数。黄獐谷之战,堪称是武周王朝最惨痛的军事战争,而且是败在了李尽忠的智谋之下,这样的屈辱,谁能忍受?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九月,武则天换了一个思路,她在山东(太行山以东)各州设置了武骑团兵,兵源来自各地的牢狱囚犯,以及官员家中的奴仆。武则天放出话来,由朝廷出钱为这帮人赎身,条件只有一个:玩命儿地打契丹人。

这样的军事决策,总感觉有些太随意。

想想看,朝廷的正规军都打不过契丹人,派一帮罪犯和奴仆上场,岂不是单纯地送人头?更要命的是,武则天为大军安排的主帅,竟然是小字辈的建安王武攸宜,而大军副手则是大诗人、右拾遗陈子昂。

武攸宜是武则天的侄子,不谙军事,没有大将之才。陈子昂是坐办公室的文人,有点脑子,可没有实战经验。这样的组合,实在是令人担忧。

出发之前,陈子昂给武则天上了一道奏折:陛下啊,招募罪犯和奴仆打仗,只是您应急的办法。问题是,这些年来刑狱已经公平,罪犯已经减少,至于家奴则是懦弱无能,就算能充数,可也没多少战斗力啊。如今天下的忠义之士,陛下连万分之一也没用到,小小的契丹,只要您一句话就可以灭掉,用罪犯和奴仆打仗,实在是有伤国家的体面。臣担心,这种行为不能宣言大周的威严!

奏折如同泥沙入海,杳无音讯。

不过,陈子昂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武周有军事编制,也有充足的兵源,拿下契丹应该毫无问题。也就是说,武则天的军事安排,其实有她自己的考虑,要么是担心外臣执掌兵权,要么想用弱旅打胜仗,前一种可能性似乎更大些。

据史料记载,武攸宜到达幽州之后,一直没有进攻的打算。

陈子昂给武攸宜进言,希望能派遣一万大军先行进攻,提振一下士气,却惨遭武攸宜的无视。随后,陈子昂屡次提出行军建议,武攸宜大怒之下,斥责他是狗屁不通的文人,还将他降为军曹。陈子昂满怀报国之志,却惨遭轻视,于是登上了幽州的蓟北楼,写下了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