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授三年(692),刚刚过完春节,来俊臣就把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崔宣礼、卢献、魏元忠、李嗣真七位大臣请到了丽景门,预设的罪名就是阴谋造反。

别的不说,重点聊聊狄仁杰吧。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今山西省太原市)。爷爷名叫狄孝绪,是贞观时期的尚书左丞,老爹名叫狄知逊,做过夔州长史。若论出身,狄仁杰是名副其实的官三代。不过,狄仁杰并没有什么不良脾性,他从小嗜书如命,学习刻苦,立志走一条自力更生的人生道路。

据史料记载,狄氏家族经常有人犯事儿,每次官府的人跑来审问,大家都会和衙役们争论不休,唯独狄仁杰坐在那里读书,好像没听到似的,衙役们就很好奇,于是就问他是什么情况。

狄仁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意思就是,我就喜欢和书中的圣人对话,你们这些凡夫俗子,我根本就懒得搭理!

狄仁杰长大之后,参加朝廷的明经科考试,取得不俗的成绩,出任汴州判佐(今河南省开封市),判佐是判官的副官。狄仁杰为人正直,在任上得罪了某些小人,后来被人诬告入狱。

如果不出意外,狄仁杰的政治生涯估计也就结束了。

巧的是,朝廷刚好派遣工部尚书阎立本担任河南道黜陟使,前往河南境内考察吏治民风,狄仁杰被诬告一事被他给碰上了。阎立本是唐朝著名的画家兼工程学家,为人严谨,他复审了狄仁杰的案卷,很快便还他以清白。此事过后,阎立本和狄仁杰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据史料记载,阎立本认为狄仁杰是德才兼备的人物,并给了“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的评价。在阎立本的推荐下,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从此踏上了仕途的新征程。

仪凤元年(676),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官居从六品。在大理寺的这段日子里,狄仁杰秉持着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职业精神,判决了无数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一时间名声大噪,成为大唐王朝赫赫有名的大侦探。

后来,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李世民昭陵的几棵柏树,唐高宗李治因此震怒,下令将他们处死。几棵柏树虽然不值钱,可李治素来敬重李世民,他觉得这帮人亵渎了皇家的颜面。

当时,朝中大臣谁都不敢求情,唯独狄仁杰理直气壮,引经据典,最后成功地说服李治,救下了权善才等人的性命。此事过后,狄仁杰升任侍御史,从一线办案的官员变身为监督政法工作的御史。

在侍御史的岗位上,狄仁杰兢兢业业,不管是谁犯法,都毫不留情地揭发出来,对于一些有功的或者遭到冤判的官员,狄仁杰则尽力保护。事实上,武则天一直在暗中观察狄仁杰,此人品德谦恭,却不卑微,有辅佐帝王之才,属于武则天想要网罗的治世能臣。李治去世之后,武则天将狄仁杰外放刺史,随后又征召回洛阳做了正四品的尚书左丞,让他步入了大唐的权力中心。

垂拱四年(688),越王李贞谋反伏诛,在追查其同党的时候,武承嗣恶意株连,七百多人被判罪,五千多人被没入官籍。当时,狄仁杰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主持豫州的大局,在武承嗣的授意下,有关部门严令狄仁杰对从犯着重处理,狄仁杰为避免和武承嗣发生正面冲突,多次向武则天密奏,最终挽救了他们的生命。

豫州安定之后,前来平乱的唐军将领张光辅嚣张跋扈,横行霸道,甚至暗示狄仁杰向他行贿。

狄仁杰:“我刚到豫州,哪有钱财?就算有钱,也不会给你!”

张光辅大怒道:“州官如何敢轻视军中大将?”

狄仁杰:“哼!河南作乱的只有一个越王李贞,现在李贞死了,却出现了一万个李贞!”

张光辅似乎没有反应过来。

狄仁杰:“张光辅,你统兵三十万,只需要杀越王即可。豫州百姓听说官军要来,纷纷归降朝廷,然而,你却放纵军士杀良冒功,以至于血流成河,这不是一万个李贞又是什么?我恨不能得到天子的尚方斩马剑,一刀将你给砍了!”

张光辅本就理亏,面对狄仁杰的强势,一时间竟无法反驳。回朝之后,张光辅在武则天面前参了他一本,武则天随后将狄仁杰贬为复州刺史。

当时,武则天正在大兴牢狱之灾,武承嗣等人如同疯狗一样,恶意株连李唐宗室、朝中重臣,以狄仁杰要强的性格,势必会遭到牵连,结合后来武则天对狄仁杰的提拔和重用,此举极有可能是在变相保护狄仁杰!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登基称帝,果然将狄仁杰任命为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有一天,君臣开完会,正在聊天。

武则天问道:“狄爱卿,你在外地为官的时候,颇有善政,但是经常有人告你的状,你想不想知道究竟是谁在诬陷你啊?”

狄仁杰正色道:“陛下,如果您觉得臣有错,那我就改正,如果您觉得我没错,那是臣的荣幸,至于举报臣的人,还是不知道为好!”

狄仁杰的豁达和忍让,确实让武则天十分欣慰。然而,他们君臣之间似乎有着一道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对皇位继承人的选择。

说白了,狄仁杰的爷爷和老爹都是李唐的官员,他也是李治一手提拔的,对李唐正统有着本能的忠诚和维护。然而,武则天的雄才伟略不逊色任何帝王,在她的治理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都还不错,对狄仁杰来说,他不反对武则天做皇帝,却不能接受将皇位传给无才无德的魏王武承嗣。

武则天选择相信狄仁杰,却不会毫无保留地信任。

武则天深知,像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崔宣礼、卢献、魏元忠、李嗣真这样的李唐旧臣,只不过慑于她的**威而屈身服侍。说到底,他们还是李唐的看家人,不会支持武氏家族,更不会支持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等人。因此,武则天态度的摇摆不定才是狄仁杰、任知古等人下狱的根本原因。

来俊臣虽然嚣张跋扈,但是面对狄仁杰这样的朝廷重臣,态度却十分客气,为了拿到狄仁杰的口供,来俊臣开出了诱人的条件:一经审问即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减免死罪!说白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狄仁杰的老本行就是刑狱侦查,深知丽景门的厉害,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狄仁杰进门之后就表态了,一定全力配合工作。据说,丽景门有个叫王德寿的人,性格胆小如鼠,一直没有升迁机会,王德寿看到狄仁杰认罪态度良好,以为他是个好欺负的人,因此想暗中和狄仁杰达成一笔交易。

王德寿:“狄仁杰,你既然已经认罪了,就帮我个忙,以后在丽景门内,我绝不会为难你!”

狄仁杰:“你要让我做什么事?”

王德寿:“你将杨执柔牵连进来,我就记你一份人情!”

杨执柔是弘农杨家的人,官居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狄仁杰当即正色道:“王德寿,我认罪也就罢了,你可别让我牵连别人啊,否则我就死给你看!”

王德寿想了想,狄仁杰是个狠角色,就连领导来俊臣都对他礼敬有加,还特地免除了狄仁杰的死罪。王德寿自问斗不过狄仁杰,于是立马换了一副笑脸。

有一天,丽景门的看守工作出现漏洞,狄仁杰找人借了笔墨,撕扯下被子上的布帛,将自己的冤情一五一十地写在上面,随后塞进棉衣之中。

狄仁杰:“王德寿啊,如今天气这么炎热,你帮我把棉衣送回家中吧!”

这段时间,王德寿和狄仁杰关系处得还算不错,并没有怀疑其中藏有猫腻,很愉快地把棉衣送到了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手中。

很快,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崔宣礼、卢献、魏元忠、李嗣真七人下狱的消息就传出去了。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是当朝宰相,其他四个人也都官位显赫,手握实权,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抓到丽景门,怎能不令人愤慨?

武则天找来了来俊臣,呵斥道:“你不是说狄仁杰谋反是他亲口承认的吗,他怎么又让儿子替他申冤呢?”

来俊臣惶恐道:“陛下,狄仁杰入狱之后,臣并没有对他用刑,而且好吃好喝招待着,如果不是他确实有罪,又如何会自承谋反?”

武则天虽然重用来俊臣等酷吏,还专门划拨丽景门作为办案场所,却从来没有亲身感受过丽景门的审讯气氛。这些年来,许多朝臣都向她反映,丽景门的酷吏大兴牢狱,恶意株连,希望她能出面干预,武则天这才有所关注。

在来俊臣和狄仁杰之间,武则天选择了相信狄仁杰的清白,她立马派通事舍人周綝前往丽景门查看狄仁杰等人的生活状态。来俊臣开始颤抖了,为了让丽景门看起来和刑部大狱一样,来俊臣下令收起诸般刑具,并给狄仁杰等人穿上体面的衣服,以便让天子的使者不那么反感……

随后,来俊臣准备了一份谢死表,准备尽快结束此案。

有趣的是,武则天并没有批准狄仁杰的谋反罪名。

客观地说,武则天派使者前往丽景门视察工作,并搁置狄仁杰等人的案子,已经透露着对来俊臣和丽景门的不信任。然而,当时所有朝臣都没人敢站出来揭露丽景门的黑幕。据史料记载,真正挺身而出,推翻来俊臣残暴统治的是一位官奴,此人父亲名为乐思晦,曾经担任过凤阁侍郎,后来被冤死在丽景门。

这位官奴通过告密的方法,最终得到了武则天的召见。

武则天:“你有何想说的?”

乐氏:“陛下,我的父亲名为乐思晦,曾经担任过朝廷的凤阁侍郎,后来被来俊臣抓进牢狱,以谋反罪被处死。我后来才得知,来俊臣审理罪犯都是用严酷的刑罚逼迫别人认罪,这是破坏陛下的国法啊!”

武则天:“乐氏,你如何证明说的话是真的?”

乐氏匍匐在地,痛哭流涕:“陛下,您不妨选择一个绝对可靠的亲信大臣,然后交给来俊臣审讯,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此人意图谋反!”

直到此时,乐氏才把丽景门的运作逻辑说明了:这些年来,来俊臣都是揣测皇帝的旨意行事,只要武则天首肯的,来俊臣都会刻意诬陷和株连,所谓的办案效率高,无非就是毫无底线地栽赃陷害!武则天彻底震惊了,为了验证此事,她下旨将狄仁杰提了出来,准备亲自审讯。

武则天:“狄爱卿,你为何要在狱中承认谋反?”

狄仁杰:“陛下,臣如果不承认,恐怕早就成为一具尸体了!”

武则天:“那你又为何作谢死表呢?”

狄仁杰:“臣有冤屈在身,又如何会轻易写下谢死表?”

武则天拿出了伪造的表书,让人递给狄仁杰。

狄仁杰:“这并不是臣的亲笔,明显是别人代为签署啊!”

武则天不想冤杀狄仁杰,可此事背后的水太深,如果轻易放了,维护李唐的人会蹬鼻子上脸,如果杀了,不利于她的统治。为了震慑忠于李唐的朝臣,武则天召集了一次朝会。

武则天:“各位臣僚,古人都喜欢以杀止杀,朕今日选择以恩止杀,你们既然为任知古、狄仁杰等人请求,朕便从轻处罚,赐以再生!”

武则天的宽容让武承嗣和来俊臣惶恐不安,二人联名上书,希望能将他们七个家族连根拔起,以儆效尤,然而奏表上去之后,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为了挽回尊严,武承嗣等人退而求其次,希望能处死裴行本一人,武则天却以圣旨已经下达为由,驳回了武承嗣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