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元年(683),唐高宗李治去世,永徽之治宣告结束。
光宅元年(684),武则天接管大唐的统治权,此时年逾60 岁。
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建立武周王朝,此时年逾66 岁。
神龙元年(705),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
景龙三年(709),武则天去世,享年85 岁。
算下来,武则天把持最高政权长达二十二年,其中七年是以天后身份临朝称制,十五年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在这短暂的二十二年里,武则天的执政风格非常明显。
光宅元年(684)至垂拱四年(688),是武则天夯实政治地位最关键的五年。
也许是因为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也许是不想失去手中的权力,武则天对皇权的欲望非常强烈。起初,武则天选择与朝中大臣和平共处,却发现大家对她指手画脚的行为非常不满,甚至屡次劝她退居幕后,还政给唐睿宗李旦。在巨大的政治危机下,武则天为了巩固地位,开始起用基层出身的酷吏,比如来俊臣、索元礼、周兴等人,目的就是为了以恐怖氛围震慑朝中大臣。
然而,史书除了渲染恐怖气氛之外,对细节的描述十分含糊。
裴炎、徐敬业、程务挺等人被杀,罪名是谋反,或者和谋反分子勾结,证据还是很确凿的。裴炎被杀之后,武则天并没有株连裴氏家族,反而是承诺不会因为谋反而恶意株连,让他们继续安心做官。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重臣和李唐宗室遭到诛杀。事实的真相是,武则天虽然刻意震慑朝臣,却从来没有放弃和他们和平共处,为此还承受了许多大臣的指责和羞辱。
垂拱二年(686)九月,雍州地方官员奏报发生了祥瑞之事:新丰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南,一场雷雨之后居然长出了一座三百尺高的山。
武则天是见过世面的人,深知这种事情是地方官取悦统治者的噱头。为了不让老百姓失望,武则天下诏,改新丰县为庆山县,以示褒奖。
这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江陵人俞文俊却上了一道奏疏,声称:天地不和而寒暑混乱,人气不和而身体长毒瘤,地气不和才会有地生高山的怪事。正是因为天后霸占权位,阴阳颠倒,以至于地气阻塞,这才出现山灾之变。然而,天后却称之为“庆山”,臣以为,这并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天后应该让位修德,以此平息上天的愤怒,否则大祸将至。
大家都是凡人,都有自己的小情绪。说白了,我为朝廷操心了一辈子,没人念我半点好,还在背后磨刀霍霍,打算赶我下台。这也就罢了,不就是个祥瑞的事吗,又不是我弄出来的,为什么要拿这事儿来攻击我?
人都说,帝王是孤独的,武则天还没做帝王,就感觉到了世界对她的敌意,昔日的战友全部站在了对立面,这种感觉真的很打击人。
不可否认,俞文俊做得太过了,讽刺武则天牝鸡司晨,还诅咒武则天没什么好下场,这已经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责。然而,武则天并没有让来俊臣等人以极刑摧残俞文俊,而是一纸诏书将他贬到岭南,仅此而已。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中国广西、广东的俞氏,基本上都是俞文俊的后人。
一个小人物反对她也就罢了,就在武则天沾沾自喜,以为朝臣会慢慢迁就她的时候,凤阁舍人贾大隐给她说了一件事:宰相刘祎之曾经私下抱怨,声称太后既然废立昏君,改立明主,就没必要临朝称制了,应该把大权交给皇帝,以安天下人之心。
前面说过,刘祎之是北门学士,是武则天亲手培养的。这些年来,刘祎之主要扑在书籍的编撰工作中,至于政治斗争的经历,史书并没有写。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提拔刘祎之做了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可谓信任有加。
然而,当贾大隐向她告密之后,武则天显得极度失望,并当着幕僚们的面说道:“刘祎之是我从北门学士中一手提拔的,如今却背叛我,他如果当面劝谏,那是忠心的表现,如果背地里议论,那就是背叛,这叫我如何原谅?”
被人背叛的滋味,谁有谁知道。
客观地说,武则天真的很喜欢刘祎之的才华,这些年来,武则天没有让他碰血腥肮脏的事情,刘祎之始终保持着清白之身。武则天养着刘祎之,目的恐怕就是为了证明,读书人也是支持她的,只要不唱反调,刘祎之就没有危险。
面对刘祎之的背叛,武则天犹豫了,不知道如何处置。
当时,告密之风盛行。如果你没事儿,酷吏都想给你整出点事儿,你有了事儿,还怕没人找上门?没过多久,有人举报了,刘祎之为官期间,曾经收受契丹首领孙万荣的贿赂,还和已故宰相许敬宗的小妾私通。
很劲爆的新闻,可史书暗示,这些似乎都是酷吏们的诬告,目的是为了整治刘祎之。既然有人举报,武则天就必须受理,不过她直接跳过了来俊臣等人,起用了当时的肃州刺史王立本审讯此案。
既然是酷吏头子派人举报的,司法部门自然不会维护刘祎之,武则天此举,恐怕正是担心刘祎之遭到迫害,想给他留一条活路。
当王立本拿着武则天的敕书前往刘祎之家中宣读时,刘祎之态度十分恶劣,怒吼道:没有经过凤阁鸾台签署,怎么能叫敕令。
“敕令”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签发,武则天作为皇太后,只能签发“制令”。此时,刘祎之已经将自己完全划到了武则天的对立面,并让朝臣们都知道,就算是武则天提拔的亲信,也要反对她霸占皇权。
事情已经变了性质,私下埋怨到公开为敌。
武则天一声令下,刘祎之住进了大牢之中。就在此时,一向不干政的唐睿宗李旦出面了,他希望老妈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放老师一马。
直到此时,刘祎之终于看到死神给他打开了大门。他太了解武则天了,如果李旦不求情,把这个人情留给武则天,他或许还能活命。如果武则天在李旦的请求下松口,这传达的是什么样的政治信号?
毫无疑问,刘祎之上了西天。不过,武则天留给他沐浴更衣的机会,让他以最体面的方式,在家中结束了自己的性命,没有任何多余的株连。不过,刘祎之的背叛让武则天清醒地认识到,要想走向权力的巅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面说到,光宅元年(684)至垂拱四年(688)是武则天夯实政治地位最关键的五年。垂拱四年(688)至天授元年(690),则是武则天打压朝中重臣、李唐宗室力度最大的两年。
垂拱四年(688)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
第一件大事:议立武氏七庙。
大唐的都城在长安,李治晚年考虑到关中漕运难题,开始装修洛阳宫,并且以洛阳为东都。武则天临朝听政之后,直接将国都从长安迁到了洛阳。然而,李唐的根基在长安,因此并没有将李家的宗庙及时迁过来。
垂拱四年(688)正月,朝廷提议,在神都洛阳开设宗庙,供奉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并四时祭祀。然而,武则天却给有关部门抛了个议题:还是先讨论一下宗庙祭祀的礼数吧!
按照规矩,天子家族肯定是以七世祖配享太庙,这难道还需要再讨论吗?老板,你是不是想故意搞事情啊。司礼博士周悰闻弦歌而知雅意,当即奏道:“可以将李唐的太庙减到五室,将武氏宗庙增设到七室!”
事儿闹大了,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祀七代祖宗啊!把李唐降级,拔高武氏家族的地位,这不是**裸的挑战皇权,颠覆朝政吗?
春官侍郎贾大隐:“天子七庙,诸侯五庙,这是流传千年的规矩。司礼博士周悰没有找到任何有根据的道理,只因为尊崇太后的威仪就想破坏国法,实在是很不讲究。太后想尊崇先祖,可以效仿诸侯,不能随意更改国家宗庙。”
贾大隐举报了刘祎之,也算是政治投机分子了,可面对如此重要的事情,还是坚持了最后的底线,这是做男人,而不是做臣子的底线。
面对朝臣的反对声音,武则天显得非常冷静,之所以抛出这个话题,无非就是看看朝臣的态度。游戏还有测试呢,更何况做皇帝这样的大事。
第二件大事:建造明堂。
明堂,商末周初儒学奠基人、政治家周公的经典作品,建造之初就是为了明确天子和诸侯的尊卑,确立天子地位和统治之权的建筑。巧的是,当时的明堂就是在洛阳。后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明堂成了古代帝王宣传教化的场所,儒家礼制建筑的典范,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
通俗地来讲,明堂是帝王的形象工程,天子的尊严所在。
然而,自周公之后,没人知道明堂是什么样的建筑,因此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是随心所欲地建造。隋朝就有建造明堂的计划,但还没来得及实施,杨氏家族就土崩瓦解。李渊受禅之时,天下尚未太平,明堂自然没被提上日程。李世民登基称帝,朝臣提议搞明堂工程,然而李世民是个遵循古制的皇帝,要求明堂建造必须按照古代的要求,一帮读书人埋头研究,直到李世民去世也没搞清楚明堂到底是什么玩意儿。李治和李世民一样,非得让儒生们将明堂研究清楚,因此直到驾崩也没见证这一伟大的工程。
武则天亲眼见证了李唐王朝两代帝王固执的遵循古制,以至于明堂工程迟迟无法突破的事实。她更明白,如果将此事交给迂腐的读书人去研究,就算给他们一百年时间,也不会拿出可靠的方案。
于是乎,武则天力排众议,直接让北门学士展开内部讨论,在武则天的推动下,明堂建设方案很快就宣告出炉。方案确定之后,武则天再次乾纲独断,下令拆除洛阳宫的正殿乾元殿(隋朝的乾阳殿),让薛怀义主持工程,就地建造明堂。
垂拱四年(688),明堂交付使用。
武则天虽然是女人,但胸襟和气魄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一,武则天锐意革新,抛弃了周朝四方呆板的建筑特色,改以上圆下方,开创了以后中国古代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如今北京的天坛祈年殿,就是延续了明堂的建筑风格。
第二,武则天力排众议,耗费亿万银钱打造了洛阳城恢宏壮丽的天际线,明堂雄踞在洛阳宫正殿,无时无刻不显露着一个超级帝国的崛起。
据史料记载,明堂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高的单体木结构建筑,也是唯一的楼阁式皇宫正殿建筑,明堂高度约八十八米,底层各边长约九十米。
整个建筑总共有三层。下层是方形的,象征着一年四季。中层是十二边形,象征着十二个时辰,上面建筑是木质的圆形宝盖,九条张牙舞爪的金龙护卫在宝盖周边,威严无比。上层是二十四边形,象征着二十四个节气,同样由圆形宝盖覆盖。整个建筑的顶上,是一只高达三米的铁铸凤凰,外面以金粉裹住。在阳光的照耀下,高耸入云、振翅翱翔的金凤凰散发着高贵、威严的光芒。
建筑的内部,是十根参天巨木,从下到上,直接贯穿了整个明堂,支撑着这座权力建筑的结构。俯瞰下去,一只金凤傲立在九条金龙之上,象征着武则天的女性威严。明堂的存在,就是唐朝女性绝地大翻身的象征。有理由相信,任何有血性的男人看到这样的建筑,心中除了对美的赞美,就是对武则天的愤恨。
据史料记载,明堂气势恢宏、巍峨参天,有吞天吐地、包罗万象之气,武则天起了一个很气派的名字——万象神宫。
明堂建成之后,武则天在宫中摆下宴席,遍邀群臣庆贺,还邀请洛阳的百姓到明堂内部参观,共同见证这座辉煌无比的建筑,以及盛世的气象。
紧接着,另一座名为天堂的建筑在明堂北边拔地而起。
天堂共有五层,据说登上第三层就可以俯视整个明堂,如果按照层高三十米来计算,天堂高度应该有一百五十米,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建筑。天堂内部放置了一尊佛像,其小指上就能容纳数十人,由于建筑太高,刚开始施工的时候曾经被风刮倒,建筑大师薛怀义施展奇才,这才让天堂顺利地拔地而起。
不得不说,武则天在修建明堂上还是有私心的,从议立宗庙制度,再到明堂的建造,两件大事都是围绕着皇权象征,天子正统而展开。这一切,自然都是为了让武则天顺理成章地成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紧接着,第三件大事发生了:惊现洛河宝图。
事实上,这件事情是武承嗣一手炮制的。
武承嗣让人挑选了一块非常精致的大石头,在上面凿上“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几个大字,为了让字看起来没那么新,武承嗣让人将紫石捣成粉末,再掺上药物,将字填平。做好了这一切,武承嗣派人将石头扔到洛水中,随后指使雍州人唐同泰将石头捞了起来。
据说,伏羲在洛水边走路的时候,有一个神龟在水中出没,龟背上画着非常奇妙的图案,伏羲得到神龟之后,自觉天下存在着极其玄妙的规律,最后竟然推演出奇书《周易》。自古以来,洛河就是神秘的存在,让人敬畏。
很快,唐同泰就给朝廷上表献石了,并将发现神石的过程渲染了一番。
洛水出现祥瑞,自然是国之大事,武则天将这块石头命名为“宝图”,并提拔唐同泰做了游击将军。垂拱四年(688)五月,随着议立武氏七庙和明堂的建造,武则天觉得火候已经差不多了,因此宣布,准备亲自祭拜洛水,接受“宝图”。
武则天将此事搞得非常隆重,前往洛水之前,先到南郊祭祀天地,告谢昊天上帝,典礼结束之后又驾临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见。
文武大臣其乐融融,一派祥和之气,散朝之前,武则天下诏:各州都督、刺史、皇族、外戚提前十天在洛阳集合,一起前往洛水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