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被废,接替他的就是老三李显,年仅24 岁。
明明就是个亲王的命,偏偏爬到了太子的位置。
李显是个聪明人,关起门来说,老妈太强势,两个哥哥都斗不过他,凭他的小身板,确实没底气挑战她啊。李显上位之后,给自己定好了人生方向:投身娱乐事业,比如骑马打猎。这样一来,凡是和老妈有利益冲突的地方,李显一概退避三舍。正因为毫无底线的退让,李显才没有被武则天列入打压的黑名单。
不过,李显的退让,让李治忧心忡忡啊。能力差也就罢了,关键得有上进心啊,整天不务正业,往后的日子可怎么办?
永淳元年(682)二月,李治突然下诏:立皇孙李重照为皇太孙!
按照制度,皇太孙和皇太子一样,都是帝位的合法继承人。彼时,李重照刚刚出生,李治如此做法,难道真的是心血**?真相就是,李治想传递一个政治信号:江山社稷是李家的,李显不行,那就让他的儿子做皇帝!不仅如此,李治还想给李重照开设官署,给他配备执政的班子,真可谓煞费苦心。
李治找来了吏部郎中王方庆:“朕想给皇太孙立府衙,可以吗?”
王方庆:“自古以来,皇太子和皇太孙同时存在,太子的府衙就是皇太孙的府衙,不需要单独开设呀?”
李治咆哮道:“那就从朕这里开始,可以吗?”
王方庆:“您是皇帝,您说了算!要不臣来张罗吧!”
李治的心里很苦,他如此做作,就是想让李显看到他的苦心。遗憾的是,李显看不到,或者说看到了,可迫于老妈的**威,只能委曲求全地活着。
面对王方庆的积极回应,李治反倒退缩了。
是啊,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李显都硬气不起来,更何况身在襁褓之中的李重照?有时候,不是李治不行,真的是形势所迫,没有选择。
永淳元年(682)四月,关中粮食大歉收,长安的米价涨到了每斗三百文。一般情况下,长安的米价是每斗五文钱,三百文的价格,已经算是很离谱了。李治不得已,只好让太子李显镇守在长安,自己带着大部队前往洛阳。
写到这里,笔者想抛出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所谓的贞观盛世,永徽之治,是否真的存在过?或者说,我们印象中的盛世,究竟是盛在哪里?
就拿粮食来说,隋朝就算是打仗,粮仓也是堆积得满满的,可到了唐朝,人口变少了,粮食反倒不够吃了。粮食涨价,只能说明一点,粮食歉收,朝廷的粮仓也见底了,李治必须去洛阳,依靠漕运的优势渡过眼前的难关。
永淳元年(682)九月,因为李显在长安大肆游猎,李治将他叫到洛阳,至于长安,交给了皇太孙李重照,以及年过八十的老臣刘仁轨。武则天掌权之后,将大唐的都城搬迁到洛阳城,背后并没有太多的阴谋论,事实上,从李治开始,长安的政治地位就已经很尴尬了,反倒是洛阳,开始有了帝国之都的气象。
李治除了在洛阳待着,还经常在各地的行宫修养,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弘道元年(683)十一月。当时,李治正在嵩山脚下的奉天行宫,病情突然又发作了,而且来势汹汹,眼睛几乎到了失明的地步。
武则天立即让御医秦鸣鹤等人进宫诊治,太医军团对李治的病情已经研究了好些年,完全束手无措。然而,情况万分紧急,秦鸣鹤等人必须拿出章程,否则皇帝的性命不保,他们的性命更加堪忧。
秦鸣鹤:“臣想在皇帝的头上用针放血,看能不能奏效吧!”
武则天:“大胆,竟然想在天子头上用针,活腻歪了吧?”
李治赶忙制止:“秦鸣鹤,只管刺,兴许能有作用呢!”
秦鸣鹤拿出银针,一面颤颤巍巍地在李治的百会、脑户两个穴位施针,一面看着李治的脸色。此时,奇迹竟然出现了,躺在**的李治缓缓地睁开了眼睛,满脸喜悦地说道:“朕的眼睛似乎看得见了!”
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遗憾的是,秦鸣鹤的妙手并没有回春,几天之后,李治的眼疾再次发作,武则天意识到问题有些严重了,当即启程返回洛阳。
在此之前,李治一直处于养病的状态,很少插手政务,就连宰相们也没法见到李治的面。为了给李治祈福,武则天传令下去,在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四这天,安排李治召见文武大臣,下诏改元,并大赦天下。
悲剧的是,李治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他本想登上门楼,宣布大赦天下的政令,却因为体力不支,改让大臣到殿前面圣。
床榻之上,李治虚弱地问道:“百姓们都高兴吗?”
大臣:“百姓感念陛下的恩德,欢欣雀跃。”
身为帝王,能够得到百姓的认可,就是最大的回馈了。
万里江山,大好社稷,李治怎么可能不留恋。如果老天爷再给他二十年的时间,他就可以开创大唐的锦绣盛世,在青史留下美名。遗憾的是,身体的疼痛告诉李治,自己的大限已经到了,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弥留之际,李治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天下苍生虽喜,可朕的身体已经撑不住了。如果老天爷给朕两个月的时间,朕只想返回长安,虽死无憾!”
一代帝王,临死之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家乡,真的令人唏嘘不已。
驾崩之前,李治将宰相裴炎召入宫中,打算让他负责身后之事,并辅佐太子李显顺利登基称帝。诏书中写道,命李显在灵柩前即帝位,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的,兼请天后武则天处置(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当天夜里,唐高宗李治在洛阳宫贞观殿驾崩,享年56 岁。
李治去世,武则天是什么心情?
如果说内心窃喜,似乎有些凭空揣测的嫌疑,如果让我来说,我相信武则天一定很悲痛,很恋恋不舍。武则天的人生坎坷崎岖,波澜起伏,但不可否认,李治是她生命里最重要的男人。
少女怀春的时候,李治给了她小鹿乱撞的恋爱,足以让她回味一生;陷到人生绝境的时候,又是李治伸手拉了她一把;三女争宠,李治毫不保留地力挺武则天,又力排众议,封她做了皇后。随后的几年时间,武则天几乎是每年诞生一位皇子的节奏,享受着李治的恩宠。
李治怀疑过她,猜忌过她,也防备过她。可就算如此,在云波诡谲,阴谋四起的政治风浪中,李治还是选择对武则天不离不弃。厮守到老的爱情很可贵,皇室的爱情也很可贵,可厮守到老的皇室爱情,令天地动容。
直到今日,笔者仍然觉得武则天是个有血有肉的女人,面对李治的爱护,她无法用纯粹的政治思维去感受李治的去世。李治的愿望是回到长安,武则天不仅帮他完成了遗愿,还用一座陵墓把李治推向了人生的最巅峰。最重要的是,李治去世之后,武则天几乎是凭一己之力,让大唐完成了到开元盛世的完美过渡。
先帝的陵墓选在哪里?
群臣认为,关中已经很乱了,就在洛阳附近选个地埋了吧!
武则天强势回应,必须把先帝送回关中。
按照惯例,陵墓选在了渭水之北,因山成陵。为了给李治选个风水宝地,武则天派了两路人马,一路是著名的星相家袁天罡,另一路是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有趣的是,两人最终挑到了同一块风水宝地:梁山。
李治的陵墓叫乾陵,位于陕西乾县,至今尚未做考古发掘。
据史料记载,乾陵周遭四十里地,虽然面积比不上李世民的昭陵,可里面的配置比昭陵有过之而无不及。陵园的四门分别是朱雀门、白虎门、玄武门、青龙门,门外各置一对雄狮,象征着帝王的威严。
朱雀门外的神道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恭恭敬敬地站在神道旁边。其中西侧有三十二尊,东侧有二十九尊,总共六十一尊。这些石人不是传统的神仙,而是少数民族国王、王子的象征,背后刻有他们国家的名字、官职和姓名,比如“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
李治下葬的时候,这帮人都参加了葬礼,武则天把他们的雕像放在乾陵的入口,一来是向他们炫耀大唐的国威,二来是让天下人都明白,高宗皇帝虽然去世了,可他的神威仍在,大唐帝国的盛世是由他亲手缔造的。
据史料记载,武则天亲自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哀册文》,放在了李治的棺椁前面,上面书写了李治生前的荣耀和功绩,以及武则天对他的赞美;另一篇是《述圣记》,由武则天亲自撰写,唐中宗李显亲自刻文,洋洋洒洒数千字!
按照古制,帝王陵墓的前面是不能立石碑的,可武则天力排众议,在乾陵朱雀门外立了一块七米高的七节石碑,将《述圣记》刻了上去。据说,碑文刻成的时候,上面嵌了一层金粉,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威严无比。
数十年后,武则天去世,在朱雀门外立了一块无字碑。
有人说,这是武则天觉得自己功过参半,不好评价自己的一生,所以放了个无字碑。可是细细想来,哪个功成名就的帝王背后,不是血腥的杀伐斗争,不是功成后的累累白骨,所谓的过,又算得了什么!
一边是无字碑,一边是刻着《述圣记》的七节石碑。
武则天用行动告诉了世人,中唐时期的功绩,盛世的辉煌都是高宗一手缔造的,而她不过是延续了高宗的神威。这样的胸怀,实在是让人折服。
你给我一生爱护,我还你一世崇拜。
这就是笔者对李治和武则天一生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