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突厥虽然是没落的政权,但是他们地域广阔,打不过还可以到处逃窜,实在不行还可以认输,就连李世民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对李治来说,高句丽和西突厥都是难缠的对手,唐朝正处于国力恢复期,拿不出足够的钱财支持两条战线同时作战,只好让辽东的程名振、苏定方暂时撤军回朝。
李治很无奈:不打高句丽了,先教训西突厥吧!
请注意,这里有两个重要的人物。
中原的战将: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
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
阿史那贺鲁,西突厥的宗室成员,相当于中原的王爷,带着族人在多罗斯川(今额尔齐斯河源头)一带游牧,日子过得非常惬意。
贞观二十年(646),西突厥的射匮可汗发动政变,将咄陆可汗驱逐到吐火罗(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境内),自己继承了西突厥大可汗的位置。贺鲁是咄陆可汗的人,自然遭到了新可汗的猜忌,纵然贺鲁夹着尾巴做人,还是逃脱不了被杀的命运。
贞观二十二年(648)四月,不堪凌辱的贺鲁率领三千亲信逃到大唐边境。
未来何去何从,贺鲁完全没有想法。草原很大,到处游**吧。
当时,大唐正在谋划征讨龟兹国(辖境包括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贺鲁想要依附大唐,于是亲自跑到长安投诚,主动要求担任唐军征讨龟兹国的技术向导。
李世民很欢迎贺鲁这个外援,于是封他做了行军总管,还在太极宫嘉寿殿设宴款待,送了一批礼物,并将皇帝的二手衣服给了他。
在贺鲁的带领下,唐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平定了龟兹国。
合作很愉快,李世民便想着继续利用贺鲁的政治身份。
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二月,李世民:贺鲁啊,朕封你为泥伏沙钵罗叶护(突厥储备可汗),赐给你大唐的鼓纛,你去招抚还没有归附射匮可汗的西突厥部落吧。
贞观二十三年(649)二月,唐朝设置瑶池都督府,任命贺鲁为都督、左骁卫将军,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贞观二十三年(649)六月,李治登基称帝,加封贺鲁为左骁卫大将军。
李世民想模仿隋文帝的分化手段,从内部瓦解西突厥,然而却驾崩了。而贺鲁利用自己的身份,开始在西突厥境内野蛮生长,最终强势崛起。
向西,是西突厥的大本营。
向东,是大唐的西州和庭州。
所谓的敌人和战友,真的不好去定义,该何去何从呢?
永徽二年(651)正月,贺鲁打算动手了,准备夺取西州和庭州。
西州的首府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庭州的首府位于新疆昌吉市。西州和庭州扼守在西域之路的门户,是大唐在西域的军事重镇,常驻守军超过一万,贺鲁想拿下这两个地方,确实有点儿蛇吞象的意思。
这些年来,唐朝统治西域,一方面靠军事威慑,一方面靠情报工作。贺鲁的军事计划刚刚出炉,庭州刺史骆弘义就得知消息了。对李治来说,贺鲁是大唐对付西突厥的一枚棋子,就这样摧毁他,实在不符合李治的利益。
李治思之再三,决定对贺鲁恩威并施。
玉门关外,一行人风尘仆仆,面带倦容,为首的是通事舍人桥宝明,此人是李治的亲信,他此行的任务很简单:给贺鲁念一遍圣旨。
瑶池都督府内,桥宝明的圣旨念完了,顺便震了震虎躯:“贺鲁啊,你夺取西州和庭州的计划已经暴露了,我劝你还是放弃偷袭的打算,将你的儿子送到长安为人质,这样或许可以消除皇帝的疑虑!”
这种感觉很奇怪,像被人脱光了衣服一样羞耻。事实证明,大唐的官员比贺鲁想象的要狡猾啊。桥宝明回去了,还带回了贺鲁的长子咥运。回长安之后,李治封咥运为禁卫军的宿卫官,加封右骁卫中郎将,以示恩宠。
拿孩子要挟父亲,应该能起到震慑作用。然而,他们却低估了突厥人的本性,孩子什么的,真的不重要。更何况,咥运也是个野心家,他吃着李唐的皇粮,却暗中唆使贺鲁继续造反。
接下来,贺鲁和射匮可汗发生了激烈的争夺,几番恶战之后,贺鲁**平了西突厥的主力部队,收编了西突厥咄陆、弩失毕等十个部落。随后,贺鲁自封为西突厥大可汗,宣布了自己在西域诸国中的霸主地位。
永徽二年(651)七月,贺鲁对庭州发动了攻击。
突厥大军初出茅庐,兵锋正锐,攻陷庭州数个城池,屠戮数千人之后,大摇大摆地离去。此后的几年,李治屡次派兵征讨,贺鲁知道打不过唐军,于是带着手下各种逃窜,战略之猥琐,战术之飘逸,令唐军吃尽了苦头。
李治想灭高句丽,西突厥却跳出来搞事,李治没法再忍了。
永徽六年(655)五月,李治请出了68 岁的老将程知节,任命他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还给他配了苏定方、周智度等大将。
唐军目标只有一个:拿贺鲁的人头。
程知节率领大军压境,贺鲁玩起了做缩头乌龟的老把戏。
遗憾的是,古时候没有卫星定位系统,想要知道敌人在哪儿晃悠,只有靠侦探人员的敬业度。程知节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敌人的路上。
显庆元年(656)八月,程知节在榆慕谷(今新疆昌吉市吉木萨尔县)遭遇到歌逻、处月两个部落的军队,双方展开厮杀,唐军歼敌一千多人,取得了小胜。
与此同时,行军副总管周智度遭遇到突骑施、处木昆等部的主力部队,一番恶战之后,唐军歼敌三万余人!
显庆元年(656)十二月,程知节的主力部队到了鹰娑川(今新疆裕勒都斯河流域),刚好碰到了西突厥骑兵。前方斥候来报,西突厥的兵力大概是四万人,其中两万是贺鲁麾下的精锐骑兵,其余的是西突厥别部鼠尼施的精兵。
出师一年多,终于碰到了西突厥的贺鲁。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都没法形容唐军将士的激动情绪啊。此时此刻,别说是为了家仇国恨,就凭贺鲁在沙漠里面躲猫猫害得唐军将士瞎转悠的无耻行为,唐军将士就有理由一举拿下!
有趣的是,程知节静默如山。这种平静,也许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具备的从容不迫。
程知节是大唐资历最老的将军,他不发话,属下也就默默退下了。是啊,这种情况下,谁敢做出头鸟。
不过,前军总管苏定方愿意冒这个险。
这一年,苏定方64 岁,马上就要退休了。也许是对军规的无所畏惧,也许是觉得前半生碌碌无为,苏定方愿意放手一搏,苏定方带着麾下的五百名精锐骑兵,向西突厥大营发起了冲锋。
事实证明,西突厥军队似乎对唐军有一种先天性的畏惧,看到数百名骑兵前来冲锋,以为会有埋伏的军队,因此毫无斗志,且战且退。
两军交战的时候,军心溃败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苏定方率领五百名兄弟如同追逐丧家之犬一般,将西突厥大军追杀了二十余里,杀敌一千五百多人,获得的军资物品连绵在整个山谷。
用五百骑兵击退数万大军,苏定方一战封神。
苏定方的霸气,让行军副大总管王文度觉得很别扭。
王文度找到程知节,一本正经地说道:“程公,咱们虽然打败了敌人,但是自己也有伤亡,这样做不可取啊!如今形势对咱们有利,不必以轻骑追杀敌军主力,咱们只需要集结大部队,遭遇敌军主力便交战,这才是最稳妥的策略!”
问题是,敌军的主力部队就在眼前,唐军如果不出击,难道要等老天爷降下一道神雷,把突厥人全部给劈死?再者说,战争都有伤亡,苏定方用五百人斩杀敌军一千五百人,还获得无数的军资,这是很划算的买卖吧。
程知节是什么反应?
史书没有记载,也许场面很尴尬,连史臣也不好意思去写了。
就在此时,发生了离奇的一幕,恐怕会颠倒所有人的认知。
有一天,王文度突然发难,说自己得到了皇帝的密旨,对前线的军事有便宜行事之权,声称主帅程知节空有一身武力,在军前轻敌,由王文度接管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的职务,裁决前线一切军务!
假传圣旨,胆大包天,回去再砍你的头吧。
程知节又是什么反应?
据史料记载,程知节竟然相信了,他当着部下的面,将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王文度!古话说得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血的经验和教训啊。程知节是最高主帅,又是经验丰富的老将,第一反应难道不是质疑圣旨的合理性吗?
想当年,程知节跟随李世民征战沙场,被封为混世魔王,多么霸气,多么嚣张,如今却变成了唯唯诺诺,明哲保身的人,不能不令人唏嘘感叹。难道,史书关于程知节英勇救主的记载全部都是虚构的?
大权在手,该发号施令了。
第一道军令:不允许深入敌境,不允许浪战。
第二道军令:主力集结,操练部队,锻炼军士体魄。
就这样,唐军主力集结在一起,整日骑马射箭,列队喊口号,声势振天,堪比后世的大学军训。有趣的是,王文度制定的军事训练强度,似乎比战争的破坏力还要大,以至于将士们怨声载道,军中的战马更是伤亡惨重。
后世的大学军训,小年轻们可能会大肆抱怨,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搞苦力的。唐军将士也有理由抱怨,我们是来打仗博军功的,这算哪回事啊?
苏定方无法淡定,他对程知节说道:“我们是为了征讨贼寇,建立功勋,困守在这里算什么事?皇帝已经任命您为主帅,怎么能让一个副总管发号施令?只要您愿意,我先把王文度囚禁起来,然后向皇帝报告此事!”
有这样给力的下属,实在是三生有幸。
然而,面对苏定方的坦诚,程知节支支吾吾,最后干脆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让人感觉到莫名的诡异,几乎是违背了程知节的人设啊。身为大军的统帅,莫名其妙地把指挥权交给副手,将数万将士的性命交给一位庸才,将大唐国运扔给一位人品堪忧的下三烂!
遗憾的是,荒唐事儿并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