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六年(655)九月初三,神秘男人李世出现了。
这位老兄能在朝堂超然存在,还是有他的资本的。
军功自然不必说了,能打的仗,能胜的仗,几乎是一场不落,凌烟阁也有他的一席之地。性格嘛,人狠话不多,总给人一种神秘而强大的感觉。人品嘛,李世对钱财、田地和美女都不感兴趣,很难抓到他的把柄。政治智慧嘛,李世能够历经三朝,而且被三代帝王联手夸奖,足以说明问题了。
总而言之,李世的存在让李世民也很畏惧。
李世的到来,让李治颇为欣慰。
李治试探性地问道:“英国公,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但是褚遂良执意反对,就因为他是先帝的顾命大臣,朕就要放弃自己的决定吗?”
李世清了清嗓子,声如洪钟地说道:“陛下,立谁为皇后,那是您的家事啊,又何必去问一个外人呢?”
其实,李世的话很没有营养。
李治难道不清楚,立谁为皇后应该由他说了算?
李治的想法是:他既想立武则天为皇后,又想让文武大臣都赞成他的决定,至少有那么几个真正的股肱之臣可以支持他。换句话来说,李治想要继承父皇李世民广开谏路的清明风气,不想被人说成是独断专权的暴君。
李世呢,难道他就没看出李治的小心思吗?
李世太聪明了,甚至有些聪明过头。
他既不属于关陇势力,也不属于李治的势力,更不属于寒门的势力,帮与不帮,其实对他没有太大的影响。
如果李世和长孙无忌搞到一起,旗帜鲜明地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那将成为皇帝和武则天的敌人,这不符合他的利益。
如果他支持李治和武则天,李治能够取胜还好,如果李治的态度摇摆不定,最后被关陇势力镇压了,李世将会成为这场闹剧的牺牲品。
如果长孙无忌也支持武则天,就算李世在旁边帮腔,李治只会记得长孙无忌的恩德,李世还是会沦为可笑的陪衬。
历史证明,过早的暴露自己的态度,真的会很被动。
眼下,形势已经很明朗了:李治想和关陇势力撕破脸皮,而且决心很大!双方都不想轻易地妥协,局面非常胶着,需要有人劝架!
在最合适的时机,李世做出了最完美的表态:你们都别闹了,这是皇帝的家事,我好歹是顾命大臣,我都不想插手皇帝的事儿,你们折腾什么劲?
言外之意,李世还是两不相帮,既不指责关陇集团的阴暗面,给他们留了面子,又不旗帜鲜明地支持李治,不落拍马屁的名声。
李世的表态让李治全身舒畅,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与此同时,武则天的外围势力也开始遥相呼应,比如,礼部尚书许敬宗声称:就算是民间的庄稼汉多收了十斛麦子,还想着要换个老婆呢?何况天子要立皇后,那些多管闲事的人,真正是岂有此理!
这一声呐喊,直接奠定了许敬宗的人生巅峰之路。
永徽六年(655)九月初三,李治下诏:将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
直到此时,皇权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很奇怪吧,关陇势力的带头大哥长孙无忌干吗去了?
在这件事情当中,长孙无忌并没有和李治正面交锋。从表面上看,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等人反对武则天做皇后,逻辑非常简单。
问题是,李治将武则天纳入后宫,长孙无忌没有反对;李治将武则天封为昭仪,长孙无忌还是没有反对;可李治想让她做皇后的时候,关陇集团的代言人纷纷站了出来,仰着骄傲的头颅开始说不!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到底在反对什么,在坚持什么?
越是不起眼的事情,背后的利益纠葛越是复杂。
长孙无忌很清楚,武则天做不做皇后,真的不重要。
他和李治,有两个矛盾必须解决。
矛盾一:长孙无忌想要辅政大权,李治想要彻底的皇权。
矛盾二:长孙无忌想要结党弄权,李治想要瓦解他们。
问题是,在长孙无忌的辅佐下,李治不也可以开创盛世吗?
确实可以,可局势已经不容许李治再这样下去了。
可以拿两件事来说一说。
第一件事:长孙无忌处理房遗爱一案,实在是太霸道了。
高阳公主、房遗爱阴谋造反,长孙无忌收拾他们也就罢了,可围绕着皇室内斗,趁机搞政治运动就是长孙无忌的不对了。
江夏王李道宗,唐朝宗室,贞观名臣,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早年的李道宗性格确实有些跋扈,也屡次受到朝廷的惩处,可后来性情大改,选择过起了深居简出的生活,并没有参与到谋反案。而史书给出的解释就是,李道宗和长孙无忌、褚遂良关系不睦,所以遭到了清洗。
受伤的人还有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宇文节。
这也就罢了,李治很想留下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的性命,可能是担心承受屠戮宗室的名声,也可能是他们并没有深度参与谋反。然而,长孙无忌却丝毫不顾李治的感受,拿起屠刀便送他们上了西天。
杀人是表象,铲除异己才是长孙无忌的本意。清除潜在威胁是借口,不拿李治当皇帝才是长孙无忌的权力认知啊。长孙无忌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无冕之王。遗憾的是,这很快就成了现实。
第二件事:朝廷的权力格局。
永徽元年(650)左右,宰相班底是这样的:长孙无忌: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世: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柳奭:中书令。
高季辅:侍中。
宇文节:侍中。
于志宁:尚书左仆射。
张行成:尚书右仆射。
褚遂良: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韩瑗: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来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六年(655),宰相班底是这样的:长孙无忌: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世: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
于志宁: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褚遂良: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韩瑗:侍中。
来济:中书令。
崔敦礼:中书令。
短短数年的时间,长孙无忌通过房遗爱谋反案、后宫争宠案,已经慢慢控制了大唐权力的最高决策层。这份七人大名单中,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占了四席,于志宁部分中立,部分拥护长孙无忌的决策,至于崔敦礼,曾经为长孙无忌出头,强硬拒绝了李治要留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性命的决定。
一句话,李治的皇权,何时才能够回归?
对李治来说,李世民创下的贞观盛世是他一生都无法仰望的高度,但是他是有独立思想的皇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想要开创自己的盛世。登基之后,李治的第一个年号就是永徽,可见他的政治期望!问题是,李治想要有自己的事业,就必须摆脱贞观一朝的盛世阴影,摆脱长孙无忌的控制。
还有个问题也很有趣:高宗一朝,究竟有没有关陇集团和寒门士族的斗争?
答案肯定是有的。
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除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更多的其实是皇位继承人的争夺权。说白了,皇后如果是关陇集团的人,名下的太子就是他们的,如果太子做了皇帝,这帮人就可以继续围绕着“亲戚”搞皇权游戏了。
不过,关陇贵族集团从北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唐朝,在隋文帝、隋炀帝、李世民的打压下,已经走向了没落。换言之,关陇集团是存在的,可势力毕竟不如从前,与其说谁是关陇集团的势力,不如说谁不是他们的势力!
很显然,武则天不属于关陇集团,不能代表他们的政治利益,这就是长孙无忌等人反对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内部会议上,褚遂良声称王皇后是李世民给李治亲自挑选的皇后,先帝的态度非常明显,王皇后是自家人,必须要善待。
第二次内部会议上,褚遂良开始让步,声称如果李治不喜欢王皇后,可以再娶一个豪门望族的女人为皇后,武则天确实不适合。
长孙无忌清楚,这一次斗争,其实是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大家可以暗地里搞死对手,可许多事情都是拿不上台面来说的。
想想看,如果长孙无忌说:雉奴,你不可以打压豪门望族,应该让我们这些人掌握朝廷的权力,这该是多么滑稽和可笑!因此,长孙无忌自始至终都选择不发一言,只是让褚遂良在前面放高射炮而已。
当褚遂良顶撞皇帝,险些被杀头的那一刻,长孙无忌看到了李治的决心。他心里清楚,这件事情究竟是谁理亏在先,究竟是谁的居心更加叵测。
当李世出面,一语定乾坤的时候,长孙无忌意识到,这件事情的转机已经不大,武则天问鼎国母之位已成定局。
随着褚遂良被贬,骑墙派的倒戈,寒门士子的摇旗呐喊,以关陇集团为代表的豪门望族开始节节败退,只等李治和武则天最后的裁决。
这场政治斗争,有胜利者,有失败者,也有牺牲者。
胜利者将会开开心心领取他们的战利品。失败者,自然要为这场世纪豪赌付出最惨痛的代价。至于牺牲者,也要为自己站错了队而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