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帝王都是孤独的,有猜忌心的,能让他们放下猜忌的,唯有自己生命的结束。就算是临死之前,李世民也不敢相信任何人,在临终前的人事安排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三大势力集团的身影: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势力,也是李世民最仰仗的人。

以李世、尉迟敬德、程咬金为代表的瓦岗军势力,他们虽然没有在朝中担任最核心的职务,可是在军中的号召力却不容小觑,有他们的存在,可以对长孙无忌形成一定的牵制作用。

以褚遂良、于志宁为代表的新晋政治势力,这些人敢于犯颜直谏,不会被开国功臣的光环吓到,可以对其他两派形成牵制。

三足鼎立,平衡了朝中的局势,这是李世民死前能做的最好安排。不管是皇帝,还是父亲,李世民做得已经够好了。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在长安城南的行宫翠微宫驾崩。

李世民的驾崩让太子李治有点儿不知所措,他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流涕,悲痛欲绝。长孙无忌抹干了眼泪,劝谏道:“太子殿下,皇帝将江山社稷交给了您,您怎么可以效法凡人,只知道哭呢!”

李治:“那我应该怎么办啊?”

眼下,已经没有任何皇子的势力可以和李治抗衡,可为了稳妥起见,长孙无忌还是选择了秘不发丧,并派了一支亲信部队护送李治先回长安城,自己则护送李世民的遗体秘密回到长安。

政权交替的时候,人事安排永远是一等一的重要,安排对了人,一切都会井然有序,安排错了人,保不准闹出许多幺蛾子。彼时,没有人知道李世民已经驾崩了,长孙无忌返回长安之后,以李世民的名义颁布了任命书: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担任门下侍中。

太子府少詹事张行成,担任门下侍中。

检校刑部尚书、右庶子、吏部侍郎高季辅,担任中书令。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九日,李治在太极宫太极殿为父亲发丧,并宣读李世民的遗诏,随后登基称帝,年仅21 岁,史称唐高宗。

贞观朝已经成为历史,随着年富力强的新皇帝登基,一个伟大而崭新的时代即将翻开历史的篇章。从太子到皇帝,李治的身份完成了转变,心态也有了变化,为了不让自己出错,李治时刻记着父皇对他的嘱托。

贞观二十三年(649)六月初四,李治下诏:封叠州都督李世为特进、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所谓的检校,其实就是你领着这个官职,不需要去履行职责。

对李世来说,这是向权力中枢的一个过渡,既是对李世忠诚度和耐心的考验,也是尽可能地让李世对新皇帝感恩戴德。

贞观二十三年(649)六月初十,李治下诏:封长孙无忌为太尉、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长孙无忌苦笑不已,这孩子难道不知道尚书省是老爹留给李世的吗?长孙无忌坚决辞掉了兼管尚书省的职责。

贞观二十三年(649)九月十三日,李治下诏:封李世为尚书左仆射。

自此,李世民临终前安排的托孤大臣全部到位。

对李世民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这帮人互相牵制,可他没想到的是,这种平衡并没有持续太久。在权力的面前,所有的安排都是浮云。

长孙无忌是皇帝的舅舅,又是正一品的太尉,兼管中书省和门下省,毫无疑问是大家公认的大哥。李世是武将,带兵打仗没问题,可对朝廷的事情一无所知,更何况,几个月前被李世民摆了一道,心里还有怨气,实在不想被李世民视为棋子,去帮着牵制长孙无忌。褚遂良嘛,虽然是中书令,可很快就倒向了长孙无忌的阵营,唯命是从而已。

此后的一年,朝堂相安无事。

然而,永徽元年(650)十月,尚书左仆射李世突然向李治递交了辞呈,表示自己不干了,想回家养老。究竟因为什么原因,史书上没有记载,可李世辞职的决心很大,任凭李治如何挽留,李世就是想走。

李治无奈之下,只好改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相当于在朝廷挂了个虚职。一个月之后,中书令褚遂良被贬为同州刺史。

事情是这样的,监察御史韦思谦告状了,说褚遂良利用手中的权力,压价购买了中书省翻译人员的田产。

说白了,唐朝的公务员薪酬也不高,养一帮家人和奴仆,又得搞交际,不办点儿田产,不搜刮点钱财,早就破产了。再者说,褚遂良和自己的手下交易田产,并没有强买强卖,关韦思谦什么事?

不过,既然事情摆到台面上了,那就得查啊。

大理寺少卿张睿册亲自上阵,最后给出的判决就是,褚遂良和下属之间的交易完全合法。有趣的是,韦思谦还是不依不饶,继续状告张睿册利用国家法律的漏洞,为褚遂良辩驳,按罪应该处死,以儆效尤。

这件事情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就看李治如何裁决。有趣的是,李治在大理寺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还是把褚遂良贬为了同州刺史。

李世民临终之前,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一起叫到跟前,并让李治向他们二人行了礼,这就相当于承认褚遂良是托孤大臣。时隔一年,努力践行李世民遗诏的李治,为何会主动打破平衡,先拿褚遂良开刀呢?

这里面有故事,有套路。

很多人都说,李治是个平庸无能,毫无主见的皇帝,可历史证明,从此时开始,李治的帝王心术和政治手段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按照李世民的安排,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世是相互制衡的关系,但是褚遂良却违背了李世民的遗愿,和长孙无忌越走越近,以至朝政完全被他们把持。再加上李世撂挑子不干,朝中的权力平衡彻底被打破。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治主动出手了。

紧接着,李治把中书侍郎柳奭封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此人是李治大老婆王皇后的亲舅舅,朝中的外戚担当。至于尚书省,李治交给了于志宁、张行成,门下省则交给了高季辅,他们都是太子府的大臣。

光徽三年(652)正月,李治下诏:封褚遂良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虽然挂着宰相的头衔,但是和中书令比起来,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人事安排,透露着李治对长孙无忌的忌惮。

咱们再来复盘一下过去的事儿。

长孙皇后在世的时候,坚决不让长孙无忌做大官,她究竟在忌惮什么?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性格难道一无所知?李世民对大臣真的那么信任吗?那为何会如此对待李世?临终之前,李世民接连两次召见长孙无忌,第一次含泪无语,直到长孙无忌放声大哭,悲痛欲绝,李世民才放他离开。

其间,李世民对李治说了什么,父子之间达成了什么样的默契?

如果是猜想,很有可能是李世民提醒过李治,一定要防范舅舅膨胀的权力欲望,结合李治后来对长孙无忌的态度,眼下针对长孙无忌做出的人事安排,恐怕就是最合理的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