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证明,玄武门之变就是秦王府一手策划的阴谋,既然是阴谋,李世民就必须要为自己找到合法的说辞,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故事。
李世民让尉迟敬德进宫担任李渊的警卫,尉迟敬德则身披铠甲,手拿长矛,径直来到了李渊的跟前,毫无人臣的礼仪。
李渊大为惊慌,问道:“今天作乱的人是谁?你来这里干吗?”
尉迟敬德:“太子和齐王起兵作乱,秦王已经镇压了他们,秦王担心惊动陛下,因此派臣前来护卫。”
李渊转头对裴寂等人说道:“各位臣僚,朕没想到今天会出这样的事情,事到如今,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呢?”
裴寂沉默不语,因为他是李渊的嫡系,李建成的拥护者。
萧瑀和段叔达说道:“陛下,太子和齐王原本就没有参与反隋的谋议,也没有为平定天下立过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勋卓著,威望无比,这才策划了许多阴谋。如今,秦王已经诛杀了他们,如果陛下能够决定立秦王为太子,将国家政务交托给他,就不会再发生事端了。”
李渊:“好!这也是朕平素的心愿啊!”
隔着历史的长河,咱们都能感觉得到李渊的违心。如果他真有这样的心愿,为何不早点废掉李建成,也省得眼下被儿子挟持,威严扫地!如果他真有这样的心愿,至少还能多做几年皇帝,而不是在儿子的**威下苟延残喘!
尉迟敬德是一介武夫,他只忠于秦王李世民,至于李渊的情绪,和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看到朝臣态度一致,尉迟敬德开门见山地说道:“陛下,如今禁宫之内还有太子和齐王的旧部,而且太子宫和齐王府还有不少官员,希望陛下能够授予秦王所有军政大权,让他全权处理长安城的一切事务!”
李渊沉默。
尉迟敬德:“哦,对了,陛下还得下一道旨意,赦免所有参与到此次平叛中的秦王府将士,好让他们安心!”
李渊:“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你去做吧!”
客观地说,李渊此时已经丧失了皇帝的威严,丧失了君主的权力,他内心很无奈,人生已经毫无选择的余地。作为父亲,李渊知道李世民的秉性,性格强势孤傲,行事杀伐果断,面对秦王府的任何请求,李渊只能全部答应。
事后,李世民以李渊的名义下诏,宣布李建成和李元吉是玄武门之变的罪魁祸首,是谋反逆天的叛臣贼子,给玄武门之变定下了政治基调。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七,李渊再次下诏,封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将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全部交付太子李世民处置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李渊即可。
李唐政权的交接,在一场无声无息地武力威慑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历史正在向前迈进,李渊已经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代雄主李世民。
有句话说得很好,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种游戏规则不仅在改朝换代的时候盛行,在父子兄弟之间也是一样。在贞观朝,李渊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就连史书对他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客观地说,这不能全怪史臣不写这段历史,说白了,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后,和老爹之间的互动是少之又少啊。
李渊做了太上皇之后,一直居住在太极宫,李世民则在太子宫处理政务。李世民上台之后,开足马力打压武德旧臣,武德九年(626),先是罢免了杨恭仁的宰相之职,后来又罢免了陈叔达、萧瑀的宰相之职。
至于裴寂,李世民从来没有给过他好脸色,李世民曾经当面指责,说裴寂才学平庸,如果不是太上皇对他的宠爱,绝对不能混到今天的位置,武德年间错误的政策很多,纲纪也非常紊乱,裴寂必须负起责任。李世民虽然是说裴寂,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发泄对李渊的不满,这一点毋庸置疑。
贞观三年(629)四月,李渊主动提议,说自己霸占着太极宫,总归是不太合适,希望能够迁居到弘义宫,李世民欣然答应。说起来也挺有趣,当时,李渊为了打压李世民,连续两次将他从河北战场召回,期间特意修建了弘义宫,希望能安抚李世民受伤的心灵。可谁也没想到,弘义宫后来居然成了李渊自己的养老居所。
据史料记载,弘义宫地势低洼,夏季闷热潮湿,居住条件非常之差。李世民每年都会安排自己到行宫避暑,可从来没有让李渊离开过弘义宫半步。想想看,一向以仁孝著称的李世民,宁愿承受后人的指责,也不愿在人前逢场作戏,干着讨好老爹的小把戏,这样的态度确实很值得玩味。
说白了,李世民也是个凡人,两府之争的时候,李渊无条件地支持李建成和李元吉,屡次打压和训诫李世民,可谓是毫无情面可言。李世民虽然有心胸,可是面对父亲的偏爱,他无法在短时间内放下心里的仇恨和芥蒂。
贞观四年(630),李世民擒获东突厥颉利可汗,邀请李渊参加献捷大典,父子之间这才开始有了互动。随后的几年,李世民每逢打了大胜仗,或者有外族使臣前来朝拜,都会邀请李渊出来坐坐,父子的关系开始有了好转。
贞观八年(634),李世民下诏,在太极宫的东北方向建造大明宫,打算作为老爹的避暑之地。遗憾的是,宫殿还没建成,李渊就位列仙班了。俗话说得好,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可能是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关系的最好诠释了吧。
客观地说,李渊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出色,却又备受忽视的开国皇帝。
回顾他的一生,年轻的时候,活在七姨夫和小表弟的高压政策之下,仕途上毫无寸进,只能虚度光阴,空守度日。最悲剧的是,十多年的时间,李渊竟然没敢娶妻生子,这是何等苛刻的生活环境。
幸运的是,这样的环境恰好造就了李渊善于隐忍的性格。
担任太原留守期间,全国大乱,各地的枭雄们纷纷起义,有的人登基称帝,有的人扯旗称王,闹得不亦乐乎。再看看李渊,趁着帮朝廷剿匪的机会,大肆招兵买马,招募英雄豪杰,用正当的手段壮大自己的势力。不仅如此,李渊还派李建成提前收买了河东的地主阶层,为接下来的起义做好一切铺垫。
等到朝廷无力平叛的时候,李渊振臂一呼:占据长安,废黜隋炀帝,扶持代王杨侑登基。“忠臣”的形象一览无余,让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
南下的路上,李渊一改隋末起义军的土匪流氓形象,下令对百姓秋毫无犯,又拿出了无数的空白官凭,以最低的成本拿下了河东。面对突厥人的咄咄相逼,李渊一方面用武力威慑,一方面用利益引导,对突厥人心思的把握,外交智慧的应用,堪称是外交史上教科书级的案例。
拿下长安之后,李渊并不着急进取关中,而是将目光锁定在西北的薛举、李杲,以及北边的刘武周等势力。这样的大局观,绝不是昏庸的皇帝能具备的,如果说李世民是所向无敌的战将,李渊就是运筹帷幄的战略指挥家。
遗憾的是,李渊身上也有许多毛病,比如爱好女色、贪玩奢侈、践踏律法等等。当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太子府和秦王府之间的利益斗争,李渊想要玩权力制衡的游戏,而且玩得还算不错。然而,当李渊发现两府矛盾激化,两个儿子开始刀光剑影的时候,他彻底傻眼了。
想要解决太子府和秦王府的矛盾,只能让一方彻底消失。
问题是,李渊虽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可也是一位仁慈的父亲,他无法做出人生中最残酷的抉择,所以只能选择坐视不理,任由事态的恶化。
说白了,所有的恶果,全由李渊一人来承担。
李渊有自己的不幸,因为他丢失了皇位和尊严。李渊也有自己的大幸,因为他练就了隐忍退让的大智慧,最终能够和李世民和平相处,得以善终。
事实上,李渊最大的幸运就是,李世民是一位出色的继承人,他继往开来,让大唐帝国在世界历史上辉煌无比,大放异彩。正是因为这一点,李渊才没有因为两府之争中的不作为而蒙受后人的指责。
历史已经远去,昔日的帝王已经化为一抔尘土,纷繁复杂的历史纠葛也都烟消云散,雁过无痕,留下的唯有古人的智慧,今人的感悟,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