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五十大板可以处理仁智宫事件,可终究平息不了太子府和秦王府的利益纠葛。李渊,任重道远,前路多艰,而且貌似没有更好的办法啊。

仁智宫事变,彻底撕下了兄弟之争的遮羞布。

现实摆在面前:李建成的危机感很强,他想要扶持自己的军事势力,如果有可能,他不介意动用武力弄死老二。至于秦王府,已经拿出了诚意满满的杀机,只要有机会,李世民一定会弄死大哥。

从仁智宫回来之后,北部边境传来消息:突厥人侵扰并州等地。

突厥人狼子野心,这是世人都知道的事儿,他们南下中原,不是为了政治利益,而是为了中原的财富和粮食,说白了就是骑着快马,打打秋风,赚些外快。在此之前,突厥人已经南下了好几次,至于并州城,也已经发了好几次警报。

可就在此时,某位无名氏给李渊上了一道奏折:陛下啊,突厥人敢侵犯关中,就是因为我们的财富和人口全部集中在长安,如果咱们烧毁长安城,不在这里定都,那么突厥人的祸害自然就会平息下来。

迁都?避难?这是刷新认知的骚包操作啊。

有趣的是,李渊似乎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他随后让中书侍郎宇文士及等人出差,希望能找到合适的新都地址,考察范围大致在长安城南的终南山至樊州、邓州一带。

迁都毕竟是大事儿,宇文士及考察的同时,李渊在长安城召开了一次高层会议,议题就是:面对突厥人的侵略,俺们到底要不要迁都?

赞成派:李建成、李元吉、裴寂。

赞成派意见:放弃长安是可行的,就这么干。

中间派:萧瑀。

中间派意见:内心觉得这事儿行不通,可俺们不反对,也不支持。

反对派:李世民。

李世民的态度很强硬:“突厥人为祸中原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陛下英明神武,怎么能因为胡人搅扰边境就迁都呢?俺们大唐坐镇中原,拥有上百万的精兵猛将,怎么能坐视胡人的侮辱,让后世讥笑陛下?西汉的霍去病不过是汉朝的一员将领,尚且决心消灭匈奴,何况俺们还是王爷。希望陛下给俺们几年的时间,俺们一定把颉利可汗送到陛下跟前,如果不能成功,到时候再迁都也不晚啊。”

不管怎么说,李世民长自家的威风,灭敌人的志气,态度还是值得鼓励的,李渊表情颇为欣慰,说了一句“很好”。

不过,李建成对这个“很好”的评价不是很受用,秦王有了面子,那他太子爷的面子往哪儿搁啊?这种时候,必须挽回一下尊严。

李建成向李世民发问了:“秦王,想当年,樊哙打算率领十万兵马纵横于匈奴,秦王该不会和樊哙一样吧?”

这里有个典故,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匈奴的一把手给吕后写了一封信,言语中满是讥讽,吕后大为震怒,立即召集将军商议。樊哙当时就放出豪言: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结果引起了同僚的不满,他们觉得汉高祖曾经统领四十万大军尚且打不过匈奴,樊哙用十万就能打赢,这明显是侮辱先皇。

说白了,李建成讽刺李世民把牛皮吹上了天。

李世民极为愤怒,咆哮道:“给我十年时间,我一定能将漠北平定!”

李渊看到两兄弟打起了口水仗,大有撕破脸皮的趋势,于是迅速出面制止,这才将迁都一事按了下来。事后,李建成找到李渊,进言道:“父皇,突厥人虽然屡次南下,可他们只要求得财物就会撤退,秦王表面上假托抵御突厥的名义,实际上是打算总揽兵权,成就他篡夺帝位的阴谋罢了!”

关于此事,李渊并没有做出任何评论。

不过,这件事情自始至终都透露着诡异。

诡异一:李渊雄才伟略,对突厥的战役从来就没有败过,李世民和李建成也是对付突厥人的专家,只要他们愿意,突厥人绝对没有好果子吃。更何况,李唐刚刚建国没多久,如果因为害怕突厥而迁都,传出去还怎么混?

诡异二:谁提出的迁都建议?不管怎么说,迁都都是朝廷的大事,这种事情不可能没有详细的记载。史书只说有人提议迁都,随后将话题带入到迁都之争,然后显示李世民的英明伟岸,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诡异三:李建成在讨论会上还支持迁都,后来面圣的时候又出尔反尔,这种前言不搭后语,说话如同放屁的行为,明显就是给自己找抽。

诡异四:迁都真能解决突厥入侵的问题?如果唐朝迁都到终南山以南的邓州等地,就代表放弃河东和关中,突厥人不但不会收敛,反而会侵犯长安和洛阳,想想看,李渊会坐视好不容易得来的天下落到他人手中?

不管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样的,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李渊根本没打算迁都,在这件事情中,李渊对李世民的对立情绪非常不满。

《旧唐书》记载,太极宫内,兄弟俩因为迁都一事爆发了语言上的冲突,李渊对李世民目空一切的态度非常不满,于是给他下了一道命令:你自己带人出去寻找风水宝地,老子就是要迁都!这种操作,很像是李世民拒绝吃瓜,可李渊强迫他吃瓜,以此来换回老爹的权威,附带威慑和打压的目的。

没过几天,李世民回来了,态度还是一如既往的强硬,都城不能迁。不过,言辞稍微缓和了一些,还给出了不能迁都的理由,李渊这才按下此事。

迁都之事过后,李渊便带着三个儿子去郊外打猎,这是李渊最热爱的户外运动。李渊的本意可能是借此机会缓和兄弟之间的紧张关系,也让朝臣不要随意猜测两府之争。期间,李建成带去了一匹胡马,膘肥体壮,身材高大,一看就是好马,唯独的缺点就是喜欢尥(liào)蹶子,侵略性极强。

活动开始之前,李建成对李世民说道:“二弟,我这匹马跑得非常快,可以轻松越过几丈宽的涧水,你要不要拿去试试?”

李世民:“好啊,我最喜欢良驹了!”

李世民接过缰绳,轻轻松松跨了上去,随后风驰电掣般地追逐鹿群而去,跑到一半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尥了蹶子!如果是一般人,估计会掉下马摔伤,可李世民是驭马的绝世高手,危急时刻,他纵身一跃,随后稳稳地站住。

李世民觉得,这匹马可能有点儿欺生,于是再次跨了上去,结果刚刚上马,就被撅了下来,几次三番都不得成功。直到此时,李世民才明白,李建成这小子又在给自己挖坑呢,还好自己技术过关,这才没有被伤到。

李世民回来之后,将马还给了李建成,回头对宇文士及说:“有人想用这匹烈马来害我,但是人的生死是由命运主宰的,岂能轻易被害?”

说罢,李世民转头离去。

据史料记载,李建成既羞且愧,事后找到了李渊的后宫嫔妃,将此事转述了出来。不过,李建成转述的时候改了一种说法:“秦王说了,上天授命于我,正要让我去当天下的共主,怎么会白白死去呢!”

这样说话,明显就是说给李渊听的。

李渊本来就对李世民不满,听闻此言瞬间就暴走了。

老二如此说话,岂不是诅咒他早点死吗?李渊急忙让内侍传旨:令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秦王李世民前来太极宫见驾。

这道旨意很有意思,话是李世民说的,为何要找李建成和李元吉前来?难道就不怕当场对质,李建成的谎言被拆穿吗?

事实上,李渊是个明白人,李世民想做皇太子的心思已经很明显了,仁智宫的闹剧更是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他完全接受了李建成的这番说辞。李渊不想去证实这件事情的真伪,可他实在受不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恩怨纠缠,他决定把哥几个叫到跟前,想要狠狠地敲打一番,尤其是敲打不知天高地厚的李世民。

太极宫内,李渊的表情冷漠而绝情,李建成和李元吉站在一旁,一副事不关己,专心吃瓜的模样。

李渊责备道:“二郎!谁是天子,自然会有上天授命于他,不是人力所能够谋算的。你谋求帝位怎么能这般急切呢?”

李渊的这番话已经算是诛心了。在此之前,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很像是家里的兄弟争夺玩具,李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罢了,可如今李渊直接责备李世民想要谋夺他的皇帝宝座,这就像是揭掉了李世民最后一层遮羞布。

如果换成其他的臣子,坟头草恐怕早已经几尺高了,可李世民毕竟是李渊的儿子,李渊的处理办法依旧是内部矛盾内部解决!李渊如此说话,目的就是把事情全部挑明:李世民做皇帝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足够聪明,就此罢手。

遗憾的是,面对李渊的逼迫,李世民的态度很强硬:他摘掉自己的帽子,跪在地上磕头,然后说出了一句话,请父皇让司法部门介入调查。

李渊等人听闻此言,倒吸一口冷气。

古话说得好,家丑不可外扬,就算别人知道你们家的破事,你也不能主动对他们说啊。明明是你们两个人争皇位,你还要请司法部门介入调查,哪个大臣敢管皇帝家的事儿?如果真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那就是李家莫大的耻辱,李氏宗庙的祖宗牌位恐怕会无风自倒了吧。

李世民如此说话,就是破罐子破摔,故意跟李渊抬杠。

这些年来,李世民越来越不像话了,不管是在态度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几乎把李渊的底线都挑战了一遍。李渊表示,自己已经忍了很久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朝堂恐怕会出大乱,自己的尊严也会碎渣满地啊。

不听话的孩子,必须狠狠地拾掇之。

有趣的是,李渊还没有正式发难,值班的朝臣来奏,说突厥人来势汹汹。根据情报显示:颉利可汗亲自带队,突利可汗积极支持,北边的战况非常紧急。

在此之前,突厥人相继骚扰过代州(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朔州、原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陇州、阴盘(今甘肃省平凉市)、并州,可毕竟都是打打秋风,搞个几日游就回去。

这一次,颉利可汗亲自带队,大有进犯长安的意图。

李渊看了看李世民,心里恨恨不已,可还是转变了画风:“二郎啊,把帽子戴好,你毕竟是大唐的栋梁,朕也不忍心责罚你啊,咱们还是说说军情吧。”

李建成和李元吉只能暗骂。

可以肯定,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心情确实很低落,父子几个商议之后,最后决定还是由李世民挂帅,李元吉跟着打酱油。李元吉和李世民是绝对的死敌,就算是打外国人,李元吉也没有同仇敌忾的意思,他的态度似乎很明确,二哥爱咋玩就咋玩,别指望他会帮什么忙。

武德七年(624)八月十二日,颉利可汗和弟弟突利可汗率领一万多精兵来到了豳州城西,摆下了进攻的阵势。

当时,天降大雨,经久不息,后勤粮食迟迟不能到位,将士们常年作战,疲乏不堪,士气一片低迷。李世民看了看李元吉,李元吉的脸上写满了无所谓,还有事不关己的超然,心中苦笑不已,史书没有记载其他高级将领的态度,不过从李世民的行动来看,将领们应该对以弱打强的局势抱着强烈的悲观态度。

然而,李世民性情孤傲,从来不会服输,就算天塌下来,他也会一力承担。对那些喜欢看别人笑话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实力打脸。

李世民清了清嗓子,试探性地说道:“老弟,如今突厥人耀武扬威,咱们唐军可不能示弱啊,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出去决战,给突厥人一个下马威?”

李元吉摆了摆手,说道:“突厥人太猛了,不能轻易出击啊,如果失败了,后悔都来不及!二哥你还是自己去吧!”

于是乎,李世民带着一百名骑兵出营,打算找颉利可汗聊聊天。

两军阵前,李世民显得非常自信:“颉利可汗!大唐和突厥已经议和,并且结为姻亲,你为什么要违背盟约,前来侵犯呢?我就是秦王李世民,如果可汗能够下场比武,就独自出来与我较量一番。如果可汗想让突厥将士一拥而上,我也只能用这一百名骑兵来抵挡了。”

颉利可汗听说过李世民的大名,知道他是大唐的超级战神,看他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前来,以为还有其他的埋伏,于是闭口不言。

李世民看颉利可汗有点儿心虚,于是带着骑兵继续向前推进,态度强势地说道:“突利可汗!我们和你不是已经结盟了吗,双方约定,在发生急难的时候互相援救,如今你却率领兵马攻打我们,怎么连一点盟誓的情分都不讲呢?”

突利可汗走神了,咦,好像有人在念叨他的名字啊。

不对啊,啥时候和你结下盟约了?你在中原打仗,我在草原上浪**,大家都没有怎么见过面,怎么还扯起旧情了?突利可汗彻底蒙了,直觉告诉他,前方有一个大坑,他却止不住跳进去的脚步。

说到玩阴谋诡计,不管是颉利可汗,还是突利可汗,都不是李世民的对手。面对李世民挖的大坑,突利可汗脑子里的词汇完全被冻结,一时间语塞了。

李世民回头对大兵们说道:“咱们再往前走走。”

直到此时,颉利可汗终于坐不住了。他心里清楚,突利可汗向来就不服他,只不过实力没他强,不敢闹事罢了。至于李世民的话,基本上是假的,可万一要是真的,突利可汗趁机偷袭,他将会遭到灭顶之灾啊!还是那句话,颉利可汗南下只为求财,只要性命有任何危险,那都是不可接受的。

颉利可汗见势不妙,急忙搭话道:“秦王殿下,你不必再向前了,我此次前来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为了和你重申原有的盟约罢了。”

神奇的故事再一次上演。

按照史书的说法,颉利可汗带着全国的兵马南下入侵,虽然不是倾巢而出,可也是诚意满满啊,就算是在豳州城下,也有一万多精锐的突厥骑兵。令人疑惑的是,面对李世民一百名骑兵的作死挑衅,颉利可汗居然畏惧了。

事实上,贞观朝臣并没有篡改这段历史,颉利可汗确实是退兵了,可并不是被李世民的“神威”吓到。真相就是,颉利可汗虽然是草原上的霸主,可本质上是一个色厉内荏、性格善猜忌的人,俗称银样镴枪头。

证据一:李世民登基之后,颉利可汗率领十万雄兵来到长安附近,本来打算捞点儿油水,可李世民带着几个文武大臣来到渭水河畔,和颉利可汗随便聊了会儿,颉利可汗就因为畏惧,率领属下临阵脱逃了,这是何等的怂包啊。

证据二:东突厥灭国之后,颉利可汗被生擒到长安城,面对李世民的羞辱,颉利可汗无条件认罪,只为李世民给他一个活命的机会。

古往今来,亡国之君都有谁?

蜀汉后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灭国之后还能继续混日子逍遥的,要么是没有君王的骨气,要么是没啥人生追求,想做个平凡人。明朝的崇祯皇帝在亡国的最后一刻,还有勇气找根绳子,把自己吊死在树枝上,说起来,颉利可汗作为一国之君,至少在帝王视死如归的气魄上,连崇祯皇帝也比不上的。

颉利可汗走了,李世民紧绷的神经也松了下来。

场面上的忽悠可以赢得暂时的优势,可改变不了全局啊,颉利可汗的后撤,也只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捕猎位置!李世民是战场屠夫,他很清楚,想要让突厥人退兵,必须在军事和尊严上给予双重打击。

几天之后,李世民召集部将开会,胸有成竹地说道:“弟兄们,突厥人为啥猖狂,无非是靠战马和弓箭,如今阴雨绵绵,弓弦潮湿松弛,胶性失粘,失去了弓箭,他们就像折断了翅膀啊!再看看咱们,每天吃香的喝辣的,精神棒棒的,此时不主动出击,更待何时啊?”

当天晚上,李世民冒着滂沱大雨,暗中出兵骚扰突厥大营,同时派人给突利可汗传话,希望他能说服颉利可汗继续和大唐讲和,到时候少不了他的好处。

颉利可汗回营之后,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李世民不就一百个骑兵吗?有什么好怕的?堂堂的突厥雄狮,被李世民三言两语就给唬住了?

不行,这仗必须得打!

遗憾的是,颉利可汗的决定遭到了突利可汗的严词拒绝。

突厥高层内部意见不统一,这仗根本没法打,颉利可汗只好借坡下驴,派遣突利可汗,以及堂叔阿史那·思摩前去和李世民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