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作战:要么蛰伏待机,要么一战定乾坤(1 / 1)

还是说回刘武周吧。

前面已经说过,刘武周其实有两个战略选择,渡河找李渊决战,争夺关中地区的控制权,或者坚守太原和马邑,和李渊争夺河东地区的控制权。

事实证明,刘武周选择了后者。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粮草保障。

刘武周的大本营在马邑郡,军队长途作战,粮草本来就是心腹之患。要命的是,刘武周又选择了一条保守的道路:和唐军打消耗战,城池攻守战。

试问,唐军背后就是永丰仓和广通仓,刘武周能依仗的有什么?在河东撒出无数个粮草贩子,收购农民手中仅存的口粮吗?据史料记载,刘武周与李世民对峙的过程中,粮草逐渐成了他的软肋。

李世民是打粮食消耗战的高手,他一直在等待最好的时机到来。武德三年(620)四月十四日,两军在河东对峙了四个月之后,宋金刚因为军中的粮草即将耗尽,率先撤军而去。李世民自然不肯放过这个天机,他率领大军在后面追了数百里地,大大小小打了二十多仗,几乎消灭了除宋金刚之外所有的敌军势力。

这就是李世民的作战风格!要么蛰伏待机,死活不出战,要么一战定乾坤,打到你后悔来到这个世上。

当时,唐军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行军总管刘弘基强行拉住李世民战马的马缰,苦苦哀求:“秦王殿下!刘武周已经完蛋了,咱们获得的功劳已经够多了,您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啊!再者说,将士们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是不是应该在此处驻扎,先休息一下再追击啊?”

李世民大手一挥:“不行!敌军已经军心涣散,咱们应该趁此机会彻底消灭他们,怎么能畏首畏尾,给敌人喘息之机!本王尽心竭力效忠国家,怎么能只顾惜自己的身体!继续追击!”

李世民话音刚落,便一骑绝尘,追了出去。

据史料记载,唐军昼夜行军,终于在鼠雀谷追上了宋金刚,两军一日之内八次交锋,天地为之变色。宋金刚毕竟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手下人心涣散,最终在雀鼠谷留下了上万具尸体,仓皇逃回了介休城。直到此时,李世民才下令全军在雀鼠谷暂时休整,勉强吃了些东西。

武德三年(620)四月二十三日,李世民将大军开赴介休城,向宋金刚下达了战书。

宋金刚,这仗打还是不打?

莫搞笑,仗肯定是要打的,就看怎么个打法。

宋金刚表示,虽然落魄无助,可拥有一身正气,还有与生俱来的领袖魅力啊,就因为这,将士们还是愿意为他卖命!瞧瞧,介休城内,还有两万余人为他上阵助威,战斗力绝对不能小觑啊!

不过有个大问题,自己的粮仓见底了。如果固守介休城,一没有援军,二没有粮草,必死无疑啊,还是得主动进攻,寻找到新的机会。于是乎,宋金刚大手一挥:兄弟们,到西门外集合!背靠城墙,一字排开!

瞧这阵势,打算和唐军决一死战啊。

李世民:行军总管李世勣,你去干他!

贞观一朝,李世勣战功赫赫,牛哄哄的,一副超然脱俗的形象,可是在宋金刚的面前,他就是个小学生,不容置疑。

两军完成第一次交锋,李世勣不负众望地败下阵来。

真是一群废物,开门挂彩啊!

宋金刚显得非常兴奋,一副“宜将盛勇追穷寇的”模样。

古时候打仗,拥有碾压级的实力才是王道,策略什么的都是浮云。不过辩证地看,这也得看主帅的作战心态。比如势均力敌的场面,甚至是略有优势的场面,只要你的心态先垮,让出战场的主动权,也很容易变成被动挨打的一方。

此时的宋金刚,唯一的目标就是冲出重围,逃出生天。他看到李世勣干不过他,立马就指挥大军掩杀了过去,宋金刚的求生欲望越强,漏出的破绽就越多。这不,原本背靠城墙,正面迎敌的策略优势,就这样被他拱手相送。

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怜的宋金刚最终让自己变成了失足青年。

接下来,轮到李世民嗷嗷乱叫了。

李世民:兄弟们,宋金刚的后方非常空虚,赶紧冲锋陷阵吧!

一时间,宋金刚腹背受敌,在留下三千具尸体后,仓皇北去。

身为职业经理人,宋金刚的忠诚度是毫无问题的,就算是逃跑的时候,他还不忘记组织一波反杀。有趣的是,经历过屡战屡败的血腥场面之后,兄弟们开始有心理阴影了,人生在世,谁又愿意心甘情愿奔赴黄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桥段,只适合那些超凡脱俗的人。

宋金刚:兄弟们,你们到底还打不打?

兄弟们:老板,不打了!

宋金刚:好的,江湖再见!你们一百人跟上,我们去东突厥溜一圈儿!

宋金刚可能不知道,突厥人好客的前提是,你还有利用价值,比如有江湖号召力,可以把中原闹得腥风血雨,比如你手里有富可敌国的财富……

遗憾的是,宋金刚和刘武周啥也没有。在突厥生活的日子,兄弟俩倍感煎熬,就连上厕所都有客居之感。没过多久,他们便策划着回上谷郡的老家,不料被东突厥擒杀。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宋金刚战败之后,尉迟敬德依然率领着残部镇守在介休城,姿势雄壮威武。

说是镇守,其实是被李世民围了起来,无处可逃。

尉迟敬德,能否告诉我们,你是什么样的心态?

死守到底?为宋金刚尽忠?

历史证明,尉迟敬德就像是情窦初开的小妹妹,心花怒放,翘首以盼,希望李世民能够早点派人将他领回家。李世民呢,也很给面子,他让任城王李道宗、宇文士及进城,稍微表达了一下善意,尉迟敬德二话不说,拿出了介休、永安二县作为见面礼,彻底归顺了大唐。

直到此时,唐军才算有了班师凯旋的资本。

有人可能会问,刘武周呢,怎么打了半天也没见他的身影呢?

这就是刘武周的英明之处!

刘武周虽然是隋末大名鼎鼎的反王,可是论行军打仗,论上阵单挑,他的战斗力低得令人担忧,令人发指。幸运的是,刘武周很有自知之明,从创业开始,他就给自己定了一条创业原则: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比如说,刘武周起兵之后,觉得马邑郡的属下都是一群土包子,在乱世中扛不起大旗,撑不起台面,因此一边龟缩在马邑,一边招揽人才(主动找宋金刚就是明证)。为了拉拢宋金刚,刘武周不惜让他坐了第二把交椅,还分了一半家产,送了个妹妹。得到尉迟敬德之后,刘武周并没有将他留在自己身边听用,而是让他跟了宋金刚,一切以大局为重。

刘武周南下的时候,几乎把所有的兵力都交给了宋金刚。在刘武周看来,如果宋金刚都搞不定唐军,自己亲自上阵也是个笑话(从两军交战的记录来看,刘武周几乎没有干预过宋金刚的作战部署)。

介休城下的决战,李世民几乎消灭了刘武周的所有主力。据史料记载,刘武周得知前线溃败的消息后,立即下令弃守太原城,率领五百多名亲兵连夜北逃,打算投奔东突厥始毕可汗。

宋金刚不给力吗?活捉唐军诸多将领的权贵人物,几乎找不到敌手,非常给力!宋金刚不忠诚吗?一心为刘武周打天下,一直打成光杆司令,非常忠诚!在笔者看来,宋金刚作为刘武周霸业的操盘手,从过程来看是非常合格的,可是从结果来看,却是很悲情的。还是那句话,起兵造反不需要动脑子,争夺天下却是个技术活。

从战将配置来看,刘武周拥有宋金刚和尉迟敬德,算不上太差,也算不上太强,问题是,这两位兄弟毕竟是孤掌难鸣,双拳难敌四手啊。

从谋士配置来看,刘武周有个内史令苑君璋,不过此人的战略思想是劝刘武周守着马邑郡,别主动去找李渊的晦气。这样的人,真是有不如无啊!

从民心利用来看,刘武周一直都很本分,没有伤害老百姓,也没收买过人心。说白了,收买人心就像是男人追求女人,你要么干出一件让她铭记一辈子的浪漫事儿,让她对你死心塌地,要么彻底背叛和伤害她,让她彻底记住你。

瞧瞧刘武周,虽然占领了太原,霸占了河东地区,可与当地的百姓几乎没有任何互动,在民间毫无存在感可言,老百姓和你没有建立起沟通和信任的关系,凭什么支持你。唐军也缺粮食啊,可老百姓听说李世民来买粮食,就是愿意卖,在这一点上,刘武周和宋金刚确实失策了!

李世民此次出战,不仅灭掉了刘武周和宋金刚两个大敌,重新夺回了河东地区,还将雁门、马邑等郡纷纷纳入李唐的版图。拯救李唐江山于危难,力挽李唐基业于狂澜,这样的评价并不为过。

不过,李世民最得意的,莫过于在战场上立下的赫赫威名。

自从太原起兵以来,李世民就一直跟随在大哥李建成的屁股后面,虽然立下不少功劳,可毕竟要和大哥一起分享。河东一战,李世民完败刘武周,帮助李氏家族开疆拓土,这才算是正式奠定了他在大唐的军事地位。

殷开山、李世勣、屈突通这些骁勇善战的将领,在战场上亲眼见证了李世民的胸怀和手段,对这个年仅22岁的青年王爷佩服得五体投地。李世民更是平添了尉迟敬德、寻相、张万岁等猛将。

历史的量变,正在一点一滴地积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