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二年(619)六月,刘武周开始行动了,兵分两路。

宋金刚:领军三万,一路南下,直接攻打并州。

刘武周:和东突厥骑兵一起取道西南,进攻介休(今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

介休城位于太原城的西南方向,是长安支援太原的战略通道。刘武周这次南下,不仅要骚扰李渊,恐怕还抱着和李渊掰掰手腕的心思。

镇守太原的是谁?李渊的小儿子,年仅16岁的齐王李元吉。

听说刘武周要来拜访自己,李渊也挺郁闷的。

老兄弟,咱不是说好了讲和嘛,不是说好了维持现状嘛!看看你,老哥允许你骑着战马,在太原周边打打秋风,这还不够意思?如今,你把副业直接搞成了主业,是不是有点欺人太甚了?还是得尽快治理一下这股子不正之风。

最主要的是,李渊很在乎小儿子的前途。

这样吧,左武卫大将军姜宝谊(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的后代)、行军总管李仲文(瓦岗军首领李密的堂叔),你们也别上班了,立即回家收拾行装,连夜北上,从外围狙击刘武周的攻势,帮忙减轻太原城的压力。

兄弟俩心里清楚,责任重于泰山啊,这差事是干好了就升官,干不好就走人的节奏。

雀鼠谷内,刘武周的战将黄子英带着属下们往来穿梭,意图阻止从长安方面赶来的援军,姜宝谊二人主动求战,双方爆发了几次小规模的军事冲突。

不过,小战役也是战役啊,能不能稍微尊重一下对手呢?

瞧瞧黄子英,前一秒还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兄弟们一口气冲到战场,还没有热身完毕呢,就听见主帅在鸣金收兵。更可气的是,这帮兄弟逃跑的时候丢盔卸甲,搞得跟打了败仗似的,连基本的军事素养都没有。

姜宝谊彻底蒙了,这究竟是一群什么物种,打仗的方式好奇特啊。起初,他还挺忌惮的,担心对方会设下埋伏,可三番两次之后,姜宝谊得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论:黄子英只不过是籍籍无名之辈,跳梁小丑而已,就算有什么阴谋,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事实上,姜宝谊真正着急担心的恐怕是在太原城孤军奋战的李元吉。这位兄弟可是李渊的亲儿子,论军事斗争的经验,几乎为零,论智商,着实令人担忧,没有叔伯们的照顾,纯属遭殃的下场!姜宝谊太想要突破防线了。

来吧,啥也别说了,擂鼓进攻。

悲剧的是,刘武周早就在介休城的背后埋伏了一支奇兵,姜宝谊的大军刚刚动起来,就被刘武周钻了空子,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归。

如果介休城失守,就意味着太原将会成为一座孤城。

遗憾的是,长安方面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在刘武周的轮番攻击下,介休城的防守越来越吃力。据史料记载,姜宝谊和李仲文双双被擒,唐军奋勇杀敌,最终还是没法挡住刘武周的**。

哎,李家老四还是个16岁的毛孩子,而且骄横跋扈,听不进逆耳忠言。就凭他,如何守得住太原城?李渊可谓是心急如焚。就在此时,裴寂主动请缨,希望能够带兵前往太原,协助齐王守城。

裴寂是什么身份?

魏国公、尚书右仆射,朝廷的宰相,李渊最亲近的大臣。说起来,裴寂每天吃的是李渊送的豪华帝王套餐,上朝的时候,两人经常坐在一起,下班之后,裴寂更是直接去李渊的书房报道,商议帝国的前途。

按理说,屈突通、李孝恭、段志玄、殷开山这些人都是千里挑一的将领,由他们挂帅也就罢了,为何要劳动首席宰相亲自出马,情况有这么严重?

史学家没有解释其中的疑点。

不管怎么说,老朋友肯出面,说明他已经把此事看成了家事,这可是个好兆头啊!李渊大喜过望,当即封裴寂为晋州道行军大总管。除此之外,还有后世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词儿:便宜行事之权!有了这个尚方宝剑,裴寂身边十丈之内,可以寸草不生。

武德二年(619)九月,裴寂到达介休城外,命大军摆下了阵仗。初来乍到,总得问候一下对方吧。于是,裴寂下令对介休城发动了几场冲锋,最后都以惨败收场。

完蛋了,怎么看别人打仗这么轻松,自个儿上阵就这么费劲呢?裴寂初出茅庐,遭遇到了人生最重大的挫折,他需要一段时间来冷静。于是乎,裴寂命大军驻扎在介休城外的度索原(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介山脚下)。

客观地说,等待时机毕竟处于被动,是有可能挨打的。只有主动创造机会的人,才可能夺取最终的胜利。宋金刚就属于能创造战争机会的那种人才。

宋金刚坚守城池,拒绝和裴寂交战,却暗中派人破坏了裴寂营中的水源。这样一来,裴寂不得不下令拔营,寻找新的取水之地。就在唐军移营混乱之际,宋金刚带着军队发动突袭,唐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

裴寂则快马加鞭逃往晋州,头也不曾回过。

裴寂本来就是个读书人,让他搞些战略性的大方向还行,至于带兵作战,处理血腥的场面,实在没办法和其他人相比。李渊派裴寂前去防守太原,虽说情有可原,但确实很失策。裴寂战败之后,主动向李渊上表请罪……

问题是,你这样灰溜溜地回朝,朕也很丢面子啊!要不这样吧,朕也不找你问罪了,就留在前线戴罪立功吧!

戴罪是肯定的,至于立功,似乎没人看好吧。

裴寂全军覆没之后,并州附近的城池也相继陷落。直到此时,刘武周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和李渊公开叫阵了。

对李渊来说,太原是他的龙兴之地,李氏家族的大本营,交给李元吉打理是没问题的。可李元吉毕竟年轻,没有什么人生阅历,又是家中的老幺,一向就被父兄们惯着,身上的臭毛病多了去了。

不过,李元吉并不这么想。想想看,大哥和二哥都是一代英杰,同为龙种,老四也想和兄长们一样胸怀韬略,奋战沙场啊。据史料记载,李元吉在家中养了数百个奴婢,没事就叫她们拿起武器,身披铠甲相互攻战,自己则坐镇指挥,体验运筹帷幄的优越感。不仅如此,李元吉只要闲来无事,就喜欢带着手下的兄弟出去打猎,每次捕猎和网鱼用的器具竟然要三十多个大车来装,但凡是李元吉出动,队伍必定是浩浩****,声动郊野。

身为贵族子弟,基本素质就是学螃蟹走路,横行无忌。

遇到老百姓的庄稼,直接碾压过去,没毛病!打猎久了,感觉很无趣,直接抢劫百姓的财物,调戏一下妇女,没毛病!按照李元吉自己的话来说,自己宁可三天不吃饭,不能一天不打猎。

史书上有一则关于李元吉的记载,说是他生下来的时候非常丑陋,引起了母亲窦氏的强烈反感,窦氏因此将李元吉扔到了荒郊野外。当时,有个叫陈善意的侍女心存善念,私下将他抱回,随后将此事告知李渊,这才留下了李元吉一条小命,侍女陈氏因此被任命为李元吉的乳母。

故事很有趣,大概是后世拿来恶心李元吉的,可信度并不是很高。不过,陈氏的身份确实是李元吉的乳母,而且确实对李元吉有恩。

李元吉镇守太原之后,吊儿郎当,胡作非为,乳母陈氏便时常规劝李元吉,让他不要再干一些傻事儿,以免误了父亲的重托。谁料想,李元吉竟然在一次醉酒后亲手杀了陈氏(李元吉事后悔恨不已,私谥陈氏为慈训夫人)。

俗话说得好,知子莫若父啊。

自己儿子的尿性,李渊还能不清楚?遗憾的是,李渊对自己的儿子没信心,却对太原城的防御能力很有信心。李渊出门创业的时候,几乎带走了所有谋士,比如裴寂、刘文静等人,唯独留下了窦诞和宇文歆。

窦诞的老婆是李渊的女儿襄阳公主,正儿八经的大唐驸马爷,不仅如此,窦诞的父亲叫窦抗,是李渊妻子窦皇后的族兄。说得夸张一些,窦诞就是李渊的半个儿子,隋末唐初的超级权贵。

宇文歆,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多,可以肯定,没什么厉害的后台。

临行之前,李渊嘱咐了:一定要看好老四,力保太原城不失。

问题是,这两兄弟能搞定李元吉嘛!

拿窦诞来说,名副其实的权贵子弟,对李元吉的纨绔之举深表理解,有时候甚至会主动参与,“共襄盛举”,至于李渊的重托,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

宇文歆嘛,工作上倒是兢兢业业,他屡次劝阻李元吉不要胡来,要以大局为重,可费尽口舌之后换来的要么是无尽的鄙视,要么是无情的漠视。

终于有一天,愤怒的宇文歆写了一道奏折,声称李元吉在太原胡作非为,已经引起了百姓的集体怨愤,再不治理,恐怕就会被老百姓革了命。

为了安抚老百姓的情绪,李渊下诏罢免了李元吉留守太原的职务。

问题是,李渊是因为李元吉的能力而重用他吗?

自然不是。血缘关系是世上最靠谱的利益纽带,哪怕是父子相残,兄弟内斗,皇权斗争之后,利益还是在自家人的手里!更何况,李元吉是李渊的乖宝宝,外人的一道奏折,怎么可能让李渊不再信任自己的儿子。

在表面上,李渊痛斥了李元吉混账透顶的行为,也表示了自己的痛心疾首。然而,明眼人都瞧得出来,李元吉虽然被一撸到底,可李渊并没有任命新太原留守的意思,说到底,太原留守是为李元吉量身定做的岗位,谁要是敢乱打主意,恐怕死得会非常难看。

没过几天,太原城就传来了消息,说是一帮德高望重的长者为老四求情,说这小子在岗位上兢兢业业,老百姓都很感念他的恩德,希望李渊可以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很显然,这帮老者年轻的时候,可能和李元吉一样,喜欢不务正业,还把不务正业看成一种事业。

李渊颇为高兴,于是借坡下驴,重新任命李元吉,让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当时,刘武周率领五千精兵来到了黄蛇岭(今山西省太原市榆次区北),都不用派探子调查,这帮人肯定是奔着太原城来的。李元吉召集将士商议对策,直接点名车骑将军张达,希望他能为主子分忧。

张达:“分忧可以啊,给我先分点兵马!”

李元吉:“兄弟,给你一百人,不能再多了!”

张达:“骑兵还是步兵?”

李元吉:“步兵!”

张达:“这不是去送死吗!我不去,打死我也不能去。”

李元吉:“去不去?不去我就先打死你。”

张达很无奈,这已经不是赶鸭子上架的概念,而是逼着你飞蛾扑火啊!据史料记载,张达到达前线之后,率领一百名将士和刘武周刚了一下正面,很快就被敌军给歼灭。

战役过后,一地鸡毛,张达看着躺在地上的尸体,胸中怒火丛生,这些都是鲜活的生命啊,就因为李元吉的无能和固执,全都葬身荒野。愤怒的张达投靠了刘武周,并主动充当向导,攻破了榆次县城。

李元吉只有16岁,自打从娘胎里出来,都没见过这么大的世面,更别说上阵杀敌,热血厮杀。他听说刘武周马上就要到达太原城,吓得惊慌失措。

李元吉叫来了并州司马刘德威,豪气干云地说道:“刘武周来了,咱们用不着害怕,你呢,带着城中的老弱病残守城,本王亲自率领精锐出城迎战!”

武德二年(619)九月十六日,三更时分,夜沉如水。李元吉趁着夜色的掩护,偷偷摸摸离开了并州城。不过,他离开的时候不是带着三军将士,更不是去偷袭敌军。在他的背后,是数十辆装着金银细软和珠宝美玉的马车,以及乘载着妻子儿女等亲信家眷的软轿。至于随行的军士,唯一的目的就是保护李元吉安全返回长安。

李元吉挑的日子还真是恰到好处,他前脚刚走,刘武周就来到了城下。被抛弃的大臣和老百姓别无选择,只能主动开城,投降了刘武周。

太原城宣告失陷。

太原是李渊的龙兴之地,李家的根基,重要性仅次于长安。我还在长安城调兵遣将呢,你们这么快就把太原玩丢了,真是神乎其能啊。

太极殿内,李渊和一帮贴身近臣正在商议此事。

李渊怒吼道:“混账!都是一群混账!元吉毕竟还年轻,不懂政事,所以朕才派窦诞和宇文歆辅佐他。并州有数万大军啊,仓库的粮食至少够你们吃十年的吧?才三个月啊!你们就一败涂地!”

没人敢接话,大家都知道李渊还没说完呢。

李渊恨恨地说:“朕听说,是宇文歆主动提议放弃并州的,是不是?可恶至极,朕一定要杀了此人,以儆效尤!”

这就有点过分了,领导说了算,有胡来的资本,可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明目张胆地护犊子吧,当大家都是空气呢。

礼部尚书李纲,为人忠正耿直,一副天生的谏臣模样。

在李纲看来,李渊护犊子的行为实在是太把大臣当外人了,再这么闹下去,群臣的尊严就会掉落一地,关键时刻,还是得稍微振一下臣纲:“陛下,臣以为,多亏了宇文歆,陛下才没有失去齐王殿下!”

李渊差点气笑了:“李爱卿,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李纲:“据臣所知,齐王殿下在并州骄奢放纵,窦诞不曾有半点规谏,反而为他极力掩饰,这才闹出了大乱子。宇文歆虽然规劝不力,可他毕竟把情况都写成奏折,呈报给了朝廷,又有何罪责可言?更何况,这是您和齐王殿下的家事,旁人都不太好说话,可宇文歆却不顾一切地为您着想,这难道不是忠诚?如果陛下要追究他的责任,恐怕不会让群臣心服口服!”

皇帝,尤其是不敢乱杀大臣的皇帝,对群臣的情绪还是得顾虑的。

窦诞是李渊的女婿,李渊自然不肯责怪,因此只好找宇文歆当替罪羊,而李纲又巧妙地把窦诞给推了出来,李渊还能再说什么?

散会散会,老子心情很不美好!

聪明的人懂得适可而止,更懂得顾全大局。

第二天,李渊派人将李纲召入宫中,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不仅高度褒奖了李纲进谏的艺术水平,还强调了李纲对大唐谏言事业的重要性。

当然,李元吉的不堪往事也被李渊痛斥了一番,大家说到兴起之处,都觉得面子上已经过得去了,至于惩罚什么的,已经不是太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