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轨被灭之后,李渊将目光瞄准了太原北部的军阀刘武周。

刘武周,河间景城(今河北省沧州市)人,富二代出身,后来家族迁居到马邑。据说,刘武周年轻的时候,仗着家里钱多,结交了一大批狐朋狗友,时常邀请他们喝酒吃饭,整日无所事事。

有一天,哥哥刘山伯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这才找刘武周谈话,指责他再这样胡闹下去,迟早会毁了刘氏家族,还羞辱他一事无成,就是个废物。

人都是好面子的,更何况刘武周还是堂堂的七尺大汉。你不是说我庸碌无能吗,那我就干出点名堂,让你好好瞧瞧!刘武周一气之下,跑到洛阳投奔了太仆卿(掌管皇帝的御马和全国马政)杨义臣,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军旅生涯。

隋大业八年(612)—隋大业十年(614),隋炀帝发动了三次高句丽战争,刘武周都是参与者之一,由于在战争中表现积极,砍了好些人头,领导在考核军功的时候,将他升为校尉(军中低级军官)。战争结束之后,领导征询刘武周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刘武周的第一想法就是衣锦还乡,让老哥狠狠地佩服一下。

那就让你回马邑,做个鹰扬府校尉(连长级别)吧。

当时,马邑太守叫王仁恭。想当年,王仁恭跟随老东家杨素东征西讨,得了不少军功,又深得隋文帝和隋炀帝的赏识,做过卫府大将军、左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卫州(今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县)刺史、汲郡太守等职,可以说是隋朝的资深官员。

事实上,王仁恭在马邑太守的任上还算恪尽职守,也干出了不少政绩。悲剧的是,后来杨玄感谋反,朝廷怀疑王仁恭的侄子王仲伯参与其中,因此将王仁恭一撸到底,让他做回了庶民。后来,东突厥屡屡犯边,隋炀帝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封疆大吏,因此重新起用老油条王仁恭,命他驻守在马邑。

王仁恭是个老实人,老实人的特点就是受不得打击。因为杨玄感一事,王仁恭心里产生了阴影,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他的心态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做事情畏首畏尾,不再衷心拥护隋王朝的利益。

当时,马邑郡爆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王仁恭却害怕朝廷会找他问责,拒绝开仓放粮,以致马邑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对他产生了强烈不满。问题是,当时好多地方官府都是这样干事的,也没啥过错啊。不满归不满,你又能拿领导如何,因为不放粮而剁了他?

历史证明,因为政见不同而仇杀的事很少,可因为**纠葛、绿帽纠纷而拔刀相向的事,却是司空见惯的。问题就出在刘武周的身上,此人回到马邑之后,大概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因此行事无所顾忌,身为王仁恭的下属,居然和他的侍妾睡到了一起,给领导带了顶绿光闪闪的帽子。

这样的事就是一颗地雷,随时能要了刘武周的性命。为求自保,刘武周决定利用王仁恭不作为的软肋,先下手为强。

当时,刘武周来到军中,振臂一呼:“兄弟们,如今马邑百姓食不果腹,到处都是饿死的尸体,而姓王的居然坐视不救,他还配做我们的父母官吗?”

说到兴致高昂之处,刘武周敲起了身边的牛皮鼓:“咱们绝不能甘心等死,官仓的粮食虽然是朝廷的,也是老百姓的血汗,你们要是有胆量,就跟我一起开仓放粮,组织自救,好歹可以在乱世中多活几日!”

自古以来,谁的手里有粮食,谁的话就有含金量。既然王仁恭不顾念百姓的性命,那还留着他干吗?让他早登西方极乐世界吧!

隋大业十三年(617)三月,刘武周带着马邑的官员造反,将王仁恭诛杀在官府大堂,随后下令开仓放粮,周围的义军纷纷来投,瞬间就聚集了一万多人。反贼的身份肯定是坐实了,问题是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啊?

刘武周表示,周围全是隋朝的地盘,困守马邑就是等死。同样是为了自保,刘武周投向了东突厥始毕可汗的怀抱。雁门郡丞陈孝意、虎贲郎将王智辩听说刘武周叛变,调派军队紧急镇压,双方在桑乾镇形成对峙局面。就在此时,东突厥的援军赶来了,双方在城下发生激战,虎贲郎将王智辩当场被杀,陈孝意退守雁门,后来被手下所杀。

北部边境的困局,在东突厥势力的掺和下,彻底搞活了。

造反的难度也不过如此嘛!在刘武周的眼里,始毕可汗就是他的幸运之神,有了这座靠山,刘武周再也没有任何忌惮。随后,他将军队开赴隋炀帝的汾阳宫,霸占了所有美女和珠宝,并将其中绝大部分给始毕可汗运了过去。

始毕可汗是个聪明人,抢夺中原财富的脚步必须马不停蹄,一个李渊哪里够用,必须得多培养几个利益代言人!要不这样吧,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再给你多送几匹突厥战马,以后多打几场胜仗,兄弟的幸福生活全靠你了。

东突厥始毕可汗的阳谋,在李渊的眼里就是小儿科。

李渊知道,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始毕可汗一边扶持刘武周,一边拉拢李渊,不就是为了捞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嘛。

只要你贪慕钱财,事情就好办多了。从太原起兵之时,李渊就给出了承诺,只要他拿下长安,便会双手奉上金银珠宝和美女,李渊此后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姿态,始毕可汗对他还是比较满意的。

李渊曾经找过刘武周,讲明了二人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希望他能够以大局为重,不要被突厥人耍得团团转。当时,刘武周还只是个地头蛇,因此答应了李渊的结盟。短期内,始毕可汗、刘武周和李渊相互利用,互不侵犯。

刘武周虽然答应不兴兵南下,却时常默许部下搞些小动作,捞点儿外快。对此,李渊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先集中精力攻打长安。

隋大业十三年(617)十一月,长安被破,李渊挟天子以令诸侯,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与此同时,刘武周在突厥人的支持下,不断地招兵买马,随后又夺取了定襄郡(今山西省忻州市)、雁门郡,成为太原以北最强悍的军阀,实力早已经是今非昔比。

刘武周虽然成了手握军政大权的一方诸侯,却也烦恼无比。想想看,要想争夺天下,手下必须得有一流的谋臣和骁勇善战的将军啊,而他的嫡系部队都是马邑本地的土包子,完全上不了台面,如何与李渊等人逐鹿中原?恐怕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吧?

刘武周一直在物色人才,直到武德二年(619)六月,宋金刚前来投奔。

宋金刚,上谷郡(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人,是活跃在河北易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的起义军首领,手下有一万多人,算不上太强悍。当时,河北最大的两个军阀是活跃在清河(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的窦建德,以及活跃在定州(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和冀州(今河北省衡水市)的魏刀儿。

宋金刚是魏刀儿的结义兄弟,二人感情非常深厚。起初,大家都在河北地界混日子,在官军的压迫下,大家需要集中精力寻求自保,偶尔还会互相打掩护,其乐融融。可到了后来,大隋政权解体,几大军阀不得不面临同样的问题:在没有官军存在的情况下,如何瓜分河北的土地和财富,究竟谁来做扛把子?

为了争夺河北地区的控制权,窦建德和魏刀儿在武德元年(618)十一月爆发了严重的军事冲突,窦建德成功将魏刀儿擒杀。事实上,双方发生火拼的时候,宋金刚就带着自己的兄弟前去救援,可他还没有赶到战场,魏刀儿就被窦建德所杀。

敌强我弱,这仗根本就没法继续打下去,可是为了给好兄弟报仇,宋金刚悍然下达了作战军令。在窦建德的掩杀下,宋金刚全线溃败,最后带着四千名兄弟如野狗般狂奔乱窜。

不管怎么说,乱世之中,敢以身家性命为兄弟复仇的人,值得所有人尊敬。

窦建德非常欣赏宋金刚的才华,因此派人前往招降,打算将他网罗到麾下。然而,宋金刚心痛结义兄弟之死,将窦建德视为此生必灭的死敌,拒不投降,还将窦建德的使者狠狠地骂了一顿。

不降就不降吧,怎么还骂人?真是没素质。不过,没素质的宋金刚却俘获了四千名将士的忠心,他们纷纷表态,此生愿意追随首领,永远不离不弃。

这就麻烦了,本人打算归隐山林的啊,带着你们还怎么混啊?

没办法,军阀混战已经接近尾声,想要重新创业,难度非同小可,不如找个新东家,随便混口饭吃得了。河北地界已经归属窦建德,估计是混不下去了,周边还有谁?山西的刘武周,听说他和东突厥很亲密,应该不会这么快就垮吧。

真可谓一拍即合啊。

刘武周早就听说过宋金刚的大名,一直就想挖他,可人家毕竟也是做老板的,总归不太好意思。如今,宋金刚主动前来投奔,刘武周如获至宝。你要什么条件快说啊!这样吧,封你做宋王,军队的调度指挥权全部归你,够不够?不够的话,这些年抢了不少钱财,要不分你一半吧,咱们俩共同创业!

事实证明,讲义气的人,敢为义气搭上性命的人,别人就会重视你的存在。

刘武周确实很有成大事的心胸气魄,权力、金钱、地位,一样都不少,全都分给了宋金刚,完全将他视为创业的合伙人。

宋金刚落魄之余,竟然得到刘武周如此垂青,自然是感激不已。刘武周都如此表示了,自己怎么也得拿出点诚意吧?这样吧,俗话说得好,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要不我把妻子给休了,娶你的妹妹,咱们亲上加亲,如何?

不过,我总感觉宋金刚不像是受了被逼休妻的委屈,反倒是进一步占了刘武周的便宜啊。宋金刚安顿好了一切,便开始给刘武周出谋划策。

宋金刚:“咱们现在最大的敌人就是李渊。如今,李渊灭了薛举和李轨,下一步就会对咱们下手了!”

刘武周:“那可如何是好?”

宋金刚:“主动出击,先拿下李渊的并州,为咱们南下打开一条通道。”

此时,刘武周已经拥有雁门、马邑和楼烦等郡,基本上完成对太原北部和西部的战略包围,此时提出攻打太原,确实符合刘武周的既定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