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下定决心对王威和高君雅动手了。

李渊是个谨慎的人,他不清楚太原城究竟有多少人是真心投靠,多少人是和他虚与委蛇,多少人是对他虎视眈眈。为了保险起见,李渊并不想直接动手除掉王威和高君雅,而是定下了一条精彩绝伦的妙计。

隋大业十三年(617)五月十四日的夜晚,李渊暗中发出一道军令,让长孙顺德从兴国寺调出五百名士兵,再加上李世民的一批人马,让他们埋伏在晋阳宫城之外。

这一切,进行得神不知鬼不觉。

隋大业十三年(617)五月十五日的清晨,李渊起得很早,他派人请来了王威和高君雅,说是有要事商议,二人端坐在堂内,准备聆听李渊的指示。就在此时,堂外突然闯进来一个人,定睛一看,是太原鹰杨府司马刘政会,说是有紧急军情向李渊汇报。

李渊:“刘司马,有何紧要的军情啊?”

刘政会看了看王威二人,然后很夸张地示意李渊,希望他能屏退左右。

李渊显得不耐烦了:“刘司马啊,有什么事情不能当着王大人和高大人的面说?非搞得这么神神秘秘?”

刘政会:“唐国公,事关王大人和高大人,还是您一人知道为好。”

于是,刘政会跑到李渊的身旁,在他的耳边说起了悄悄话:“王威和高君雅私通突厥,引得突厥骑兵前来寇关。”

李渊故作惊讶地吼道:“什么?岂有此理!”

众人一看,情况有些不对,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儿。

李渊:“哼!王威和高君雅居然和突厥人私自勾结,意图献上太原城。”

这屎盆子扣的,真的是不讲道理啊。不过,朝廷有规定,私通敌国是掉脑袋的大罪。一时间,群情激愤,大有把王威和高君雅大卸八块的气势。

李渊:“拿下王威和高君雅,先押进大牢,待情况查明,再给予处置。”

王威:“唐国公,我等被人诬陷了啊,一定是想要造反的人借刀杀人。”

瞧瞧,死到临头,还不知道谁要弄死他。

如果认为造反的人不是李渊,说明王威和高君雅是十足的蠢货。

如果认为造反的人是李渊,说了也白说,说得越多,越显得蠢。

李渊会手下留情吗?如果是在军营办公,李渊可以直接送上一刀,解释的理由很简单,咱是武将,砍人脑袋是职业习惯,手快了而已,对不起。看得出来,李渊穿着文人的衣服,还是不敢太嚣张。

当时的形势完全是一边倒,满堂的幕僚和将军,没一个人替王威和高君雅辩护,大家目送他们二人进了监狱,只能在心里默默致敬。

可怜的监军大人,住进暗无天日的牢狱,和外界隔绝一切联系,又没有人替他们上访,落得什么样的下场,还不是李渊的一句话?

有趣的是,就在王威和高君雅被关押后的第二天,晋阳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迎来了一批贵客:数万名全副武装的突厥骑兵,他们一字排开,从晋阳城的北门而入,逡巡一圈之后,从东门飞奔出去。

李渊的反应很奇怪,他并没有下令进攻或者防御,而是让裴寂和刘文静率领一部分士兵镇守在晋阳城门之上,城内不设任何旌旗,严令士兵站好自己的岗,不得东张西望,坐看突厥骑兵进出城门。

随后,李渊传令给前来投奔他的土匪头子王康达,命他带着一千多名亲信埋伏在北门附近,等突厥军队快要离开晋阳城时,出去狠狠地戳一下。

隋大业十三年(617)五月十六日中午,突厥骑兵差不多都已经穿城而过,王康达率领手下的兄弟冲了出来,打算将突厥人吓个半死。谁料想,突厥骑兵毫不示弱,当即调转马头前来求战,一番恶战之后,王康手下八百多人当场阵亡。

王威、高君雅和突厥人勾结一事,纯属诬陷,关于这一点,所有的史书都没有避讳。问题是,突厥人在第二天侵犯晋阳一事,究竟是冥冥之中的巧合,还是李渊和突厥人暗中勾结?恐怕只有李渊自己知道。

想想看,李渊等人早已经探得消息,可晋阳城为何会城门大开?突厥人向来喜欢钱财,可此次前来,为何会不带走一片布帛?突厥人嗜杀,可这一次变得温润如玉,除了杀死前来交锋的将士,基本没有屠杀百姓,也没有放火闹事。这难道不蹊跷吗?

即便如此,突厥人还是把那些不知情的官员们吓得半死。

惊吓、怒火,全都因王威和高君雅而起啊。

果真是叛徒啊!该死啊!害人精,还留着做什么!

一时间,群情激愤,热烈异常,大家都在讨论,什么样的死法比较适合王威和高君雅。那些对李渊持怀疑态度的官员,也开始转变心态,他们纷纷进言,希望李渊能够诛杀王威和高君雅,为战死沙场的将士偿命。

李渊表示,他片刻工夫都不想耽搁。王威和高君雅几乎是在第一时间被人弄死在大牢之中。心腹大患已死,李渊也该正式登场,镇虎躯,散王霸了。

李渊:“各位同僚,当今天下,盗匪横行,十个土匪头子就有九个称王称帝。我李氏一门深受陛下隆恩,本想和大家一起为皇室效力,刚好要起兵勤王,王威和高君雅却猜忌我拥兵自重,想要给我定罪。起初,我只是怀疑他们私通突厥,可没想到,突厥人竟然这么快就兴兵来犯,这是老天爷让我弄死他们啊!我李渊在此保证,一定会想办法赶走突厥人,还太原城一个安宁。”

事实上,李渊不需要主动去赶。突厥人此番前来,并不是为了攻城略地,他们在晋阳城外待了几天,估摸着捞了点好处之后便扬长而去。

铲除了内奸,赶走了外患,实在是可喜可贺啊。据说,太原城中的官员们成群结队,重新拜了李渊这个码头,恭贺他雄霸河东。

李渊也要去拜一拜别人的码头,这个码头不是别人,正是北边的东突厥始毕可汗。据史料记载,李渊给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信,大致的内容如下:

始毕可汗,你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如今天下,分崩离析,黎民百姓因此遭殃,如果咱们这些人不做点儿好事的话,上天岂不是会谴责我们?和你说实话吧,我打算率领大军平定天下,并把大隋陛下从扬州接回来,到时候,两国继续和亲,岂不是美事一件?不错,当今圣上确实和您闹翻了,可隋文帝对您还是挺好的,这份恩情,您应该还记得吧?如果您能够支持我,答应不侵犯我的百姓,我平定叛乱所得的子女和钱财,全都给可汗送去!

李渊写完信之后,封题改为“某启”。

启在文言文里,有汇报思想,表明心迹的意思,李渊的姿态很低。

李渊把信给大家看,可幕僚们不答应了,他们觉得突厥人都是野蛮人,不懂中文的奥妙。李渊可以把“启”改成“书”,然后多送点金银,大家各取所需。

李渊呵呵一笑,得意地说道:“你们不懂啊,自从国家动乱,逃亡到突厥的读书人不在少数,他们对中原的礼节可是非常清楚啊。我这样写都担心别人来指责我,更何况用‘书’。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启’这个字不值千金,我千金都给了他们,又怎么会吝啬这一个字呢?”

温大雅曾经说过,李渊素来有经世济民之心,待人也是不分贵贱,只要见过一面,就可数十年不忘,只要看一眼山川河流,就知道它们的意义所在。温大雅肯定有溢美之嫌疑,不过从此事还是可以看出来,李渊对人心的把握,对细节的琢磨,确实是高于常人,能够成就帝王霸业也不足为奇。

始毕可汗得到书信之后,果然如李渊所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刘武周之流,毕竟不是始毕可汗的对手,他的投靠求荣,只能换来始毕可汗的重用,不能赢来他的尊重。李渊就不一样了,他曾经战胜过突厥骑兵,是始毕可汗的强劲对手,这样的人,始毕可汗还是很尊敬的。

随后,始毕可汗召集臣僚,将李渊的意思转达给了大家。

突厥人七嘴八舌,集思广益。有人说,杨广被困雁门郡的时候,吓得跟孙子似的,李渊一到,我等便畏之如神,李渊明显就是人主。有人说李渊占据太原,幕僚如云,实力雄厚,日后必定会平定天下,我们可以答应他的请求,得一些钱财了事!有人说,李渊如果把杨广从扬州迎回来,按照杨广的臭脾气,肯定会先杀了李渊,再来找我们突厥人算账。

总而言之,突厥高层达成了基本共识:只要李渊给他们送钱送美女,突厥人就不在后方给他捅刀子。不仅如此,始毕可汗还在信中提了另外一件事儿,如果李渊继续做大隋的臣子,突厥人必定会不依不饶,如果李渊自己做天子,突厥人必定会全力以赴地为他提供帮助。

不得不说,始毕可汗真的是敞开心扉在交流啊。

有了突厥人的鼎力支持,李渊长舒了一口气,虽说折了点儿钱财和人口,毕竟抱了个大腿嘛。可李渊读到信的结尾时,彻底颤抖了,简直是瑟瑟发抖啊。

很明显,在始毕可汗的眼里,李渊造反就是奔着皇位而去的!问题是,哥有这么庸俗吗?好,就算是这样,那也不能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嘛,知不知道,我为了保护这层窗纸,演了多少戏,骗了多少人,费了多大的劲啊。

最可恶的是,始毕可汗居然**裸地要求李渊做皇帝。

羞死了,羞死了!一向以厚脸皮著称的李渊,这回也有点挂不住了。可以想象得到,李渊的心里肯定在咒骂,始毕可汗这小子,一点儿政治智慧都没有,害得我还得在同事的面前装腔作势一番。

李渊不得已,只能将始毕可汗的书信公之于众,说道:“大家听好了啊,我身为大隋的臣子,应该遵守臣子的本分。所谓君辱臣死,我大兴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扶皇室,至于和突厥人联合,更是为了平息战火,可他们反而威胁我,让我做皇帝,我怎么能听他的话呢?我不干了……”

李渊说得理直气壮,大义凛然,甚至有了生气的前兆,以至于幕僚们都有点快要相信,李渊真的是要匡扶皇室了!不过,有些幕僚还是很清醒的,主子这是在做戏给人看呢,就和受禅之前,权臣必须要三辞三让是一样的道理。

主公,好演技,为你点个赞。

戏飚完了,火候也差不多了,必须得有人站出来,赶紧为领导救场啊。

李渊最重要的两位谋臣,裴寂和刘文静,闻弦歌而知雅意。

刘文静,你职位低,你先上吧。

刘文静苦哈哈地劝道:“唐公啊,兴国寺的士兵们早就在私下议论了,说如果唐公不做皇帝的话,大家都不愿意跟随您了。”

李渊内心得意扬扬,却板起脸来教训道:“你们都是大隋的臣子,如今却劝我谋朝篡位做天子,气节何在啊?”

一个怎么够,再来一个,戏要演得逼真,戏要飚得恰到好处。

裴寂出马,直接放出了大招:“主公,倘若伊尹一心忠于夏桀,吕尚死命追随商纣,哪里还有商汤和周武王的天下。为人臣子者,应该不拘小节,审时度势啊,如今咱们虽然不缺士兵,可缺战马啊,既然突厥人向咱们示好,咱应该立即行动,先找他们搞一批强壮的战马再说。”

这转移话题的能力,当真是一流中的一流。

裴寂说的都是事实,李渊可以不做皇帝,但是这帮兄弟跟着你,不是来喝米汤的,也不是为了捞点工资养活老婆孩子的。说到底,他们想跟着你干一番大事业,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啊。

不管是起兵造反,还是入京勤王,咱得把基本的装备搞到手吧。自古以来,中原就缺乏优质的战马,如今李渊打不出人海战术的优势,如果再不给部队装备一批优质战马,起兵之后还怎么玩儿,难道等着死翘翘吗?

裴寂的一番话,就像是重磅炸弹,立刻就在人群中引起了热议。

毕竟,这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最终,大家得出的一致结论:战马确实是个好东西!

好了,戏也做足了,台阶也给了,该造的舆论也都弄好了,咋办?

有本事你再飚一轮,看裴寂和刘文静还去哪儿给你找台词去!

李渊没有答应,也没拒绝,也不想再飙戏,他离开了会场。临走之时,李渊扔下了一句话:办事不依照旧例,很少有成功的(事不师古,鲜能克成),你们再好好想想,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