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这里,笔者觉得这段历史非常沉重。

隋炀帝对待百姓究竟是苛刻,还是宽厚?

兴建土木工程不假,征调百姓服役也不假,死了无数百姓也是事实。然而,每次工程开始之前或者完毕之后,隋炀帝都会下诏免除老百姓多年的赋税,在江都如此,在东突厥如此,准确地说,走到哪儿都是如此。

一征高句丽时,隋炀帝知道有些农民长期在外服役,家中可能会缺少粮食,或者被地方官员恶意搜刮,因此下令拨付国库的粮食给那些无粮之家,至于家里的田地没人耕种,隋炀帝也曾诏令人口多的家族帮助男丁稀少的家族。

隋炀帝心细如发,施政过程无不掌握尺度,注意百姓的情绪。这是昏君和暴君会做的事吗?征伐高句丽确实劳民伤财,可事实摆在面前,隋军的损失并不惨重,相比于隋朝强盛的国力,这实在算不上什么。

隋炀帝大兴土木,因为工程繁重而累死的民工有多少,战场上战死的将士有多少,充其量不过百万。遗憾的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带来的死伤有多少?

两千多万,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

有时候真的很难明白,军阀们打仗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还是为自己家族的利益,为天子之位而努力奋斗。他们衡量百姓幸福与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百姓的家庭都毁灭了,还有什么幸福可言,还有什么苍生可言呢?

说白了,这帮人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干的都是利己主义的事儿,实在不值得拿出来批判亡国之君,或者标榜自己的圣贤。

客观地说,隋末天下大乱,征伐高句丽是导火索,繁重的徭役是主要原因,这些都毋庸置疑。问题是,朝廷让你多服了徭役,你就要起义?

起义也就罢了,可这些人把队伍拉起来之后,一没有打着推翻暴政的旗帜,二没有为老百姓谋福利,整日里打家劫舍,抢劫行商客旅,这算哪门子事?这也就罢了,宣布造反不满三个月,这些人就登基称帝,称王称霸,到处争夺地盘,残杀无辜百姓,这也是朝廷逼的?

在山东起义的张金称等人,根本没有打着反对暴政的旗号,而是号召老百姓逃避隋朝的徭役,说得更直白些,就是号召大家偷懒。张金称造反之后,专门抢劫百姓和行人,纯粹就是盗匪行径。更令人愤怒的是,张金称攻克平恩(今河北省邯郸市邱县)之后,居然下令屠杀了一万多名真正意义上的平民老百姓。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手无寸铁的百姓是战争的受害者,喜欢开启上帝视角去质疑统治者的决策,喜欢从道义上指责统治者,这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古往今来,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截然相反。

隋末还有一个现象:起义者多如牛毛,可都是奔着称帝而去。

大匪首刘元进,自以为相貌非凡,率众起义造反,无奈根基都还没打稳,就着急忙慌的在吴郡称帝,吃相着实很难看。至于朱燮和管崇,要不是刘元进的存在,恐怕又会多出两个称帝的名额。

平民百姓宋子贤,自称弥勒转世,聚众闹事。

僧人向海明,自称弥勒转世,公然称帝。

土匪刘迦论,自称皇王,建元大世。

胡人刘苗王,率众造反,自称天子。

王须拔,自称漫天王,国号燕。

杨玄感仓促起兵,兵败的前一刻,想的事情就是登基称帝。

这些可能都是大家很少知道的,再说几个名号响当当的。

西秦霸王薛举、薛仁杲父子,建立西秦政权,称帝。

河西大凉王李轨,建立大梁政权,称帝。

刘武周,勾结东突厥,称帝。

河北最大的军阀窦建德,称帝。

王世充,起初还在辅佐越王杨侗,濒临崩溃之际果断称帝,国号郑。

贵族萧铣,在岳阳称帝,国号为梁。

李子通,在江都称帝,国号为吴。

林士弘,在豫章称帝,国号为楚。

梁师都,勾结东突厥,称帝,国号为梁。

辅公祏,在丹阳称帝,国号为宋。

像刘黑闼(tà)、高开道、徐圆朗这些头上挂着某某王的起义军首领,不计其数。

这些事情发生在同一个时期,多么的稀奇古怪。隋炀帝施政错误确实会引发暴乱,可是这能解释起义者集体称帝的现象吗?不管有没有受到战争波及,太多人称王称帝,这种逻辑恐怕到哪儿说都会站不住脚吧。

事实的真相是,南北朝以来社会伦理丧失殆尽,儒学传播几乎一塌糊涂,士民们除了宗教,几乎毫无信仰可言。但凡遇到一丝丝的机会,这些人就会起来闹事,争夺天子之位。除此之外,律法也是隋末暴乱的根由。

客观地说,隋末百姓并不是到了必须造反的边缘,而是他们造反,乃至称帝的成本实在是太低了。说白了,隋炀帝的仁政让他们对权力毫无畏惧可言。

中国的帝王都喜欢以“王”和“霸”的理念来治理国家,以仁德收买人心,以武力和惩罚来威慑民众,可隋炀帝却想要改变惯有的游戏规则。

隋炀帝以为,他给百姓营造宽松的生存环境,大肆减免赋税,让老百姓都富裕起来,有饭吃有娃抱,家里有钱粮,地里有田产,老百姓就不会想着造反。隋炀帝想要达到人治的极致,可他还是小觑了官僚集团和百姓对他理想的认可度。

人心都很现实:饱暖思**欲,这是亘古不变的人性铁律。

社会也很现实:没有惩罚就没有威严,就不会让百姓有所畏惧。

在没有惩罚的世界,即便是最轻的惩罚,也会让大家无所适从。

杨玄感叛变之后,隋炀帝扪心自问,自己还是太天真,太宽厚了,身为孤家寡人,就应该利用“王”和“霸”两种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因此举起屠刀杀了数万人。说白了,王世充在江南屠杀降卒一事,完全符合隋炀帝的新胃口。

隋大业九年(613),王世充剿灭江南的叛军后,隋炀帝通令全国:为盗者籍没其家。

这道圣旨的信息量非常大。

所谓籍没其家,就是没收你的所有财产,如果你家里没钱,没收的哪门子家财?如果你是无家可归,食不果腹之人,又何来的家产?

在此之前,朝廷对盗匪没有惩处,你可以在外面杀人越货,可以有个安稳的家(在当时,盗匪像是一种正当职业)。如今不一样了,只要发现你是盗匪,或者有盗匪的嫌疑,官府就抄你的家,没收你的财产。

圣旨下达之后,地方官员嗅到了其中的致富机会,因此立刻动了起来。

据史料记载,地方官府的剿匪工作非常顺利,真正的盗匪被抄没家产,真正的良民也被抄没家产,富人的家产被洗劫一空,盗匪聚集的现象不但没有受到控制,反而越来越多(时群盗所在皆满,群县官因之各专威福,生杀任情矣)。

原本是一场打压盗匪横行的政治运动,逐渐演变成平民百姓抵制地方官府掠夺财富的情绪大暴动。大隋啊大隋,你前途堪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