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业三年(607)正月初一,隋炀帝下了一道诏书,在东都洛阳举办一次规模盛大的博览会,专门展示隋朝的服装、礼仪、器物等特产。为了显示大隋的辉煌气派,杨广特地邀请了洛阳城中的番邦王子、贵族、异国使节、宗室成员,以及文武大臣前去观瞻。与会的人中,有一位身份尊贵的嘉宾——东突厥启民可汗。

说起这个人,大家可能并不太陌生。

当年,突厥内部爆发军事冲突,启民可汗被哥哥都蓝可汗打得落花流水,逃往长安寻求隋文帝的庇护。隋仁寿元年(601),隋文帝派遣杨素出征,帮助他重新夺回东突厥的汗位,启民可汗便率领族人彻底归附了大隋,并长期居住在长安城。

说起来,启民可汗在长安城待了好几年。不过,那时候是隋文帝杨坚主政,整个国家以节俭为主,要说起在中原长见识,见大世面,启民可汗只能用呵呵来表示一下他的情绪。杨广这小子,手笔一看就比他爹要大啊!

博览会上,启民可汗四处闲逛,很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最终,一件最新出炉的官员服饰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色泽艳丽,面料细腻,衣服拿在手里显得轻飘飘的,真是爱不释手啊。再看看启民可汗身上的衣服,全都是皮毛制成,一股动物毛皮的味道,怎么看都不好。

启民可汗决定了,以后突厥的服装也要改换样式。

启民可汗找到了隋炀帝,说道:“陛下,臣真心仰慕大隋的物华天宝,看到您设计的服装如此华美绝伦,是真心地喜欢啊。臣决定了,以后突厥人就穿您设计的衣服,希望您能够将这些服装赏赐给我们东突厥。”

隋炀帝心里乐滋滋的,可转念一想,让突厥人穿上如此华丽的衣服,以后还怎么打仗啊,他们还怎么替自己镇守北部边境呢?

隋炀帝委婉地说道:“哎呀,可汗你就别闹了,还是好好喝酒吧。”

然而,启民可汗在第二天再度上书隋炀帝,表示自己是真心归降隋朝,希望隋炀帝能够允许他改换服饰,态度极其诚恳。隋炀帝心里就跟吃了蜜似的,转头就把“总设计师”牛弘狠狠地夸了一顿。不过,面对启民可汗的要求,隋炀帝还是不肯答应,最后只能用一堆金银珠宝封住了启民可汗的口,至于改换服饰,您还是别再提了。

得到隋炀帝的赏赐之后,启民可汗就乐呵呵地回到了东突厥。

隋大业三年(607)四月初二,隋炀帝突然下令:御驾巡视漠北地区。

据史料记载,朝臣们并没有感到很吃惊,大家似乎都觉得这件事迟早会到来一样,相关部门更是只花了十余天的时间,就把皇帝北巡的事宜准备妥当。完事之后,隋炀帝就带着朝中大臣浩浩****地向山西境内出发。

临行前,隋炀帝特地下诏:免除关内(潼关和函谷关以西)三年赋税。不管是皇帝的御驾,还是百官的车驾,行驶的时候绝对不能践踏农民的禾苗,如果遇到走不通的路,需要重新开路的,必须按照开路所占用的土地面积计算损失,调用附近粮仓的粮食来补偿老百姓。这事儿干的,确实够意思。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了。隋炀帝南巡江都,宣示完大隋国威之后,开始将视野转移到了东北和北部边境,那里有东突厥、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少数民族政权。巡视归巡视,也不一定是打仗,更多的可能是震慑这些小国,宣示一下大隋王朝的国威。

启民可汗是大隋最忠诚的边境护卫,听说老板要亲自前来巡视,觉得特别有面子,兴奋得几乎睡不着觉。启民可汗先后派遣了自己的儿子拓特勒,以及兄长的儿子毘(pí)黎伽特勒前去迎接,一度请求自己亲自出塞迎接,表达东突厥对隋炀帝最高级别的欢迎。

很快,御驾到达山西太原,隋炀帝除了慰问百姓,还下达了一道高深莫测的旨意:征调黄河以北数十个郡的百姓,开凿从河北到太行山的驰道。

驰道就是如今的国道或者高速公路,秦始皇在世的时候,以咸阳为中心,一共开凿了九条驰道,秦始皇正是通过这些驰道,前往全国各地巡视。

问题是,隋炀帝为何要突然下令开挖驰道呢?

从地理位置来看,河北和山西是接壤的,可中间却隔着太行山脉,道路非常崎岖,大型车队根本没法通过。太原又是黄河以北的军事重镇,从长安往北的道路大部分都需要经过太原,如果不把太原到河北的道路打通,河东、河西和关中的军队很难进入河北地区。

河北的北边又是哪儿?辽东半岛的高句丽等国。

这样的战略视野,让笔者敬佩得五体投地。隋炀帝在太原做了短暂的停留,随后便开始向雁门关方向行进。

当然,大老板外出巡视一次也不容易,除了公务之外,品尝各地的风味美食也是重中之重,负责皇帝衣食住行的官员早已经吩咐下去,让各地官员和镇守边关的将领把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全都送到御驾跟前。

官员们平日里难得见皇帝一面,有了这样机会,自然卖力表现。比如,雁门关太守丘和就非常上道,他搜集了当地最经典的美食,将隋炀帝伺候得美美的,得到一个大大的好评。

遗憾的是,车驾到达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的时候,太守杨廓也不知道是因为穷,还是确实没有特产,最后在隋炀帝面前落了个大不敬之罪。

按照隋文帝杨坚的脾气,杨廓很可能会立即死翘翘。不过,隋炀帝却并没有处罚他,他想了个办法:封雁门关太守丘和为博陵(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等地)太守,任命马邑太守杨廓为丘和的小跟班。

车驾到了博陵之后,丘和依旧给隋炀帝进献了特别精美的食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事实上,隋炀帝就是想让杨廓明白,不管你在哪个地方,心中一定要有皇帝,要对皇帝有恭敬之心。

当然,这些都是扯得闲篇,是为了让大家多了解隋炀帝的为人。

吃完了美食,隋炀帝的车驾继续向北行驶,到达榆林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的时候,隋炀帝突然传下旨意:想要借道东突厥,到涿郡(今北京市)搞一次军事演习。消息是不是来得很突然?

不过,隋炀帝考虑得很周到,东突厥虽然和隋朝的关系很好,但是他怕调动大军会引起东突厥贵族和周边少数民族的敌意,因此提前派武卫将军长孙晟前去传旨,告知启民可汗这一消息。

长孙晟虽然是个将军,却是隋炀帝的近臣,他非常清楚隋炀帝北巡的心思。到了东突厥的汗帐之后,长孙晟传完了旨意,随后就蹲在了汗帐的门口,指着地上的一棵草说道:“可汗,这颗草很香啊!”

启民可汗顿时就陷入懵懂的状态,支支吾吾地说道:“将军啊,这只是很普通的一棵草啊!哪里有香味呢?”

长孙晟:“可汗有所不知啊,天子巡幸之处,诸侯都要亲自打扫,净街相迎,以此来表示对天子的诚挚之心。看看您的大帐,外面杂草丛生,连我都看不下去了,所以才好意提醒您一下嘛。”

启民可汗万分惶恐:“是是是!东突厥的一切都是大隋天子赐予的,能够得到报效皇帝陛下的机会,我又怎敢轻视呢!突厥人不太清楚大隋的礼仪,这才出现了纰漏,多谢将军提醒,我马上安排人去清理。”

启民可汗话音刚落就传下了命令,让所有的部落举行卫生大扫除,直到开辟出一条非常宽阔的迎宾大道,启民可汗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

事实证明,想要在皇帝面前得宠,就必须懂他的心思。长孙晟回来之后,将启民可汗的表现活灵活现地演示了一遍,隋炀帝笑得前仰后合,满面春风,随后下旨狠狠地褒奖了长孙晟一番。

隋大业三年(607)六月二十日,启民可汗带着奚、室韦等部落的首领前往榆林郡行宫参拜隋炀帝。隋大业三年(607)六月二十二日,吐谷浑、高昌等西域政权也相继派人前来朝拜。

隋炀帝要的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对他俯首称臣,承认大隋的宗主国地位。

当然,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少数民族用完了隋炀帝赐予的恩惠,还是有可能再打回来的。为此,隋炀帝特意安排朝廷十六卫府兵,总计十多万大军,在边境举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演武行动,把少数民族的首领们看得目瞪口呆。

没过几天,启民可汗就上了一道表书:“陛下!当年先帝视我为自己人,这才将安义公主赐婚于我,我的兄弟因为嫉妒,几次想将我置于死地,我走投无路这才投奔大隋,文帝又派兵帮助我夺回政权,让我做了突厥可汗。如今,您身为大隋陛下,给我的待遇远超文帝,我愿意一生都做您的臣子,希望您能够允许我们解开发辫,更换衣服,如汉人一样侍奉您。”

启民可汗旧事重提,自然是为了表示对大隋的忠心。

隋炀帝不想再欺瞒启民可汗,于是索性敞开了心扉:“可汗啊!北方的战事未定,你如果改换了衣服,军队又该如何打仗呢?只要你们是真心归降大隋,衣服换不换的无所谓!”

这一番霸气威武的说辞,顿时就让启民可汗断了念想。

随后,隋炀帝让首席建筑师宇文恺设计了一个能容纳千人的大帐篷,邀请所有少数民族的首领和贵族在草原上举办了一场千人宴会。据史料记载,各部落为了表示对大隋皇帝的敬意,将他们最好的牛羊马都给牵来了,隋炀帝为了答谢草原人民的厚爱,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丝绸锦缎,狠狠地赏赐了一通。

隋炀帝知道,北部最强盛的政权依旧是东突厥,因此对启民可汗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演武,随后大肆赏赐,最后再度下旨:东突厥启民可汗以后上表不称臣,位在王侯之上。直到此时,才可谓是宾主尽欢,民心沸腾。

然而,此次出巡并未达到**。就在此时,隋炀帝下了一道旨意:责令有关部门征调北地的民夫,修筑一条西起榆林,东至紫河(今内蒙古南部的浑河)的长城。

据史料记载,为了修建这条长城,隋炀帝调动了将近一百万人,捣鼓了二十来年才完工。不过,这种记载恐有夸大的嫌疑,想要在鸟不拉屎的地方找出一百万百姓,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问题是,大隋刚和东突厥等少数民族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隋炀帝为何想要修筑长城呢,就靠这段长城又能抵御谁?修建洛阳,修建园林,甚至南巡江都,咱们都能理解,可突然整出这么个大工程,朝臣们的智商明显不够用了。

太常卿高颎、礼部尚书宇文弼、太常丞李懿等人纷纷提出了质疑。

高颎的质疑很简单:你巡视北疆本来就是劳民伤财的事情,宴请少数民族的首领,又花了无数的钱财,如今又要修建长城,恐怕国力难以为继啊。

高颎先给隋炀帝上了个奏折,不过被隋炀帝给驳回了。随后,高颎便在私底下和同僚们八卦胡侃,说隋炀帝这样做,和前朝的亡国皇帝一个德行,还说启民可汗和大隋走得太近,早已经熟知了大隋的地形,有朝一日,必定会成为大隋的心腹之患。总之,高颎想要表达一个意思:大隋的江山恐怕迟早不保。

同时,光禄大夫贺若弼、礼部尚书宇文弼等人也在私下里说隋炀帝太过奢侈。

《大业律》规定了,大臣不能私下议论皇帝的不是,更何况,这种议论还带着诅咒,还是在隋炀帝北巡大漠的外交场合。隋炀帝听闻之后,气得怒发冲冠。

高颎啊高颎,想当初,我想要做太子,你就强力反对。你是太子杨勇的岳父,又是老爹的旧臣,按理说,我上位之后应该要立即清洗你的,可是我没有打压你,还让你位列九卿(官居太常卿),这是多么大的恩典啊。如今,你却私下诅咒我,太不够意思,太不是个东西了吧!

帝王之怒可以伏尸百万,更别说小小的高颎了。

这一次,隋炀帝再也没有顾忌君臣之间的恩义,直接下诏处死了高颎、宇文弼、贺若弼等一批重臣,并趁机将那些平日里传播负能量的官员全部罢免。

客观地说,杨广此时确实有些得意忘形,他想开疆拓土,建立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帝国,做一个继往开来的君主,这些都没问题。然而,因为此事擅杀谏臣,岂不是自毁长城?事实证明,擅杀忠臣的后果就是让朝臣趋炎附势,不敢直言,即便是隋炀帝后来屡次犯错,手下的大臣也不敢挺身相谏。

隋大业三年(607)八月初六,隋炀帝的车驾从榆林出发,一路经过云中郡(今山西省大同市),溯金河而上,亲临东突厥启民可汗的营帐。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一行共有五十万人,十余万匹战马,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战车,可谓是旌旗蔽天,黄沙漫漫,以至于十里之外的部落还没有见到皇帝的本尊,就开始朝御驾行礼。隋大业三年(607)八月初九,隋炀帝在东突厥主场再次接见了草原各部落的首领。突厥王侯以下的贵族纷纷袒胸露乳,匍匐在隋炀帝的面前,压根就不敢直视皇帝的眼神。

隋炀帝傲视群雄,心情非常愉悦,当场赋了一首诗:

呼韩叩头至,屠耆接踵来。

怎比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在隋炀帝的眼里,西汉有个开疆拓土,奠定大汉王朝版图的汉武帝刘彻,他虽然打败了匈奴,建造了单于台,但那只不过是空有其名。再看看自己,让突厥人跪拜在自己面前,让他们心服口服的称臣纳贡,又岂是汉武帝可比的?

隋炀帝临走的时候,启民可汗给他引荐了一位高句丽使者。据史料记载,这位使者一直躲在启民可汗的营地,虽然不知和东突厥商议什么秘密大事儿,却也能猜得八九不离十。

起初,启民可汗抱着侥幸的心理,想隐瞒高句丽使者的事。然而,隋炀帝的军事演习让他胆战心惊,尤其是那些巨大的超级战车,令他望而生畏。笨蛋也看得出来,隋炀帝的军队要比隋文帝的强大太多。更何况,隋炀帝在草原巡视的这段时间,对突厥各部落都施了很大的恩惠,你如果不忠诚,不排除其他部落依附隋炀帝。这样的事情,前朝已经发生了啊。

启民可汗思来想去,担心和高句丽暗中勾结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因此在最后时刻,启民可汗将高句丽使者交了出来。

有趣的是,隋炀帝对此一点都不震惊,也不愤怒。

隋炀帝:来来来,各位大臣都说说,怎么处理此事?

大臣们七嘴八舌,至少在口头上已经将高句丽使者大卸八块。

最给力的还是黄门侍郎裴矩,他进言道:陛下,高句丽本来就是商朝被灭亡之后,纣王的叔父箕子率领五千余人逃到朝鲜半岛建立的政权。从汉朝以来,高句丽就只是中原政权的郡县而已,如今咱们大隋立了国,高句丽不称臣也就罢了,还敢和大隋平起平坐。先帝在的时候就想教训他们,只不过汉王杨谅太不给力,这才把平定高句丽的事情耽搁下来。如今,陛下贵为大隋天子,怎么能够不好好地教训他们一顿呢?

隋炀帝呵呵一笑,这早就在他的计划之中了。

隋炀帝望着高句丽使者,一字一句地说道:“你听好了!朕今天之所以站在这里,是因为启民可汗愿意尊奉大隋,愿意尊奉朕。回去告诉你们的大王,只要真心归降,朕也会这样待你们,如果不来朝见,朕明年就带人去拜访你们。”

隋炀帝一番霸气的话,顿时就让高句丽的使者尿了裤子。

遗憾的是,隋炀帝声势滔天的军事演习虽然威慑住了启民可汗等人,可最关键的高元却没有亲眼得见。因此在高元的眼里,隋炀帝放出的豪言只不过是空言恫吓而已。此后的数年时间,高元都没有派遣使者前来中原朝拜,这也导致隋炀帝在隋大业七年(611)的时候,下达了对高句丽的灭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