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把枋头之败看作是奇耻大辱,对袁真没有打通石门通道耿耿于怀,一直在寻找时机报复。

太和五年(370)二月二十八日,袁真去世。陈郡太守朱辅让袁真的儿子袁瑾接任袁真的职位,守卫寿春。

袁真是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他在世时,桓温对他有所忌惮,不敢轻举妄动,如今得到袁真去世的消息,桓温不再顾忌,亲率两万将士出兵讨伐袁瑾。八月十一日,桓温包围了寿春。当时的前燕派左卫将军孟高率兵救援寿春,但走到半路,听说前秦对前燕发动大战,只好又撤了回去。

桓温对寿春围而不打,一连几个月过去,寿春的军粮快要用尽,守城军士难以为继。太和六年(371)正月,前燕已经灭亡,袁瑾、朱辅又派人向前秦求救。苻坚派武卫将军王鉴、前将军张蚝率两万大军前去救援,但被桓温派出的淮南太守桓伊、南顿太守桓石虔(桓温的侄子)等在石桥打败,前秦军队只好后退至慎城(今安徽颍上县)。

正月十七日,桓温攻下了寿春,抓获了袁瑾及朱辅,把他们连同他们的宗族全部押送到建康诛杀,报了一“败”之仇。

这时候有手下来报,部将朱绰把袁真的墓挖开后,砍下了袁真尸身的头。桓温一听大怒,认为朱绰太过残忍,要把朱绰杀掉。朱绰的弟弟桓冲苦苦求情,桓温这才放了朱绰一条生路。

桓温久有异志,有时候他躺在**思来想去,越想越激动,翻来覆去睡不着,就起身盘腿坐在**,抱着枕头,喟然长叹:“男子汉大丈夫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桓温本想灭了前燕、收复中原后就接受九锡,为自己取代司马氏奠定基础,但枋头之败让他名誉大大受损,这让他万分苦恼。

夺取寿春后,桓温问郗超道:“这下可以消除枋头之败带来的负面影响了吧?”桓温自己问的都没有底气——收复寿春怎么能和兵败枋头相提并论呢?果然,郗超斩钉截铁地回答说:“这个真不能。”

过了一段时间,郗超到桓温府中住宿,和桓温彻夜深谈。夜已深了,郗超问桓温道:“明公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桓温反问道:“你想对我说什么?”

郗超回答道:“明公身居高位,重任在肩,而今却以六十岁的年纪兵败枋头,想再发动一次大规模战争挽回声誉几无可能,如果再不做非常之事,就难以提高在朝野的分量了。”

桓温急切地问:“说说你的具体想法?”

郗超回答道:“您应该采取霍光(废皇帝刘贺)那样的举动,扶上一个新帝王。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您还能怎么在朝廷建立绝对权威。”

郗超的话正说到桓温的心坎上,和他不谋而合,桓温立即说道:“你说得非常对,但主上(司马奕)为人一向谦虚谨慎,小心行事,遇事不随便拿主意,没有什么把柄可抓。”

郗超呵呵一笑,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虽然这方面没有问题,但可以从另一方面下手。我们可以在外面放风说皇帝患有不举之症,他的三个儿子都是他宠信的相龙、计好、朱灵宝和田美人、孟美人生的,司马家的基业就要改姓了。”

桓温一听,竖起了大拇指:“还是你小子脑子转得快,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废黜他的理由了,就这么办!”

郗超的爷爷郗鉴乃晋室渡江后的开国元勋,父亲郗愔也对晋室忠心耿耿,现在郗家却出了郗超这么一个篡国者,实在令人唏嘘!

很快,京城中都在疯传一个消息:皇帝**,现在的皇子们不是他亲生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事情传播的速度比什么都快,不多久朝臣们也都知道了。

太和六年(371)十一月十三日,桓温率军抵达京师建康。皇太后褚蒜子信佛,此时正在佛堂烧香,桓温过来拜见,要求她以谣言作为根据废黜司马奕,并建议由会稽王司马昱继承大位。桓温之前已经以皇太后褚蒜子的口气起草好了诏令,现在他把它递给了褚蒜子。

褚蒜子已经见证了晋室二十年来的风云变幻,也已经是一个心智成熟的政客了,面对如今的情况,她知道如果不答应的话,国家内部又要生乱。她走出佛堂,腿脚站立不稳,靠在门框上,随后接过奏章看了几眼,说:“我也早就怀疑了。”她吩咐下人取来毛笔,在奏章末尾又写了上几句话:“未亡人遭受种种忧虑,感念死去的和活着的人,心如刀割。”然后把诏令还给桓温。

桓温其实心里也没有底,他并不知道皇太后是否会真的批准,如果不批,那他将会和皇室撕破脸皮,因此他站在那里,头上也冒了汗,现在看到太后批准,他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十一月十五日,桓温召集百官到朝堂议事,当众宣布了皇太后褚蒜子的诏令,文武百官顿时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继而议论纷纷,大殿内像炸开锅一样,因为晋从公元300年司马伦废黜惠帝司马衷以后,到现在从没有再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经历过当年那次废黜的人都死了,现在站在朝堂上的没有人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桓温也是准备不足,对突发事情也感觉紧张。郗超没有资格上朝议事,桓温急得搓着手,直说:“郗超在就好了!”

尚书左仆射王彪之意识到现在是弓在弦上不能不发,对桓温说道:“前朝有例子,照着做就可以了,拿《汉书》来。”

有人取来《汉书》,王彪之照着《霍光传》里所讲制定了议程,然后由他主持进行。于是,桓温废黜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让担任丞相、录尚书事的会稽王司马昱(本年五十二岁,司马睿最小的儿子)继承皇位,然后派人去王府迎接司马昱登基。司马昱含泪登上宝座,史称简文帝。

太宰武陵王司马晞(司马昱的四哥)对军事颇为在行,桓温对他也很忌惮,所以以勾结袁真的名义,让司马昱免了司马晞的职,司马昱不得不同意。

著作郎殷涓是殷浩的儿子。殷浩去世,桓温派人去悼念,因为殷浩是被桓温罢官的,殷涓不和来人说话,事后也不去向桓温当面表示感谢,反而和司马晞一起出去游玩,桓温因此怀恨在心。广州刺史庾蕴(庾冰之子,庾亮的侄子)也和桓温有冤仇。殷涓、庾蕴身后都是大家族,桓温决定把他们的家族也连根除掉。

想要除掉一个家族,理由很好找也很简单,就是告发他们密谋叛乱,于是殷家、庾家都因为这个原因被灭族。因为庾蕴的哥哥庾友的儿媳妇是桓温的弟弟桓豁的女儿,所以桓温赦免他全家。庾希得到消息逃走,但最后还是被桓温派人找到杀死了。

桓温又命人杀掉了被废为东海王的司马奕的三个儿子和他们的母亲,之后还想杀司马晞,但司马昱坚决不同意,他亲自写了一封信,语气婉转地说:“如果晋的国祚还能够延长,请您听我的;如果大运已去,我愿意为贤者让路。”桓温收到信后,看到简文帝态度很坚决,也就让步了。

桓温谢绝了简文帝的挽留,回到了他的大本营姑孰。

十二月,桓温上奏,建议封司马奕为海西县侯,褚太后出面,封司马奕为海西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