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四年(316)十二月,长安失守的消息传到江东,时任丞相的琅琊王司马睿十分悲痛,命人向各地发出讨贼檄文,约定日期,准备一起出兵收复失地。

司马睿身穿盔甲,披上战袍,亲自带兵到城外驻扎,摆出随时出发的阵仗。这时候,从水路运送军粮的队伍却迟迟未到,司马睿问:“是谁负责运送军粮?”有人回答道:“是督运史淳于伯。”司马睿大怒道:“耽误军务,斩首示众!”

督运史淳于伯被押赴刑场,刽子手手起刀落,淳于伯人头落地。刽子手在柱子上擦刀,想擦掉上面的血迹,突然见鲜血顺着柱子往上“攀爬”,一直爬到两丈多的柱子顶端才流下来。这是反常现象,围观的人都觉得是因为淳于伯死得冤枉。

丞相司直刘隗(wěi)趁机向司马睿进言道:“淳于伯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从事中郎周莚(yán)把关不严,应该免他的职。”刘隗还想以此追究右将军王导的责任,王导是个聪明人,上书自求处分,请求司马睿把自己免职。他是司马睿的核心幕僚,司马睿自然不会追究他的责任,反而替他开脱道:“刑罚运用不当是我一时糊涂造成的,跟各位无关。”于是统统没有追责。司马睿的这场北伐表演用淳于伯的头收了尾,之后也不再提北伐之事。

建兴五年(317)正月,汉赵军队进攻弘农郡,时任弘农太守的平东将军宋哲被吓破了胆,他丢下城池,前去投靠江东司马睿。二月二十八日,宋哲到达了建康。为了提高自己在司马睿面前的分量,他谎称自己此行是奉晋愍帝司马邺的诏书,让琅琊王司马睿总领国家朝政。宋哲给出的诏书里是这么说的:“国家遭逢厄运,黄冈不振,朕以寡德继承大统,不能振兴国家,致使凶胡胆大包天,率领犬羊进逼京城。朕今天被困在势单力薄的城中,忧虑万端,唯恐国家崩溃只在旦夕之间。卿(指宋哲)把朕的旨意传达给丞相,让他统领国家,择机收复旧都,修复陵庙,报仇雪耻。”

司马睿听到诏书后流泪不止。宋哲在旁催促道:“请丞相速速接旨,不要辜负圣上所托。”司马睿含泪点头。

时间进入三月,司马睿换上素色衣服,搬离平时居住的房间,为故国的灭亡哀悼三天。此时西阳王司马羕(yàng,司马亮第三子)和一众官员向司马睿进言,劝他称帝,但司马睿不肯。司马羕等人再三请求,司马睿坚决不答应。他感慨不已,流着泪说道:“我不能为国家殉难死节,是个罪人啊!我本就只是个琅琊王,诸位不要逼我。”说罢,他吩咐仆人去收拾行囊,准备车马,一副要返回封国琅琊(今山东临沂市)的样子。司马羕一看司马睿心意已决,就退了一步,请司马睿依照魏、晋两朝的旧例,称晋王,司马睿终于答应了。

三月九日,琅琊王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年号为“建武”,宣布大赦,但杀死他祖父母、父母的刘聪和石勒等不在赦免之列。然后他在建康城设文武百官,并建宗庙用来祭祀祖先。以改年号为标志,东晋的朝廷正式建立。

有官员请求立太子,这时候司马睿的大儿子司马绍十九岁了,二儿子司马裒(póu)十八岁,他们的母亲同为荀宫人。按照立长的原则,应该立司马绍为太子,但司马睿更喜欢次子司马裒,想立他为太子。他征求右将军王导的意见,王导说应该立长,司马睿对王导言听计从,于是立司马绍为王太子。当然,司马睿也没有亏待二儿子司马裒,将他封为琅琊王,任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镇守广陵。

之后,司马睿任命西阳王司马羕为太保,司马承为谯王。任命征南大将军王敦为大将军、江州牧;扬州刺史王导为骠骑将军、都督内外诸军事,领中书监和录尚书事;丞相左长史刁协为尚书左仆射,右长史周顗为吏部尚书,军咨祭酒贺循为中书令,右司马戴渊、王邃为尚书,司直刘隗为御史中丞。其他人也都有封赏。

王敦辞谢江州牧的职务,其堂弟王导以王敦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个州的军事事务,自己不适宜再担任都督中外诸军事为由,辞谢了这一职务,另外,贺循也因故辞谢中书令,司马睿一一答应。

东晋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农业是经济根本,于是司马睿下令鼓励、督促农业生产,并要求根据上交粮食的多少来考核郡太守级官员的政绩。军队也要自己种植粮食,但收成归自己所有,作为军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