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咸熙二年(265)十二月十七日,三十岁的晋王司马炎正式登基为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泰始,本年便是泰始元年了。十二月十八日,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一万户,王宫建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和曹魏所有的亲王聚在一处(1)。司马炎准许在邺城内继续奉行曹魏的历法,继续使用原有的礼仪和乐器,但曹魏的所有亲王都要降封为侯爵。

处理好前朝王室,就要分封自己家族了。司马炎追尊祖父司马懿为宣皇帝,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父亲司马昭为文皇帝,尊自己的母亲王元姬为皇太后,封晋王妃杨艳为皇后。另外封爷爷辈的司马孚为安平王,叔叔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zhòu)为东莞王,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róng)为梁王,司马伦为琅琊王;封弟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又封司马望等堂叔伯兄弟十七人为其他王。这次,司马炎一共封了二十七个王爷。

对于曹魏不给皇族实权,致使司马家轻易篡位成功,司马炎可谓印象深刻,所以他大封皇族,用于巩固国家权力。他把各位王爷所封的郡设为封国,有两万户人家的为大国,设立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平原、汝南、琅琊、扶风、齐为大国;一万户人家为次国,设上、下二军,士兵三千人,梁、赵、乐安、燕、安平、义阳为次国;五千户人家的小国,只设一军,兵五百人,让他们拱卫皇权。各位王爷都可以在封国之内自己任命太守(内史)、县令及其他地方官员。对此,大部分人都很乐于接受,只有小心谨慎的齐王司马攸不敢擅自任命,全部请求朝廷派遣。

需要交代一下的是,这次分封后,除了都督外地军事的王爷外,其余的王爷们并没有前往封国就任,而是留在了繁华的首府洛阳,遥控指挥封国内的大小事务。西晋对封国实行“三分食一”的制度,即封国内百姓缴纳的租调,三分之一归王爷留用,三分之二上交朝廷,充实国库。

分封了宗室王,还要任命各级官员。朝廷要维持运转,各级岗位就需要有明确的人员担任,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以下几个:三师(或称为上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因为要避讳司马师,所以晋朝改太师为太宰;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还有大司马和大将军。三师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头衔,一般没有实际职务,由德行高、资格老、年龄大的重臣来担任,供皇帝平时咨询,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就空出来,宁缺毋滥。有时候这个岗位也用来把位高权重者“晾”起来,比如吕后时的王陵、曹爽时的司马懿。三公中的太尉主管国家军队,司徒主管包括干部任免在内的行政事务,司空是主管监察的,这样的设置也体现了权力制衡,能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大司马一般不和太尉同时设置,大将军也不经常设置。大将军负责军队的调动、进攻等,战时和太尉同时存在也体现了一种制衡。

除此之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也是重要岗位。如果放在现在,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大概相当于上将中的上将。

司马炎任命爷爷辈的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他是曹魏时期的太保,这次官职前进一位;王祥为太保,他是曹魏的太尉,也是让琅琊王家开始发达的人物,古代著名的道德楷模二十四孝子之一,曾经大冬天卧冰求鲤给后母吃,在当时有非常良好的声誉,这次官职同样前进一位;义阳王司马望为太尉,他之前是曹魏的骠骑将军;何曾为司徒,之前是曹魏的司徒,但前面没有位置可以晋升了,因此只能原地踏步;荀顗(yǐ)为司空,他是曹操麾下著名谋士荀彧的儿子,之前是曹魏的司空,也没有更好的位置了,就继续干下去吧;石苞为大司马,之前是曹魏的骠骑将军,他也是那个因为斗富而留名千古的石崇的爸爸;陈骞为大将军,之前是曹魏的镇南将军。三师、三公、大司马、大将军这八个职位统称为“八公”,但像司马炎时期这样同时并立的情况,是很罕见的,说明刚一开国,西晋的官僚机构就很臃肿。

又任命裴秀为尚书令;王沈为骠骑将军;贾充为车骑将军。裴秀、王沈、贾充都开府仪同三司,也就是享受和三公一样的待遇。其他封官、晋爵不再一一细表。

文臣武将普遍增加二等俸禄,皆大欢喜。品级第一的待遇是每天五斛粮食,比如各位文官公和武官公;品级第二的为每天四斛粮食,比如拜为特进的;品级第三的为每天三斛粮食,比如各位卿。一斛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斛就是一百升。斗是谷等粮食的计量单位,当时谷的出米率一般是五成,百升谷能得五十升小米。一升米现在重两斤半,按平均每斤小米四元的市场价格,一品官每天得的五斛谷(相当于两百五十升米)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二百五十元,一个月就是三万七千五百元!

新皇登基,还要惠及治下百姓,以赢得民心,于是司马炎免除全国一年的租赋和关市税,并赏赐孤寡无劳动能力者每人五斛粮食。他还大赦天下,欠租者所欠租税都不再收取,丢官失爵的人也都恢复了官位,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全部消除。总之,天下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气氛。

之后,晋武帝司马炎登坛祭祀天地,杀了黑色公牛作为祭品,向天下宣告,一个新政权已正式诞生。

(1) 曹魏嘉平三年,也就是公元251年,曹芳让所有曹姓亲王都集中在邺城居住,断绝和外面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