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73年周历正月十五日,早春的寒风还在呼啸着,晋国所有大夫齐聚清原。他们身着华丽的衣服,排着整齐的队伍,集体眺望着南方。虽然大夫们被凛冽的寒风吹得冻手冻脚,但是丝毫不敢乱动。

队伍为首的是中军将栾书与上军佐荀偃。十天前他俩刚派人把晋厉公杀了。现在栾书与荀偃成为晋国实际的最高主宰,他俩率领大夫们正等待着从洛邑赶来的晋国新君——姬周。

此时的姬周只有十四岁,他的爷爷姬捷是晋襄公的小儿子,由于晋国的“国无公族”政策,姬捷被送到周王室去当大夫,他们一家就在洛邑扎根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晋国。

到了孙子辈的姬周,时来运转,他的堂叔厉公被干掉了。栾书与荀偃想来想去,还是选择了姬周。首先姬周很小,只有十四岁,放现在也就是初中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步入青春期;更重要的,姬周是晋襄公的子孙。

晋文公有两个儿子先后做了国君,第一位是晋襄公,但是襄公的儿子灵公被赵盾干掉。第二位是晋成公,但是成公的孙子厉公被栾书和荀偃干掉。所以栾书与荀偃绝不会从成公的子孙里找新任国君,那是在给自己找仇人。还不如从襄公的子孙里找,因为襄公的子孙早已远离了国君之位,找襄公的子孙来当国君,他一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

不知等了多久,从南边传来一队人马的声音,所有人循声望去,都想看看即将继承晋国巍巍大业的少年长什么模样。

很快,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众人面前,大家伸着脖子等着姬周从马车里出来,马车里却一点动静都没有,车门始终没有打开。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流逝,原本一场隆重的接风仪式就这样冷场了。

栾书与荀偃觉得不正常,这么长时间姬周怎么还不出来,是在马车里睡过头了,还是胆小害怕不敢出来见人?就在栾书打算上去敲敲车门的时候,“嘎吱”一声,车门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了一位翩翩少年。他就是姬周。在场的大夫们都**了起来,队伍开始乱了,都想往前挤,看看姬周的模样。

姬周站在马车上,俯视着众人,他不但不怯场,反而面露霸气,让人心生畏惧。姬周接下来的举动,让群臣体会到什么叫君临天下。

姬周用他略带童音的嗓子说:“我要跟你们说清楚,原本我不想当国君,可是上天选中我当国君。你们有的人之前根本不把国君放眼里,现在,你们如果拥立我,就必须臣服于我;如果想找个听话的傀儡,那你们赶紧换人吧。”

在场的大夫们都惊呆了,第一次听见这么直白的话,但是话糙理不糙,群臣立马对天发誓,将对姬周唯命是从。

誓言也发过了,群臣就等姬周起驾去新绛了。然而姬周并没有停止对群臣的折腾,他说:“我既然是你们的国君,你们接下来该做什么?”

栾书与荀偃蒙了,心想,这孩子意思意思就行了,还要干啥啊?

此时现场气氛极度尴尬,姬周一直站在马车上等着,群臣却不知道姬周要他们干什么,双方就这么僵持着。

终于有一位大夫明白了过来,他面朝姬周跪了下来,大喊万岁。原本像冰冻的湖面一样的气氛,瞬间沸腾了起来。所有人集体跪向姬周,高呼万岁。直觉告诉他们,这位少年将是一位不世出的天下英主。

与众人一同跪在地上的栾书与荀偃,他俩脑中闪过一个念头:“眼前的家伙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可以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栾书与荀偃迎立姬周,就像现在的网购,他俩并没有见过实体的姬周,只是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洛邑)“购买”了姬周。这场交易本身就是一场政治交易,他们二人让姬周当国君,姬周就要保他俩大权独揽。

然而栾书与荀偃错了,他俩不但没有成为操纵者,反而成为姬周手里玩弄的对象。

少年姬周在清原立了自己的国君之威,随后被众臣接回了新绛。

周历正月二十六日,姬周在晋武公的庙里祭祀祖先。周历二月一日,姬周在朝廷举行就位大典,史称晋悼公。

继位仪式结束后,晋悼公回到宫内,栾书与荀偃求见。他俩求见悼公,是让他把一件极其棘手的事给办了,给刚死的晋厉公姬州蒲取谥号。

谥号都是君王死后取的,国君在世的时候一般是没有谥号的,谥号是对君王生前的所作所为进行一个高度评价。

古人很聪明,唐朝以前,对死去的领导人评价都是用一个字,这样既简单又好记。谥号评价有三个等级。

“美谥”说明你生前干得很好,比如:文、景、武、庄、孝等。

“平谥”说明你生前干得很辛苦,可惜死得太早,或者死得太惨。比如怀、思、悼、闵等。

“恶谥”说明你生前干的都不是人事,你死了那是普天同庆,比如幽、厉、炀、灵等。

不要小看取谥号,这代表了新任国君姬周对之前大夫弑杀国君的态度。处理得好皆大欢喜;处理不好,他就是第二个姬州蒲。

晋悼公看着栾书呈上来的谥号,他挑来挑去,看中了“厉”字。

“杀戮无辜曰厉,我觉得这‘厉’字很好,就用它作为姬州蒲的谥号。”

“对了,那些追随姬州蒲的嬖臣(宠臣)呢?”

“启禀国君,都被我们抓了起来,听候国君处置。”

“全部杀了。”

栾书与荀偃听到后,一直悬在半空的心,终于平稳地落了下来。虽然在清原时他们感觉姬周不是个善茬,但是在处理前任国君的态度上,姬周和他们站在统一战线上,这件事情便有了合法性。

合法性很重要,它掩盖了很多罪行。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干掉兄弟后,就要极力抹黑他的兄弟。明英宗在夺门之变后,重回皇帝宝座,他不想杀保卫大明江山的于谦,但是随他政变的人的一句话让他痛下杀手:“不杀于谦,出师无名!”

虽然暴力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杀人犯内心的惶恐。没有人愿意背负一个杀人犯的罪名,更何况还是弑君这等大逆不道的事。

不给姬州蒲恶谥,不杀嬖臣,那姬周继承国君之位就没有合法性,栾书与荀偃就是弑君罪人。为了自己能够心安理得,为了名正言顺,只能牺牲姬州蒲和他的嬖臣了。

栾书与荀偃内心觉得姬周这孩子不但具有强大的君王气场,在处理棘手的问题上,也显得极其老练。这孩子到底是跟谁学的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晋悼公的老师——单襄公。

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学生一生的命运,而教育姬周的单老师,可以堪称春秋时代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平心而论,厉公姬州蒲与悼公姬周都是天资聪慧的国君,可他俩的结局为何截然相反?因为悼公有一个好老师。

单襄公是单国的国君,这个单国位于河南孟津县附近,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在春秋兼并成风的时代里,这个小国家竟然没有被灭,这和他们高超的处世技巧有关。所以这个国家的国君代代都是人精。

更厉害的是,单襄公还在洛邑的周王室里,担任地位极其重要的卿士,经常代表周王室出使诸侯国,协调国际争端。作为人精的他,为人处世八面玲珑,看人眼光极准,洞察力超强。单襄公曾经见过陈灵公(与夏姬私通的国君)、三郤、晋厉公,他预言这五位都活不长,果然全部非正常死亡。

单襄公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担任了姬周小朋友的老师。单老师第一次给姬周小朋友上课,就觉得这孩子不一般。单老师对姬周同学的评语是“立如苍松,目不斜视,听不侧耳,言不高声”,一看就是课堂上认真听讲、不开小差的好学生。

春秋时老师教育学生,要让学生向圣贤学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读圣贤书是用来学做人的,如果用来做事是百无一用啊。如果将这样的教学方法用在一个君王身上,那对君王与国家将会是一场大灾难。因为春秋奉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单老师进行改革,开设了“国君行政管理课”,他将自己多年的混世经验和驭人之术,向姬周同学倾囊相授。

在单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姬周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足智多谋的小人精。

当十四岁的姬周掌舵晋国这条大船时,他并不怯懦。姬周要把从单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用在管理晋国这条大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