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明末清初伟大的科学家宋应星最终服毒殉国的结局相比,徐光启的命运可谓迥然有别,他不仅中过进士,还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和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的宋应星相比,徐光启的天资似乎略逊一筹,不过考秀才还是没有问题的。
那是万历十九年(1581)的事情。中了秀才后,他边在家乡教书便备战乡试,打算弄个举人当当,可惜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以失败告终。
务农为生的家境本来就不怎么样,加上祖母去世后又遭水灾,且父母年过半百,徐家不可避免地成了贫困户。
第一次乡试失败的徐光启不甘心,父母还指望他光宗耀祖呢!再说作为读书人,除了科举,他实在不知道另外的出路在哪里。
换个地方考试(第一次他参加的是上海金山卫的乡试),也许不会那么糟糕吧?于是,徐光启于1588年和同乡董其昌(后来成为大画家)、张鼎、陈继儒三人一起,不远千里来到安徽当涂,参加第二次乡试。
不料,他再次落榜。
为了谋生,徐光启继续手持教鞭,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受聘于广东韶州(辖境相当于今韶关市及曲江、乐昌、仁化、南雄、翁源、英德等县)教书。
估计他自己都没想到,这次南下,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如果没有这次南下,如果继续仕途无望,已为多年教书先生的他,也许一辈子都是个教书先生。
结识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是他人生转折的开始。
郭居静不但是一名传教士,还是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为这个中国朋友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绚丽多彩的窗,徐光启知道了天主教教义和西方科学知识,尤其是后者,更是他日后成为一名大科学家的孵化器。
徐光启毫不犹豫,邀请郭居静到其家乡上海传教。天主教也向他敞开大门,使他成为其中一员。
与天主教的密切关系,为他日后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先驱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