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崇祯最倚重的家伙,最终却是把崇祯坑得最惨的那个。
当然这不能怪他,要怪就怪李自成。你说你在陕西当“邮递员”当得好好的,造啥子反吗?这下好了,你一造反,朝廷的军饷就不够了,就要筹集军饷。而皇上也不去搜刮民脂民膏了,要官员捐款“助饷”?这不是想要我魏某的命吗?但又不能不捐,否则要被天下人骂死,于是他以家无余财为由,象征性地捐了五百两,其他大臣和王公贵族学习这个好榜样——内阁首辅“家无余财”,咱们家更无余财,当然咱们多少也得捐一点。有的权贵为了证明自己家里穷,把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去叫卖,那画面太“美”,实在让人不忍直视!崇祯大失所望,闹这么大动静,结果全国才捐二十万两,浙江一个省才交了六千两,山东更有意思,汇总上来的只有三千一百两,刑部尚书张忻觉得实在不像话,自掏腰包九百两,为山东凑足了四千两这个整数!
这是魏藻德第一次带头坑皇上,坑得不轻。第二次坑皇上,坑得更不轻——
很快,李自成就兵临城下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也不想打了,向朝廷提出和谈,条件是朝廷割地西北,封他为王,他的军队不受朝廷节制,他则放弃围攻北京,退守河南,并以主力部队抵御清军。这个条件并不苛刻,而且对朝廷来说不失为一个缓和局面的良机,待朝廷缓过气来,说不定还有咸鱼翻身的可能,至少可以暂时摆脱两面受敌的局面。
那时的崇祯实际上已经山穷水尽,李自成能够提出这样的和谈条件,明显对朝廷有利,崇祯当然动心了,就去征求魏藻德的意见。这个时候,如果魏藻德这家伙稍微表现些积极的姿态,明朝的历史甚至中国的历史都可能重写,至少,崇祯皇帝不会惨到把自己吊死。可是关键时刻,姓魏的却不愿承担责任,闭口不言。崇祯一连问了几次,姓魏的始终闭口不言,最后崇祯急了,几乎要给他跪下了,我的魏大人啊,你倒是说句话,闭口不言,到底是啥意思吗?你只要开口,无论说啥,朕都立即照办,此刻你是皇上,你的话就是圣旨!魏藻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崇祯气疯了,一脚踢翻了龙椅。魏藻德还是保持着跪姿,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一向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偏偏在这节骨眼上优柔寡断,因为没有得到内阁首辅的支持,他也拿不定主意,最终失去和谈以及可让朝廷喘息的机会。三天后,北京陷落,崇祯自缢,明朝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