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抓的场面颇具“戏剧性”。

他是被崇祯皇帝让士兵用大筐吊进北京城的。

袁崇焕被吊进北京城后,崇祯皇帝就以通敌的罪名把他抓了,下了大狱。

与袁崇焕同时来到北京城外的,还有他的“关宁铁骑”。如今主帅被抓,浴血奋战多日的这支铁骑,带着一身血迹和满腔悲愤,返回关外。

“关宁铁骑”一走,后金军没有了对手,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他们先是在卢沟桥干掉七千多明军,接着在永定门外把满桂等人率领的四万多人打得溃不成军,把四千名山海关援军杀得一个不剩。

后金军的“疯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北京城外的明军已经全军覆没,再无一兵一卒,意味着此时的北京城完全不设防,意味着只要后金军愿意,一个冲锋就可以杀入北京城,然后血洗北京,大明朝无论君臣,想怎么抓就怎么抓,想怎么杀就怎么杀。

面对即将到来的这种结果,作为这帮人的老大,崇祯皇帝急得宛若热锅上的蚂蚁,这才意识到,“赶”走这支此时唯一能与后金军抗衡的军队,是多么愚蠢。

袁崇焕被抓后,“关宁铁骑”由祖大寿掌控。然而,他对皇帝老儿的调令却视而不见,因为他只听袁崇焕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身为一国之君,居然调不动自己的军队,这使崇祯皇帝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感到不寒而栗。

先别管其他,把燃眉之急解决了再说。他不得不让狱中的袁崇焕给祖大寿写信。接到袁崇焕的信,祖大寿这才率领“关宁铁骑”,再次入关勤王。

“关宁铁骑”尚未抵达北京,仅仅是消息传来,就把皇太极吓坏了,立即撤兵。

完全撤走当然不甘心,不然之前的诸多努力全白费了。皇太极撤走了,但留下了其堂兄阿敏指挥的重兵,让他们继续留在遵化、永平、滦州、迁安。

没想到皇太极前脚刚回到盛京,阿敏后脚也回来了。

原来,手握重兵的阿敏仅仅坚持了几天,就被“关宁铁骑”打得丢盔卸甲,阿敏算是运气不错,好歹捡了一条命,狼狈逃回盛京,其据守的关内四城复归明军之手。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遵永大捷”。

对于“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崇祯皇帝似乎不是高兴,而是深深恐惧,因为拥有如此战斗力的这支军队,心中根本没有他这个皇帝,除了袁崇焕,谁也指挥不动。

一支最能打仗的军队,除了主帅连皇帝的命令都不听,这对皇帝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为了消除心中的不安和可能的后患,唯一的办法是弄死他们的主帅。

“遵永大捷”后,北京暂时安全了,崇祯皇帝立刻下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据《石匮书》记载,行刑那天,毫无惧色的袁崇焕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袁崇焕被处死后,“关宁铁骑”也遭到肢解,被一分为三,祖大寿一部分,吴三桂一部分,其余被调进关内。

祖大寿那一部分和调进关内的那一部分,分别“死”于清军和李自成之手。

也许,袁崇焕至死也不明白崇祯皇帝为什么那么恨他,非千刀万剐不可。

和历史上不少军事天才一样,他在政治上也是个“白痴”,不然,当初组建“关宁铁骑”时,他就应该意识到:一支只忠于主帅,连皇帝都不听从的军队,实际上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杀死别人,也能让自己死于非命。

袁崇焕一完,大明就失去了一个坚强的堡垒,因为他率领的辽东军队,据说是当时明朝最精锐的军队,在军中威望极高的他被逮捕后,该军顿时群龙无首,身为前锋总兵官的祖大寿,后来还投降了清朝,随清军入关。

清军入关后,明朝再无劲旅可与之抗衡,致使清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占北京,崇祯见大势已去,悲愤地吊死于煤山。

一百五十多年后,终于有人意识到袁崇焕不是明朝的叛徒,而是大大的忠臣,他的所谓“通敌资敌”,其实是大清搞的反间计,要给他平反。

这个人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这个幽默,真的很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