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年(壬辰年),朝鲜发生“壬辰倭乱”,遭到日本太阁(相当于中国的宰相)丰臣秀吉派兵大举入侵。

当时的朝鲜和平太久,人们几乎忘了世界上还有一个名叫战争的魔鬼,武备松弛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加上朝廷党争不断,政治日益腐败,当日军这个魔鬼朝他们张开大嘴时,他们只会做两件事:一是节节败退,二是向宗主国明朝求救。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时的朝鲜相当于明朝的儿子。儿子受人欺负,老子自然要出面主持公道,何况欺负这个儿子的不是善类,是一头永远也吃不饱的狼,吃掉儿子后,接下来就该轮到老子了。

明廷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小小的朝鲜是不能满足倭寇胃口的,他们吞朝鲜只是手段,朝鲜只是一块跳板,最终目的是我大明朝:“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唇亡齿寒的道理,三岁小孩都明白。

面对企图一口吞掉朝鲜的三十多万(有说二十多万)日军,明朝决定来一次以硬碰硬的对决。

明朝决定出兵时,朝鲜的形势已经万分火急,国王李昖逃到中朝边境的义州,全国八道几乎全部沦陷,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辽东半岛之义州一小块地盘。

明朝做的第一件事,是答应朝鲜国王李昖渡过鸭绿江,住在辽东半岛的宽奠堡,把他保护起来。

万历二十年七月,游击史儒、副总兵祖承训率领五千骑兵,作为先头部队率先进入朝鲜,直奔平壤。

当时平壤城内有两万多日军,由一个叫小西行长的统率。

明军突入平壤七星门时下着大雨,到处一片泥泞,极大地限制了骑兵的活动,他们的战马又受到惊吓,乱作一团。

战马怎么会受惊呢?原来前来迎战的日军全都披上鬼脸等恐怖饰物,明军的战马虽然“见多识广”,但是显然没见过这个,顿时吓得乱蹦乱窜。

日军趁机使用鸟铳左右夹击,陷入泥淖的明军损失惨重,史儒和两名千总中弹身亡,副总兵祖承训被迫带领剩余部队退回国内。

因轻敌而出师不利的明朝学聪明了,一面派人和日军谈判,一面做再战准备。

不出所料,日军在谈判中表示坚决不撤军。

那就继续打呗。

在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率领下,第二批明军四万人进入朝鲜,渡过鸭绿江后开向平壤。

李如松玩了一个花招,派使者去传话——咱们领导想和你们议和,有优厚条件。日军统帅小西行长居然信了,派二十多人来接李如松,当场被李如松抓了三个,剩下的有的被打死,有的逃了。

说好的议和呢?干吗弄我的人?一脸蒙的日军派人来质问,被李如松巧妙应付过去。

1594年正月初六,平壤城内的日本人穿戴得整整齐齐,准备欢迎前来议和的李如松。没想到与李如松一同前来的,还有大量明军。日军这才明白上了明军的当,闭城拒守。

平壤之战正式爆发。

此战历时六年之久,以明朝取胜而告终。

这场战役,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都有较深远的影响,交战三方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此役之后,明朝二十年内无力打击后金力量,眼睁睁看着女真部落日益强大;此役之后,朝鲜虽然得以复国,军民伤亡却高达数十万,代价非常沉重;此役之后,日本也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基本上从历史舞台上消失,日本进入德川幕府时代。

“万历朝鲜之役”,实际上对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进行了重新整合。如果非要说输赢的话,那么参战的日本、朝鲜、明朝都成了输家,唯一的赢家是在一边看热闹的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