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同时代东西方并立的两大强国,“汉朝与罗马谁强大”的话题经常惹得口水纷飞。但有理不在声高,最能厘清话题的办法还是用事实说话。比如下面这几种历经历史考验的汉代文物遗址,可以为这个火爆话题提供客观回答。
1.荥阳大铁炉
罗马时代,一桩常被西方学者大书特书的成就是其发达的冶铁业。英国学者的《世界冶金史》统计:在罗马“铁器时代”,境内32座冶铁工场,最大的铁炉高1.3米,直径0.3米,堪称欧洲“巨无霸”。但这巨无霸,放在汉代一件大家伙——河南古荥镇荥阳大铁炉面前瞬间成了小朋友。
荥阳大铁炉发现于1975年,是西汉时期河南古荥镇冶铁遗址里的一号高炉。该高炉复原后高达4米,容积44立方米,是同时代全球体积最大的冶铁高炉。且炉体设计先进,采取椭圆形炉体设计,下部还与地面形成62度夹角,不但产量更大,高炉温度也更高,可以把坚硬的铁矿石炼成炉水,汉王朝坚硬的生铁就这样批量炼成。比起在欧洲的巨无霸,当时只能炼柔软熟铁的“罗马高炉”,这优势堪称碾压。
而且,这种规模的高炉在西汉的中国绝非独一号。陆续出土的汉代冶铁遗址,基本都是古荥镇这样的规模,高炉的体积动辄两三米以上,比起罗马“铁器时代”的“高炉”,个个都是巨人级别。而且保存完好的冶铁遗址里,还有铁范、铁铸等物件,保留了从冶炼到炒钢的一整套环节。单在西汉武帝年间,汉武帝就在全国境内设立了五十个铁官,每个铁官都统辖一个或数个冶铁工场。罗马“32处工场”的规模对于西汉来说只是小儿科。
正是拥有这个独家优势,造成了汉朝与罗马之间一桩截然不同的奇景:当欧洲中世纪的遗址里还有大量木农具与青铜武器出土时,汉朝的遗址上就常见大量铁制农具兵器,西汉长安武库更是清一色的铁器装备。罗马“铁器时代”?问过汉朝没有!
2.三道壕西汉村落铁犁铧
罗马帝国另一个引以为豪的产业当属发达的农业,甚至到了18世纪,歌颂罗马的欧洲画家们还画了大量反映罗马农村生活的名画。但一件被出土的汉代农业用具:三道壕西汉村落铁犁铧,欧洲一直到18世纪才有。
三道壕西汉村落发现于辽宁辽阳北郊三道壕村,是西汉中后期的村落遗址,自1955年起开始发掘,就有大量铁农具武器以及车马器出土。汉代农业生活风貌就此生动呈现,其中最别致的当属这个“铁犁铧”——这是中国农业智慧的代表。
同时期的罗马农村,耕作时最先进的犁叫作“阿得犁”。这种犁没有犁壁,耕地时要用短绳捆住,只能挖出浅浅的沟。所以欧洲人的耕作更加依赖牛马牲口,甚至每次耕作时都要不断停下来,清理犁上的土和草。耕很小一块地就要集资购买六到八头牲口,累得七荤八素,也收不上来几粒粮食。
但同时代的汉朝,由于这种铁犁铧的出现,农民耕作时就轻松得多。拥有坚硬犁壁的铁犁铧,不但大大提高了耕地的速度,还提高了耕作的效率,耕地时松土挖沟的效果十分强大。18世纪这种铁犁铧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时,一亮相就把欧洲农学家们惊呆了。欧洲近代农学家阿瑟杨惊叹说,用中国犁耕种,效果就像“刀切黄油”一样轻松。这领先欧洲千年的耕作效率,汉朝同时代的罗马农民真的体会不到。
同样,也因这类匠心独具的农具,汉朝的农业生产随着铁器化的推行突飞猛进。据当代农业学者保守估计,汉代时的粮食亩产量已经突破了120斤。而在罗马帝国结束数百年后的欧洲中世纪,公元11世纪英国的最高亩产也只有70斤。古代东西方农业水平的差距,在一只小小的铁犁铧上得以生动展现。
3.东汉永初纪年铁刀
在西方电影里,手持罗马短剑的罗马军团常是战无不胜的模样。不过如前面所说,罗马士兵的常用短剑还是柔软熟铁打造的,最长不过80厘米。如果碰到这件汉朝出土的文物——东汉永初纪年铁刀,不知能否扛得住。
东汉永初纪年铁刀是1974年在山东苍山发现的一款汉代战刀,在汉代它有一个学名叫“环首刀”。东汉时期的壁画见证,它已是当时汉军步骑兵的常规装备。因其刀身上有“东汉永初年间”铭文,故而得名“东汉永初纪年铁刀”。
这一款东汉常规装备,见证了汉军的军备水平:整个战刀以含碳量0.7%的炒钢打造,整个刀身长1.15米,宽3厘米,刀背厚度1厘米,整体比例十分合理,砍杀效果强大。倘若跟柔软熟铁打造的80厘米长的“罗马短剑”对撞一下,只要脑补下物理学知识就知道结果如何。倘若是一支拿着环首刀的队伍与一支拿着罗马短剑的队伍面对面搏杀,环首刀绝对的物理撞击优势造成的后果更是可以想象。
4.汉中褒斜道
罗马帝国有一项常引起西方文人情怀的科技是公路建设。“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至今还引得不少人由衷咏叹。不过道路建设同样强大的汉朝人证明了同时期的中国人不单能修大路,还能修高难度的路——栈道。其中一项见证汉朝道路建设技术的遗址,正是褒斜道。
褒斜道,即从今天陕西汉中市褒谷为起点,延伸到陕西眉县斜谷,汉水与渭水间崇山峻岭的险恶地理环境,被这条全长235公里的道路征服。
最初的褒斜道是由战国时的秦国开凿,毁于楚汉战争的兵火中。汉武帝年间重修褒斜道,却是修出了“高科技升级版”。整个道路基本都开凿于陡峭岩壁的半山腰上,以汉朝先进的凿钻技术,在坚硬石壁上凿出深0.9米的壁孔,然后插入木材,硬是在群山之间搭出一条最宽可达6米的畅通道路,关中与蜀地间的交通从此大大缩短。
更能见证褒斜道技术水准的,还有褒斜道上一段特殊道路:石门隧道。这是位于陕西汉中的褒斜道南出口,从当地七盘山上穿山而过的人工隧道,是中国最早的穿山隧道。
在古代的施工条件下,打通一座山十分艰难,石门隧道显示出了强大的技术含量:整个隧道高3.4米以上,全长16.3米,尤其首创的是它以当时世界独家的“水激火浇”技术开凿石壁,先加热石壁岩石,再以冷水冲击,一步步将坚固的山体炸开,终于开出了这个宽4.2米的人工隧道,足以容纳汉朝两辆马车并排通过,是全世界最早可通行车辆的穿山隧道,技术水准领跑世界。
如果说罗马拥有条条大路,那么汉朝的栈道隧道就是更加快速的“高铁”。强大的汉朝隧道好似澎湃不息的血脉,担起了两汉王朝四百年的辉煌。
谈这些看得见的中国史和生动如昨的中国古代智慧,并非与别家文明比高低,而是为了一个浅显道理:记住历史,那是我们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