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金庸小说的影响,南宋末年,郭靖夫妇为抗击蒙古南侵,率丐帮弟子死守襄阳的爱国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小说毕竟是基于历史的虚构,山河破碎之际,能够抵挡快马弯刀的,只有有效的防御系统,而不是所谓的降龙十八掌。

襄阳地处湖北北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穿境而过,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称号。对于命悬一线的南宋朝廷而言,一旦襄阳陷落,蒙古大军将顺江而下,朝廷再无长江天险可依,亡国将无可避免。这么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得南宋上下都全力支持襄阳的防御建设,最高统帅必须由资历服众的将才担任,如果真由郭靖这样的江湖人士接管防务,恐怕只会引发内乱纷争。

襄樊战役作为宋、蒙两国旷日持久的战役,一直颇受史学界关注。令人意料不到的是,这场历时几十年的拉锯战,最后一位主持大局的正是《神雕侠侣》里那位因畏敌如虎而被郭靖架空的吕文德。

1.临危受命

南宋末年,随着孟珙、余玠等第一代抗蒙重臣的先后去世,新生代将领吕文德走进了宋理宗的视线。

吕文德是安徽寿春人,相传他是北宋初年宰相吕蒙正的后裔,只是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到了他这一代,名门的光环早已黯淡,樵夫出身的他早年参军入伍,因为作战勇猛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

1234年,在宋蒙联军的两面夹击下,金国灭亡,南宋成了蒙古最大的对手。还没等南宋从复仇雪耻的喜悦中回过神来,三年后,蒙古大汗窝阔台发动了第一次侵宋战争。

1237年冬,数万蒙古铁骑围攻吕文德的家乡寿春,以探查两淮一带的军事部署。身为池州统制的吕文德奉命救援寿春时,在城外筑起一排排土堆,再在密林中插上彩旗,吸引蒙军兵力,随后他带领主力从护城河潜入城中,成为几路援军中唯一成功入城的力量。

虽然草根出身的吕文德不通文墨,后来被士子骂作“粗鄙小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横冲直撞的莽夫。譬如他将军粮送往寿春城时,就大摇大摆地送一半撒一半,蒙军见到援军这样浪费,以为城中粮草充足,士气大挫,寿春之围由此而解。

经此一战,吕文德声名鹊起,很快被任命为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统领两淮军马。而在这期间,他组织了一支以家族成员、樵夫、炭农为核心力量的嫡系武装,世人称为“黑炭团”。从“黑炭团”后面的表现来看,这绝对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铁血战狼团。

几十年间,吕文德带领这支队伍转战两湖、西南前线,不管哪里出现战火,只要吕文德出场,就能将蒙军击退,久而久之,他成了南宋的救火队员,也成了蒙古大军的噩梦。

1259年十一月,吕文德被升任为京湖制置使,成为长江防务的最高统帅,而他首先面临的便是蒙古对襄阳的觊觎。

2.复仇悍将

襄阳,无论是于宋还是于蒙,都是志在必得的重镇,就在双方蓄势待发之际,吕文德这边却出现了内乱。

吕文德麾下有位悍将刘整,曾创下了以十二名亲兵攻下一城的惊人战绩。因为军功卓著,刘整被升迁为泸州知府,南方的诸多将领都归他节制,这让老干部吕文德心中非常不爽。

除了吕文德嫉贤妒能外,这种情绪在南宋也普遍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北宋年间歧视南方人的心理报复。原来北宋建都汴梁,朝中重臣大多是北方人,看不起南方的士子,等到了南宋时,风水轮流转,南方人开始对北方人产生了复仇式的心理抵触。

就这样,河南南阳籍的刘整成了众矢之的,他的策略基本都被吕文德否定,偶尔有因此获胜的战功也都被吕文德隐瞒不报。并且吕文德并不打算就此罢手,他将与刘整有矛盾的俞兴提拔为四川制置使,借此压制刘整,并伺机诬告。刘整得知后惊恐不已,他向朝廷上诉,但那些支持他的上级领导或辞官或被打压,彻底断了他申诉的念头。想到那些被逼死的同僚,刘整不寒而栗,思忖再三,决定向蒙古投降。

1261年六月,备受蒙古重用的刘整被任命为行省安抚使。此后的两年,蒙古大军在刘整的带领下一路所向披靡,骄人的战绩令大汗忽必烈赞赏不已。仰仗着忽必烈的信任,刘整规划并提出了一项将南宋拖入深渊的绝密行动。

正是这项精心设计的行动,不仅削弱了襄阳的防守力量,还毁了吕文德一世英名以及整个家族。更致命的是,它不动声色地改写了南宋朝廷的命运。

3.贸易集市

对于刘整而言,此时的外部环境无疑是有利的。1259年,蒙哥大汗死于合川钓鱼城下(小说里写的是被杨过用飞石打死),宋蒙双方偃旗息鼓,出现了短暂的和平局面。

按照刘整的计划,蒙古趁这时提出双方罢兵互通贸易,在襄阳城外划出一块地开放集市,类似于现在的边境自贸区。这个自贸区的构想很完美:市场由蒙宋双方共同投资建设,入驻的商家不能直接交易,而是通过中间商代办,至于税收则需要两国各派出一位税务官负责稽查。这个构想绝不是刘整脑洞大开,而是源自先例。

早在北宋年间,宋朝就与辽国、西夏、金国开办过贸易市场,不过由于宋朝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掌握着贸易的主动权,市场的开放与否,取决于宋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简单地说,宋朝资源丰富,有茶、盐、铁等生活必需物资,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而辽国这类游牧民族则不同,他们能用于交换的只有矿石、兽皮、人参之类,并非宋朝必不可少的物资(游牧民族的战马是军用物资,被控制交易,宋朝的军马多是从大理采购)。

就像西夏的经济支柱是青白盐,一旦宋朝不采购,西夏的经济就会崩溃。而北宋正是抓住了西夏的这一命门,以青白盐为筹码对市场的开放范围进行调节。军事处于弱势时,就控制青白盐的进口;当军事处于强势时,就适当开放市场,给西夏人一点甜头尝尝。时禁时开的贸易市场成了宋朝与西夏的晴雨表,这样的关系一直持续到西夏灭亡。

不难想象,有了这样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先例,当蒙古使者将开放集市的请求传达给吕文德时,吕文德几乎不假思索地接受了。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开通这样的集市,对南宋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因此就连他的幕僚都信心满满地劝道:“榷场(集市)成,我之利也,且可因以通和好。”

4.生死暗战

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却出乎吕文德的意料:集市没开通多久,蒙古人借口“南人无信”,提出要在集市周边修建城墙,保护己方商人的利益。

这个借口显然很无厘头,提出开放集市的是蒙古人,不守信用修建城墙的也是蒙古人,怎么反倒南宋成了无信的一方?吕文德这时察觉出了异常。作为在吕文德帐下混迹多年的老部下,刘整熟知这位老上司贪财的弱点,他不失时机地向吕文德送了条玉带,吕文德看对方如此识相就同意了。

得偿所愿的蒙古在此后的三年里,以疯狂的热情投入到城市建设中。他们在襄阳城东南的鹿门山上筑起了一处城堡,随后又在襄阳城东北的白鹤城修建了另一处。两处城堡,切断了襄阳的水陆交通,令固若金汤的襄阳成了一座孤城。

在集市贸易中,南宋这边有人将大量的棉花、粮食、木料甚至铜、铁、硫黄等战略物资走私到蒙古,而南宋交换到的只是一些皮毛、珠宝等无用物品。

1267年,眼看对襄阳的内外部署目标已经实现,忽必烈令刘整率军围攻襄阳。此前修筑的鹿门山及白鹤城城堡凸显了作用,大军以此为据点步步为营,隔绝了襄阳与外界的联系。

1269年,内外交困的吕文德怀着一颗愧疚的心病死于军中。吕文德死后,他的“黑炭团”一直在坚持战斗,直到1273年,在援军多次被击退,困守六年的襄阳城粮草尽绝,已经到了掘鼠罗雀的境地。吕文德的继任者,他的堂弟吕文焕不得已率领家族出城向蒙古投降。随着襄阳这座帝国最后的屏障陷落,三年后,南宋王朝也土崩瓦解。

吕文德,这个抗蒙的中流砥柱,却亲手将他为之效忠的帝国拖向了覆灭的边缘,或许这就是一个末世王朝的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