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哪一个战略计划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当属“赵匡胤北伐燕云十六州”。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宋太祖赵匡胤在十六年执政期间从未和占据燕云十六州的辽国正式撕破脸,但千万别怀疑他打这一仗的决心。《续资治通鉴长编》里记载,他早就为打这一仗偷偷攒钱了,还专门设置了“封桩库”,年年勒紧裤腰带往里存钱。狠话也早早放出过:如果到时候契丹识趣,愿意主动交还燕云十六州,就给他们这钱叫他们走人。不交?那就“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正是在赵匡胤执政期间,浑然不觉的契丹强敌已经落入了他的战略圈套里。为什么可以轻松横扫南方的赵匡胤经常大张旗鼓杀到北汉都城太原门口,却又稀奇古怪地退兵?这一奇怪的战争场面背后,正是《皇宋通鉴纪事长编》里记载的高明算计: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
快速吞灭北汉,就意味着与辽国提前兵戎相见,先留着北汉,稳扎稳打,抓紧时间一统南北才是最正确的抉择。在赵匡胤手里,这一战略还有附加效果:宋军年年摆出大张旗鼓攻打北汉的架势,慌得北汉的后台契丹辽国年年都要鞍马劳顿地跑来救援。每次都是气儿还没喘过来,就见宋军优哉游哉地拔营撤退。多次拿着契丹当傻小子溜,燕云战役开打前,先“溜”他个人困马乏。
可惜宋太祖英年早逝,这个套路极深的战略,他继位的好弟弟宋太宗却没有看懂,猴急着要一统天下,火急火燎地就把苟延残喘的北汉给灭了。这下被宋太祖折磨到抓狂的辽国,意外地得以轻松解脱。如果宋太祖未曾过世,这样的战略失误断然不会发生。
事实上,复盘接下来宋太宗两次伐辽的全过程,如果带兵的是赵匡胤,以他半生戎马的强大军事能力,能避免的失误又何止这一个?就算更改战略先灭了北汉,他也绝不会像好大喜功的宋太宗一样,在部队尚未休整时,就贸贸然朝着燕云坚城幽州进发,更不会在敌人死守坚城幽州的情况下,一味围着城池傻打。至于宋太宗犯的连打援部署都没做好的低级失误,征战南北的赵匡胤更不会犯!
甚至,抛开军事经验能力不谈,作为一个被人暗杀都大大咧咧不追究的铁汉,一个被大臣王著当场喝醉酒打脸都不怪罪的帝王,如此胸襟的赵匡胤当然也不会设计出坑爹的监军制度,更不会做出不顾战场瞬息万变的局势,亲手画阵图把前线将士带进沟的傻事。如果是赵匡胤领兵,同样在形势大好的雍熙北伐战场上,又怎会发生军事半文盲王诜把老将杨业活活坑死在陈家谷的惨事?
几乎已经席卷燕云要地的雍熙北伐,为什么会又一次功亏一篑?最大的败笔,正如北宋大臣田锡对宋太宗的那番怒斥:您给前线将领派了那么多监军,还送了那么多阵图,不听您的话将领要获罪,听了您的话,打了败仗也要论罪。求皇上您给前线将士指条活路吧!
而这样荒唐的事情,也只会发生在军事水平只有业余选手级别的宋太宗身上。如果换成专业军事家赵匡胤,百分百不可能发生。当然,即使这一系列错误都没有犯下,倘若真由赵匡胤领军发起北伐燕云战役,决定战局成败的根本要素,还是北宋的军力。面对兵力战力称雄东北亚的契丹铁骑,大宋军队是否真有胜算?
这一条,辽国本院大王耶律奚底就很有发言权。979年宋辽战争开打时,虽然宋朝皇帝是宋太宗,但麾下大军还是宋太祖赵匡胤生前手把手练出来的精锐部队。打完北汉没顾上歇息整顿就猛扑燕云的宋军,十天狂飙突进五百里,逮住以逸待劳的耶律奚底五院军狠打,把这支契丹王牌军当场打得满脸花,光俘虏就抓了五百多。然后一路压着辽军狠揍,把辽军残部团团围在幽州。宋军战力之凶悍,吓得辽景宗险些直接放弃燕云。
如此战力焕发的宋军,正来自执政十六年的赵匡胤生前多年的苦心训练。首创禁军制度的他,不单给禁军设立了高待遇,更设立了严格到极致的纪律和训练制度。宋朝禁军的练兵强度远超前朝,步骑操典也更细致,很多训练科目甚至沿用到了近代。而在赵匡胤晚年时,历经磨炼的宋军正是战力巅峰之时,其威武风姿如几百年后南宋学者们的神往描绘:兵锋所向,如雷如霆!
这样“如雷如霆”的军队,在北宋两度伐辽的战场上大显身手。首次伐辽时,人困马乏的宋军在耶律休哥驰援前,打赢了双方的所有野战,将辽国各路精锐轮番吊打个遍。雍熙北伐时,宋军各路主力也一度深入辽境,如果不是宋太宗一连串自乱阵脚地瞎指挥,辽军很难有翻盘的希望。
综上所述,在宋太祖赵匡胤执政的晚年,新生的北宋王朝已经迎来了最好的国防战略态势。南北汉地几乎一统,经济国力蒸蒸日上,军队的战斗力更是处于峰值阶段,北方强敌辽国也在宋朝的疲敌策略里气喘吁吁。大宋王朝在赵匡胤的带领下,一举收复燕云要地,实现大国崛起的辉煌未来,简直美得不敢想象。
然而,随着宋太祖的去世,宋太宗赵光义即位,这个业余军事爱好者的瞎指挥,把高歌猛进的大宋未来折腾成了宋辽煎熬对峙的困局。从这个意义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绝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