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说,早在朱允炆做皇太孙时,汉景帝刘启就是他心中的不二偶像。削藩的很多步骤,朱允炆更是一板一眼照着刘启学。而且他登基后的形势比刘启好太多,大明朝中央军的实力对边境藩王是压倒性优势,绝非控制区域困于关中平原、一度要硬杠六十万叛军的刘启可比。理论上来说,朱允炆削藩本该比刘启更轻松才对。
可个人能力上的差距,却终于让朱允炆与刘启“同人不同命”。其实实事求是地说,削藩成功且延续“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个人能力也很有限。比如七国之乱刚爆发时,他就出现了严重的判断失误,听信大臣袁盎的谗言,杀害了力主削藩的能臣晁错,不但自毁长城杀死了文景时代汉朝最杰出的战略家,更让叛军气焰熏天,险些就自毁战局。不过,比起断送皇位的朱允炆来,刘启至少有三个关键能力都比朱允炆强得多。
1.战略规划能力
当拼凑了六十万规模的“七国叛军”大张旗鼓向着关中平原杀来时,开局一度惊慌失措的刘启却是早早扎好了口袋。“以梁委之,绝其粮道”的战略被不折不扣地执行。汉王朝以梁国都城睢阳为屏障消耗叛军,再以断粮袭击的方法发起总攻,很快就令嚣张的叛军师老兵疲,陷入崩溃境地。可以说,从叛军强攻梁国的那一刻起,这场撞进刘启套路里的叛乱,败局就已注定。
这样的规划能力,一千五百多年后的朱允炆却没有。虽然他每一招削藩也看似深思熟虑,可一开始只挑软柿子周王等人捏,错过了可以提前扣押朱棣的机会。后来朱棣撕破脸皮造反后,迅速集结百万大军讨伐朱允炆,朱允炆更是半点战略规划都没有,满脑子只想着用优势兵力怼死朱棣,不出意外,败得稀里哗啦,丢了皇位。
可以说,比起刘启从头到尾有谋有略的战略规划,“认真学习”的朱允炆连皮毛都没学到,完全是王八拳乱打,自然不出意外,被“好叔叔”朱棣揍得头破血流。
2.心理素质
而比起战略规划能力,朱允炆比刘启同样差得远的是心理素质。
比起刘邦、李世民、朱元璋、朱棣这些铁腕帝王来,汉景帝刘启的心理素质显然是弱得多,否则也不会干出冤杀晁错的蠢事。但接下来恢复冷静的刘启,还是在平叛战场上展现了强大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平叛的拉锯战时刻,刘启委以重任的主帅周亚夫咬牙坚持“以梁委之”的战略,导致苦守睢阳的刘启亲弟弟梁王刘武惨遭数十万叛军狠打。这下各方压力扑面而来,死催周亚夫去援救梁王,唯独刘启头脑冷静,硬把这类声音全部压下。
也正是因为他不遗余力地力挺,一代名将周亚夫才得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率领兵力严重处于劣势的汉军出奇制胜,在叛军人困马乏的一刻发起暴烈攻击。曾经震撼汉王朝上下,双方参战兵力近百万的七国之乱,就这样不出三个月被扫平,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这奇迹的缔造,来自汉王朝自晁错军事改革后满血上升的战力,也来自周亚夫出神入化的指挥,但最重要的,是汉景帝在战争关键时刻能够顶住一切干扰的强大心理素质。
放在朱允炆身上,这“心理素质”却一次次给造反的燕王朱棣送上了大礼。朱棣造反初期,明朝开国名将耿炳文就一度重创朱棣,可偏偏朱允炆嫌耿炳文赢得太慢,一拍脑袋换上了草包主帅李景隆。在这位草包主帅的指挥下,明朝百万大军先后被朱棣吊打。后来朱棣**,被明军名将徐辉祖阻击,眼看朱棣进退不得,又是朱允炆关键时刻瞎指挥,擅自把徐辉祖调走,方便了朱棣迅速进击,一举端了南京,把瞎指挥的朱允炆打得至今下落不明。
如此孱弱的心理承受能力,足以和几百年后的亡国之君崇祯“媲美”。
??3.识人用人能力
比心理素质更弱的,是朱允炆最致命的一个素质:识人用人能力。
刘启能够有惊无险地平定七国之乱,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是慧眼识金的用人能力。特别是前线平叛战场上,从主帅周亚夫到战将灌夫、窦婴、栾布,甚至当时还是少壮派的李广,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当时西汉王朝一等一的军事人才。单看将帅们的作战素质,人数处于严重劣势的汉军显然是高出一个档次。在叛军师老兵疲后,高素质的汉军主力吊打没素质的几十万叛军,结局基本没有悬念!
而在朱允炆身上,却更生动地诠释了另一个事实:一个用人昏聩的皇帝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朱元璋临终时,为朱允炆留下了强大的人才团队,带兵的郭英、耿炳文、徐辉祖,每一个都是顶级名将,文官卓敬等人也是不世出的战略人才。可朱允炆呢,放着这些人才不用,偏信身边齐泰、黄子澄等腐儒,对心腹李景隆更是宠信有加,简直到了挨打多次依然不知悔改的地步。
最为讽刺的是,在朱棣兵临南京的时刻,朱允炆本还有坚守的机会,但正是他最信任的李景隆临阵反水,替朱棣打开了城门,完成了中国古代造反史上的独家奇迹:在大一统王朝里藩王首次造反成功。
??综合说来,这位少年时就景仰汉景帝刘启的朱允炆,虽然常被后世文人同情,但从个人能力来说,就是一位目光昏聩、毫无规划能力且心理素质极度孱弱的帝王。这样的素质,别说扛住削藩,基本什么事都扛不住。从这个角度说,燕王朱棣造反成功,开创大明辉煌的永乐盛世,对于明王朝来说反而有救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