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杠精:是情商太低还是智商太高?(1 / 1)

01

历史上的汉武帝,雄才大略,征战四方,比肩秦皇。

这样一位帝王,除了他的祖母窦太后,极少有人敢忤逆,由着性子来的人大都被汉武帝送走了。唯有一个人,他在武帝手下修炼成了“杠精”,十年如一日地抬杠,把武帝气得暴走、谩骂、不胜其烦,最后还能够善终,堪称杠精界的模范和榜样。

其实历朝历代都不乏专门跟皇上抬杠的人,如果抬得好,我们还会称之为“忠言直谏”。可是汲黯和其他那些普通的抬杠有所不同,他的抬杠技术已出神入化,达到了没有杠也要抬的新境界。

一日,武帝招众臣讨论招纳人才事宜,汲黯借机表达了对武帝频繁诛杀大臣的不满。他劝武帝人才难得,不能求贤时若渴,杀之却如草芥。

汉武帝反对说:什么时候也不会没有人才,只是人们不能发现罢了,如果善于发现,何必怕无人!所谓“人才”,就如同有用的器物,有才干而不肯充分施展,与没有才干一样,不杀他还等什么!

汲黯一听,武帝好像说得还有点道理,一时无言以对。

平常人遇到这种情况就沉默了,但是汲黯不会,因为沉默不符合杠精的职业道德。面对扬扬得意的汉武帝,汲黯直言,你说得不对。

请问哪里不对呢?武帝问。

汲黯答:我说不出来,但我就是感觉不对!

众人听了皆一愣,这种不讲道理仅凭直觉的杠法让他们一时没反应过来。

汲黯又说:我虽然说不过你,但不要认为我愚昧不讲理,希望陛下从今以后能够改正。

汉武帝听完,被气笑了,转身对周围众臣说,汲黯说他自己愚昧不讲理,我觉得他说得很对!

后来汉朝出兵攻克大宛,俘获了千里马,汉武帝爱马如命,兴高采烈地作了一首《天马歌》献给千里马,并打算在宗庙活动中循环播放,将自己的喜悦昭告列祖列宗和天下百姓。汲黯听了立马抬杠:历来皇帝作曲都是上承祖宗、下化兆民,陛下为马作曲实在是前无古人,先帝和百姓们能听懂吗?汉武帝如遭一盆冷水当头泼下,兴致大减。

这样的事多了,连丞相都看不下去了,建议武帝杀了汲黯,幸好武帝深知汲黯的杠精本性,其实他本质上还是个好臣子,所以放了他一马。

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率四万部众投降大汉,千里跋涉来到长安。汉武帝很高兴,对来降的匈奴人大加赏赐,并安排他们在长安城中居住下来。一次,有一些长安的商人和匈奴做点买卖,朝廷按照法律条例,抓了很多长安商人。

汲黯紧急求见汉武帝:陛下,您对待来降匈奴跟供奉骄横的儿子一般,我一直认为要把那些匈奴都作为奴隶赏赐给百姓才正确,即使不赏赐,也不应该因为百姓不懂法和匈奴做了点生意就抓人,我觉得陛下这样做是不对的。

听完,汉武帝表示反对,并正式送给了汲黯一个“杠头”称号,他说,我很久没听到汲黯的声音,如今他又在这里胡说八道了!

02

当时汉武帝倚重的重臣,如张汤和公孙弘,大都善于揣摩上意,能和领导愉快相处,因为他们都知道武帝脾气是出了名不好,一怒之下,不论你是将才还是文才,统统格杀勿论,有时还会灭人全族。武如李陵、李广利,皆是被武帝灭族;文如司马迁,虽未受死,但也因言获罪,受了宫刑。面对残酷的现实,武帝的下属大都极会做人,奉行领导指哪打哪的原则,不想触半点霉头。

可汲黯偏偏十年如一日地直言快语,杠来杠去,难道他真的不会出事吗?怎么可能!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杠精基本没有好下场,更别说汲黯这种海陆空全方位开杠,而且逮谁杠谁的立体化杠精,他的人际关系自然差到了极点。不久,汲黯就迎来了所有杠精必须面对的危机——来自被杠者的反击。

他首先面对的是来自同事的反击。

与汲黯同为九卿之一的公孙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用麻布做被子,一顿饭不摆设两种肉菜,世人都称颂他是简朴的典范,可汲黯听说了,却在朝堂上当众反对——公孙弘身居高位,朝廷给他的俸禄很多,但是他还用布做被子,这是在装样子,是骗人的把戏。

武帝就此事询问公孙弘,公孙弘灵机一动,主动谢罪说:确有其事。说到九卿当中与我关系好的,那就是汲黯了,今天他在朝廷之上质问我,确实切中我的问题。说到我身份显赫,却制作与小官吏家没有区别的布被,这确实就像汲黯所说的那样,是我有意矫饰做作,想借此沽名钓誉。如果没有汲黯的忠直,陛下怎么能听到这些话!

这些请罪的话说完,武帝反倒认定公孙弘谦让,越发尊重他了。

表面上汲黯这一杠没有副作用,还得到了公孙弘的赞扬,但是公孙弘看起来很宽厚,其实心机很深,只要得罪过他的人,他一定会还以颜色。

公孙弘升任丞相后,对杠精汲黯一直耿耿于怀,经过处心积虑地寻找,终于找到了杀人不见血的报复方法。

一日,公孙弘看似不经意地向汉武帝提出了一则人事调整建议:京师长安地区皇亲贵族多,难以治理,因此我想推荐耿直的汲黯任右内史,让他去管。

弘欲诛之以事,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臣、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上从之。

汉武帝准奏,公孙弘长舒一口气,满意地笑了。

右内史是负责管理长安秩序的官员,表面看起来风光,但其实治下是最难对付的皇亲贵族,历任官员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对汲黯这种普通的人际关系都搞不好的杠精来说,用这个职位足以消灭他。

还好汲黯工作能力强,处事公平,在右内史的岗位上为官数年,没出什么大事。

虽然这一难是躲过去了,但是接下的一劫,汲黯是绕不开了,因为这次反击,来自当朝皇帝。

经过历次被明怼暗杠,汉武帝实在是怕了这个杠精。有一天,汲黯收到了离京的通知,叫他去淮阳任太守,虽然汲黯哭着不想走,还找武帝求情,表示愿意一直陪在武帝身边,但武帝听到“一直”二字,更加惊恐万分。

为了让他赶紧走,汉武帝不仅数次下诏催促他离京赴任,还哄骗他说过些年就召他回来。

汲黯失落至极,他当然知道汉武帝再也不会召他回来,作为杠精,他终于被皇帝强行驱逐了。临走前,他去拜访大行李息:我被弃置到地方郡县,不能再参与朝廷议事了。御史大夫张汤用词诡辩,不肯为天下正事发言,一心迎合主上的意思,玩弄法律条文。我被赶走了,你身居九卿高位,一定要替我杠他,早日揭发他的真面目,不然,我肯定你会没有好下场。

李息望着这位因抬杠被赶到地方任职的杠精,虽然表面答应,心里却着实不想步其后尘。然而他没想到,公元前115年,张汤事败自杀,没听从汲黯的劝告规劝武帝的李息,也因此被汉武帝治罪。

汲黯去了淮阳,虽然工作做得很有成效,但确实再也没有回到汉武帝的身边。公元前112年,他病逝于任上。

03

表面看来,杠精汲黯似乎晚景凄凉,郁郁不得志,但其实,他一生所抬过的杠在他死后都有了回响。汲黯是极少数通过抬杠实现了自己政治理想的人。

这还要从他抬杠的缘由说起。

汲黯在法制上反对严刑峻法,主张遵循先制;在军事上反对穷兵黩武,增加百姓负担;主张与匈奴和亲。所有的这些都与汉武帝的所作所为相反,所以他经常和武帝抬杠。在为人处世方面,他反对表里不一、沽名钓誉,所以又与丞相公孙弘不和。

公元前89年,汉武帝发表了震动天下的自我检讨书《轮台诏》,深刻反思了自己以往尚武扩张的政策,表示了悔恨,并打算及时整改。

当时若汲黯还活着,大概会一反常态,放武帝一马。

豆腐的创始人淮南王刘安在谋反之前,曾发表了一段关于汲黯和公孙弘非常经典的评价。

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大意是说,我要造反,可汲黯忠义有气节,我肯定是搞不定的,至于丞公孙相弘,呵呵。

这段评论被载入史册,深受人们认同,成了对这二人的评价模板。

更有意思的是,汲黯是杠精,人际关系很糟,一直对结党营私绝不手软的汉武帝却恰恰因此对汲黯十分放心,不仅称其为社稷之臣,还放手提拔汲黯的家人,让他弟弟汲仁官至九卿,儿子汲偃官至诸侯国相。

也许大家都搞错了,汲黯不是情商低,是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