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三大军阀作嫁衣 隋末枭雄:农民出身窦建德(1 / 1)

隋朝末年的起义运动,一共有三波大的**。

第一波**出现在隋大业七年(611),主要分布在河北和黄河流域。起义军造反的口号非常明确:反对朝廷的徭役,抗拒高句丽战争。

山东:王薄(611)、张金称(611)、孙安祖(611)、刘霸道(611)。

河北:高士达(611)、窦建德(611)。

河南:翟让(611)。

第二波**出现在隋大业九年(613),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起义军造反的旗号五花八门,带头大哥有家徒四壁的农民,有隐居山林的读书人,有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也有家财万贯的大财主。不过,大家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想和隋炀帝一样南面而王,指点江山。

江南:杜伏威(613)、辅公祏(613)、刘元进(613)、朱燮(613)、管崇(613)。

山东:孟让(613)、郝孝德(613)、孙宣雅(613)、格谦(613)。

第三波**出现在隋大业十三年(617),隋炀帝南下江都之后,西北、关中、河东、河西、湖南等地的豪门望族、地主阶层闻风而动,将暴乱直接推向**。

代表人物:薛举(617)、李轨(617)、刘武周(617)、李渊(617)、萧铣(617)、梁师都(617)、徐圆朗(617)。

隋末乱世很精彩,却很难写,原因主要有两个。起义军太多,大家都是埋头苦干,交集很少。争霸时间太短,有些死于创业,有些刚有起色就被兼并。当然,罪魁祸首还是李渊家族,他们的战斗力太彪悍,只用了四年时间就**平天下,让原本很精彩的争霸大戏迅速杀青,各路大佬齐聚九泉。

说到隋末枭雄,最有名的当属关中的李渊、河北的窦建德、江淮的杜伏威、河南的李密、洛阳的王世充。鉴于篇幅限制,重点介绍窦建德、杜伏威和李密三人,王世充是隋朝的官方代表,李唐时才开始自己创业,暂时不写。至于李渊,自然是压轴人物,最后出场。

窦建德(573—621),贝州漳南人(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据说,窦建德的十七世祖是东汉的大司空窦融。不过,有这样的老祖宗也没用,在大隋王朝,窦建德还是得老老实实地做农民。

在统治者的眼中,什么样的农民最合格?

当然是憨厚老实,勤勤恳恳。

如果在漳南县搞个农民道德模范大评比,窦建德绝对会占据榜首位置。有一次,窦建德正在专心致志的耕田,有个老乡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某某的老父亲去世了,没钱给他下葬。

如果是现在,我肯定来一句:没钱下葬,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咱们注定成不了道德模范。看看人家窦建德,四十五度角仰天长叹,叹完之后照样放下手中的农活,立即回家给老乡筹备下葬的钱财和器物。

准确地说,窦建德就是漳南县及时雨一样的存在。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真心对别人好,不求回报,自然能获得旁人的尊敬。据说,窦建德父亲去世的时候,有一千多名老乡为他送葬,场面之隆重,群情之热烈,堪比后世港片中黑社会老大归西的场景。

隋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对高句丽开战,窦建德担任二百人长,负责为朝廷招募民夫。本来,窦建德优哉游哉地过着日子,可老乡们却相继造反,各道土匪出于对窦建德的尊敬,从来不去他的地盘闹事。谁曾想,地方官府竟然怀疑窦建德和土匪暗中勾结,因此派了一队杀手,弄死了窦建德的家人。

窦建德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命运和人品好坏没有太大关系,全都是命中注定的。当老天爷关上你的命运之窗,就会替你打开另一扇命运之门。

家人被杀,窦建德和官府彻底决裂,他带着属下上了梁山,投奔到东海公高士达的麾下,后来混到了司兵,手下统领一万多人的队伍。

据史料记载,窦建德没有储蓄钱财的概念,但凡和兄弟们出去玩乐,必定是他买单,打仗的时候,窦建德永远冲在最前头,因此在军中的威望极高。

窦建德有个好朋友叫孙安祖,起义之后占据了高鸡泊,后来被黑恶势力张金称灭掉,窦建德趁势收编了孙安祖的数千名兄弟,带着领头的高士达占领了高鸡泊,在这里过了几年舒服的日子。高士达虽然是名义上的首领,可是论战略眼光,论在基层的威望,窦建德可以完胜高士达。

换句话说,只要窦建德愿意,他可以随时干掉高士达,而且不引起众怒。事实上,高士达也有退位让贤的打算,只不过碍于当时的形势不太严峻,这才厚着脸皮,继续霸占高鸡泊老大的地位。

隋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从雁门郡回来之后,深感形势不妙,因此传下严旨:不惜一切代价,剿灭各地的起义军。涿郡太守郭绚闻风而动,立马率领一万多名正规军前往高鸡泊剿匪。

高士达平日里养尊处优,对军中之事不闻不问,听说正规军来找他的晦气,吓得六神无主,急忙搞了个发布会,宣布将高鸡泊的统治权交给了窦建德。

窦建德暗中骂娘,大敌当前,最重要的是自保求生,如果打不过官军,高鸡泊的统治权又有什么用处?你这个锅甩的真是及时啊!接下来的几天,窦建德紧闭房门,终于想出一个对付官军的计策。

为了尊重高士达,窦建德还是向他做了当面汇报:由窦建德率领七千人前去迎敌,高士达镇守在高鸡泊,等窦建德离开之后,高士达便在高鸡泊散布谣言,说窦建德觊觎高鸡泊的统治权,是个混账。于是乎,高士达顺势杀了窦建德的家人,以此来逼迫窦建德向郭绚投降,诱骗郭绚帮窦建德报仇雪恨。

据说,高士达为了把戏做得更真实,特地找了个神似窦建德老婆的女人,将她当众砍了脑袋。冤死在高鸡泊的无名氏女人,成就了日后的窦建德。

高鸡泊发生的惨案,再加上窦建德的一番真情告白,让郭绚觉得这一定是个受伤的男人,因此敞开心扉接纳了他。为了安抚窦建德受伤的心灵,郭绚还特地举办了斩鸡头定盟约的仪式,说好一起灭了高士达,为窦建德报血海深仇。

完事之后,双方合兵一处,向高鸡泊逼近。郭绚浑然不知,他已经落入了窦建德设下的圈套。大军走到半道的时候,窦建德的士兵拔出钢刀,直接砍向了身旁的官军,眨眼之间,郭绚的官军便乱成一团,失去控制。

战争的胜负,有时候和人数多寡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一方主帅被人控制,就算手下有百万雄兵也是枉然。就拿此情此景来说,窦建德是干人的一方,郭绚是被干的一方,攻防地位直接决定了二人的命运。

郭绚不想死在这儿,于是带着数十名亲信仓皇而逃,窦建德顺势缴获了官军的战马和辎重,随后派人前去追击,最终在平原县(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将郭绚擒杀,首级被当作大礼送往高鸡泊。

人呐,如果想要成名,就必须鹤立鸡群,想要鹤立鸡群,就得在江湖上有一套广为流传的传说故事。

当然,隋朝没这些事儿。隋末的起义军首领大多是草根出身,肚子里没那么多花花肠子,和官府开战,都在玩体力活儿,玩人海战术,毫无技术含量。窦建德却另辟蹊径,设下如此精彩绝伦的计谋,成功诛杀朝廷大将,立马就让起义军的战术水平上升了一个档次,这吹牛皮的资本就不一样了。

人都是很现实的物种,不管有没有资本,都喜欢往高处走。农民兄弟也有自己的择业标准,就拿窦建德来说,能够用计谋取胜,说明他是个有脑子的领袖,有脑子的人,基本上都会比别人走得更远。

这不,仗刚刚打完,窦建德的威名就传遍了各地,河北和山东等地的英雄好汉纷纷慕名前来投奔,着实让窦建德火了一把。

有句话说得很好,人怕出名猪怕壮,牛怕鞭子狗怕棒。

你收获了如此高的名望,就别怪竞争对手来弄你。

隋大业十二年(616)十二月,主持平叛的杨义臣灭掉张金称,正打算回朝交差,听说河北的窦建德正在雄起,因此调转枪头,打算灭了窦建德部。

窦建德很不开心,我刚刚体验了一把众星拱月的优越感,你就要来灭我,是不是太给面子了啊?抱怨归抱怨,窦建德也知道,杨义臣的战斗值远超隋朝战将的平均水准,是个很难对付的角色,窦建德打心眼里不想和他硬刚,因此找到了大哥高士达,想要商议出一个比较保守的防御策略。

窦建德劝说道:“大哥啊,杨义臣骁勇善战,匹夫无敌,如今刚灭了张金称,咱恐怕干不过他啊,我的意思是暂避锋芒,等他求战不得,退又不甘的时候,咱们再出兵,到时候可以一战定乾坤,怎么样?”

高士达有些尴尬,不知道如何回答。打郭绚之前,他就将高鸡泊的统治权让了出来。没曾想窦建德是个厚道人,并没有因为打了胜仗就取代他的位置。至于高士达先前的承诺,窦建德更没有放在心上,只当是过耳清风罢了。

遗憾的是,窦建德的宽容大度反倒让高士达有些不自在。

说白了,高士达还想继续做大哥,又觉得自己没资格做大哥。看看窦建德,样样都比他强,军中的大小事务,窦建德自己就可以搞定,高士达几乎形同虚设啊,还怎么好意思继续霸占大哥的位置?高士达唯一的资本恐怕就是队伍是他拉起来的,头上顶着创始人的身份,仅此而已。

高士达闲来无事就在想,如果我也打几场漂亮的胜仗,给属下多发点儿福利,是不是有翻身的可能啊?攻打郭绚的时候,高士达是整个故事的副编剧,主要演员,而且亲手策划了杀窦建德“老婆”的好戏。

在他看来,用脑子打仗也不过如此嘛。

一个没脑子的人误以为自己有脑子,这可是天大的悲剧。面对来势汹汹的杨义臣,高士达发出了人生最后的悲鸣:让我去。

去就去吧,按照教科书上的打法,你是不是要安排接应的部队啊?然而,高士达却十分自信,他让窦建德坐在家里等着,最好不要迈出高鸡泊的大门。意思很明显,你别给我捣乱,功劳得算在大哥的头上。

史料记载,高士达出门的时候如同打了鸡血,雄赳赳气昂昂,大步向前迈。杨义臣看到这个阵势,丝毫不敢轻敌,交锋之后,顺势卖了几个破绽,让高士达取得了几场小胜。出师大捷。

这让高士达有点飘。打仗也不过如此嘛,老哥我并不是打不赢仗,而是不想打而已。此时,如果窦建德坐在他的面前,高士达可能会温一壶浊酒,与之共论天下英雄。既然窦建德不在,高士达只好在军中大摆宴席,自叹天下无敌。

自古以来,战争还没结束,主帅就在军中举办“趴体”的,一般都没有好下场。

高士达在军营狂欢的消息传回高鸡泊,窦建德几乎都快吓尿了。就在当天晚上,窦建德留下绝大部分兵马留守高鸡泊,自己则带着数百名亲信埋伏在险要之地,防备杨义臣的进攻。五天之后,高士达被杀于正面战场,杨义臣率领大军进取高鸡泊,窦建德抵挡不住,一路逃奔到饶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见城池守备空虚,趁机占为己有,并发榜安抚士民,重新招募了三千多名将士。

不得不说,窦建德虽然老实本分,可并不愚蠢。

他已经预感到高士达会出事,因此在部署高鸡泊防御的时候,故意将主力部队留在大本营,自己带着数百名兄弟躲了起来。这样一来,高士达被灭,高鸡泊便群龙无首,杨义臣自然不会带着上万名正规军去追击一个落魄的二把手。想想看,如果窦建德带着高鸡泊的主力部队逃走,杨义臣还会放过他吗?

历史证明,窦建德的选择是正确的。杨义臣是大隋的平叛主帅,要灭的敌人太多,还要收编张金称的部下,窦建德的死活,实在无法引起他的注意。

杨义臣离开之后,窦建德偷偷返回平原县,为旧主子高士达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还下令将所有的将士都好生安葬。

隋末的农民起义,其实就是各阶层的精英自主创业。不管是农民兄弟,还是草莽英雄,都有自己的从业标准,谁家的老板给力,能让公司做得长久,谁家的福利诱人,让你衣食无忧就会优先考虑谁,都是很现实的事儿。

窦建德用脑子打了胜仗,说明能力没问题。

窦建德平日里视金钱如粪土,说明公司的福利有保障。

窦建德对旧主忠诚,对手下仁义,说明人品没问题。尤其是为高士达下葬的一幕,堪称旧社会的暖男,引得无数豪杰为他折腰。只要在河北境内,不管是白道还是黑道,提起窦建德的大名,无人不敬仰。

当时,起义军对官府有天生的敌对情绪,如果抓住了隋朝官员,二话不说直接砍头。可窦建德不一样,他喜欢以礼相待。比如落难之时霸占饶阳县城,听说县令宋正本是个人才,窦建德主动抛出橄榄枝,将他引为心腹之人。有了这样的口碑,窦建德所到之处,各类人物望风归降。

不到一个月时间,窦建德的麾下就聚集了十余万人。

客观地说,这些年来,窦建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觊觎老大的位置,不敛聚财富,唯一的收获就是名声和人缘。有趣的是,就是靠着他的好人缘,窦建德一夜之间发家致富,成为人人敬仰的黑社会老大。最令人兴奋的是,全国暴乱,起义军领袖不是称帝就是称王,头顶帝王光环已经成为起义军圈子的标准配置,窦建德自然也不能落后于潮流。

隋大业十三年(617)正月,窦建德在河间和乐亭的交界处设立祭坛,搞了个隆重的加封典礼,窦建德自称长乐王,设置朝廷官署,加封官员,算是正式竖起了旗帜。

那么问题就来了,河间郡城(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不是窦建德的吗?乐亭县城不是窦建德的吗?怎么非得在交界处搞称王典礼,太丢面儿了!

这事儿,还真是不得已而为之。

窦建德虽然拥有十万之众,可农民兄弟的战斗力实在是令人担忧,以至于窦建德纵横河北好几个月,竟然连一座城池也打不下来。想想看,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只能在荒郊野外举行,也真算得上是一种讽刺啊。

如果是在和平年代,窦建德南面而王,坐地称孤,官府第二天就会派人来弄死他。可当时的大隋王朝已经病入膏肓,以至于窦建德称王之后六个月,朝廷才派遣右翊卫将军薛世雄前去征讨。

薛世雄是大隋王朝的名人,当年千里奔袭,灭伊吾国,筑伊吾新城,帮助朝廷打通西域的通道,就这一件事就可以让他吹嘘一辈子。这一次拜访窦建德,薛世雄带了三万多人,全都是武器精良的正规军,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当时,薛世雄把大军带到河间城南边的七里井,准备安营扎寨,稳扎稳打。

谁曾想,窦建德安排了一帮属下前去挑衅,交锋之后又“临阵逃跑”,逼迫薛世雄产生了一种错觉:窦建德惧怕薛世雄的神威,提前撤退,以示尊敬。

果不其然,薛世雄中招了,他安营扎寨之后,并没有在周边布防。

一天深夜,窦建德率领一千精兵对薛世雄本部发起了冲锋。

窦建德原本只想骚扰一下官军,可战斗过程中,敌军大营被浓烈的雾气笼罩,官军将士摸不清敌人数量,也看不到同袍战友,因此吓得四散逃跑,互相践踏,当场就死了一万多人,薛世雄只好率领数百名亲信连夜逃走。这是窦建德称王以来的第一场大捷,以至于让将士们兴奋地嗷嗷乱叫。

窦建德趁热打铁,将枪口对准了做了六个月邻居的河间郡丞王琮。悲剧的是,窦建德一连打了好几个月,河间县城都是稳如泰山。

历史很有趣,窦建德为什么要和王琮和平共处六个月呢?

史书没有明说,据猜测,这可能和窦建德的性格有关。窦建德是农民出身,虽然有些小聪明,也有些个人魅力,可毕竟缺乏大局观。别的不说,窦建德和高士达在隋大业七年(611)就造反了,可后来在高鸡泊竟然待了六年之久,这期间除了等待朝廷来干他们,几乎是一事无成。

说得好听点,这是战略性低调,猥琐发育混经济。说得不好听,窦建德和王薄一样,以自保求生为目的,没有推翻大隋暴政的理想,至于攻打城池,收编官员,似乎是搂草打兔子的概念。窦建德能活到最后,不是靠顶尖的谋略,而是时势造人啊。

河间县城之下,窦建德坐拥十万雄兵,却和地方官府和平相处,以至于让河间郡丞王琮竟然对他心生了仰慕之心。

武德元年(618)四月,隋炀帝被杀身亡,消息传遍了全国。

王琮举办了一次新闻发布会,率领河间官员向百姓宣告皇帝驾崩的噩耗。就在此时,发布会现场出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窦建德派了一位高规格使者前来,对隋炀帝的去世表示了沉重的哀悼。

农民起义领袖居然为皇帝哀悼?

当时,所有人的下巴都快掉在了地上。

有趣的是,王琮很开心,这几个月来,双方是敌对的立场,王琮有心投降,却碍于面子和名声,不敢投降。这下好了,隋炀帝被杀,王琮算是为大隋王朝站完了最后一班岗,接下来也该为自己的前途考虑了。

发布会完事之后,王琮私下会见了使者,表达了投降窦建德的意图。随后,窦建德命大军后退三十里,提前置办好丰盛的酒席,等着王琮的到来。

史料记载,王琮身穿白色丧服,双手反绑在背后,带着河间郡大小官吏来到了窦建德的军营门前。窦建德亲自为王琮松绑,随后将他们揽入上席,一边用餐,一边讨论着大隋王朝的兴衰得失,气氛极其和睦。

当然,王琮和窦建德都是明白人,两人皆大欢喜是好事,可不能让外人觉得死了皇帝,你们作为臣子反倒很开心啊。于是乎,王琮在适当的时机掩面哭泣,强烈自责,窦建德也热烈配合,二人最后尽兴而归。

王琮离开之后,窦建德的手下提出了强烈的质疑:王琮长时间抵抗,以至于自家兄弟死伤不少,如今濒临绝境才出城投降,不能就这样放过他。

然而,窦建德态度很坚定:王琮是一位很有节操的人,我正想提拔重用,以此来勉励那些忠君爱国之人。先前咱们在高鸡泊当土匪,自然可以随意杀人,可如今要平定天下,怎么能随意残害忠良呢?

平定天下?部下露出了质疑的眼神。

这种鄙视的小眼神让窦建德很不是滋味儿,他想了想,这帮人估计还会找王琮的晦气,于是下了一道严令:有敢拿王琮一事煽动军心者,罪灭三族。就在当天,窦建德传下王令:任命王琮为河间刺史,改河间县城为金城宫。

此时,隋炀帝已经驾崩,长安的隋恭帝杨侑将帝位禅让给李渊,洛阳的皇泰主杨侗形同虚设,王世充等人执掌大权,大隋王朝宣告灭亡。

旧的权力体系崩塌,必然会让政治资源重新洗牌,原本忠于隋炀帝的官员,也开始寻找新的靠山,提前为自己的仕途占个好坑。至少在河北境内,窦建德这块金字招牌还是很管用的。

武德元年(618)冬至,窦建德和文武大臣正在朝中议事,突然有宫人来报,说有五只大鸟落在了金城宫的顶上。君臣出去一看,嘿,还真是的,不多时,又有数万只小鸟跟了过来,在金城宫上面盘旋了一天,这才欢乐地离去……

数万只小鸟一起在金城宫遨游飞翔,景象肯定很壮观,想必是古代的空气质量优,这才能吸引鸟儿前来,抑或是窦建德的神威让鸟儿集体围观?那窦建德被杀之前,是不是应该有数万只小鸟一起死在他的面前,才显得有始有终?

总之,窦建德的地盘出现了祥瑞,君臣必须得有动作,否则必遭天谴啊。很快,有人就给窦建德进献了一块黑色的美玉。

黑玉有什么典故吗,总得有人给他解释一下啊!

各位看官请放心,自古以来,统治者身边就不缺能说会道的文化人,这类人的特长就是挖掘典故,穿凿附会,给统治者的大业锦上添花。

景城县丞孔德绍清了清嗓子,徐徐地说道:“大王,相传大禹在做天下共主之前,就曾得到了一块黑色美玉,如今老天爷降下这样好的祥瑞,臣恳请大王改国号为大夏,顺天应人!”

原饶阳县令宋正本:“臣附议!”

诸臣附议。

事情就这样给定下了。

窦建德深感欣慰,他从未想过,身为农民的他会有做皇帝的一天。看着宋正本和孔德绍二人为自己摇旗呐喊,窦建德越发满意,当即任命宋正本为中书省纳言,孔德绍为内史侍郎,辅佐他建立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