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枭雄:江南舵主杜伏威(1 / 1)

说完了窦建德,咱再来聊聊江南地区的总舵主:杜伏威。

杜伏威,山东章丘人(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出生在一个无法考证的贫困家庭,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给予他适当的同情。不过话又说回来,隋朝的创业环境还算不错,杜伏威的老乡们虽然谈不上家财万贯,可毕竟人人都有田地和房产,老婆和孩子围着自己转,大家伙儿过着小康生活,出门也倍有面儿,唯独杜伏威家徒四壁,直接拉低了村里的财富水平。就冲这一点,杜伏威就该对着空无一物的墙壁,好好反思一下失败的人生。

事实上,杜伏威并非没有家产,而是他性格豪爽,又喜欢游手好闲,视金钱如粪土,把祖宗留下的财产全都败光了。准确地说,败得一干二净。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杜伏威的生活费完全没有着落,只能以偷盗为生。

庆幸的是,老天爷并没有把杜伏威的路给堵死。杜伏威的豪爽让一个叫辅公祏的人很欣赏,辅公祏家里也没钱,可他姑姑的生活却走在小康之列。每当杜伏威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辅公祏就会跑到姑姑家偷一只羊给杜伏威送过去,杜伏威二人吃着羊肉,喝着羊汤,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终于有一天,辅公祏的姑姑发现羊圈里的羊越来越少,就向县衙举报,官府经过调查之后,得出了一个非常准确的结论:从来不养羊的杜伏威家后院,羊骨头堆积如山,因此可以判定,是杜伏威偷吃了辅公祏姑姑家的羊。

杀人者偿命,杀羊者,尤其是杀别人家的羊,怎么说也得吃一场官司吧。

杜伏威不是财务自由者,却是人身自由者,这种身份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至于牢狱之灾,还是见鬼去吧。为了逃避追捕,年仅16岁的杜伏威和辅公祏开始亡命天涯,并集结了几个同道中人做起了职业盗匪。

盗匪讲究暴力美学,没有专业难度,可杜伏威却把盗匪这个职业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据史料记载,杜伏威的脑子很好使,每次作案都是他拿主意,而且总是可以满载而归,还不给大家招惹麻烦,大家伙儿对他的能力心服口服,杜伏威顺理成章地做起了圈子里的老大。

隋大业九年(613),杜伏威和辅公祏来到了起义军的圣地长白山(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境内),投奔了地头蛇左君行。杜伏威加盟他的队伍,就是想找个平台好好历练一下,可待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左君行就是庸碌无能之辈,在他身上完全学不到任何东西啊。就在杜伏威考虑是不是要跳槽的时候,隋朝战将张须陀和来护儿来到山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了左君行的人马。

杜伏威和辅公祏从官军的伏击圈逃出生天后,决定到江淮地区看看。当时,江淮有许多农民起义军,却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犹如后世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创业的人摩肩接踵,成功的人却屈指可数。不过,杜伏威还是很兴奋的,江淮有成功的土壤,很适合他这种有头脑的人。

杜伏威初来乍到,明白想要在江淮地区站稳脚跟,必须先壮大自己的力量,让江淮的地头蛇们不敢小觑,然后再徐图发展。杜伏威的发展思路是这样的:拉拢胆小怕事的,吞并自以为是的。

第一个吞并的目标就是下邳(今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的苗海潮。

苗海潮,毫无背景的起义军领袖,他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让别人吞并。

杜伏威写了一封亲笔信,让好兄弟辅公祏送了过去:“苗将军啊,咱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如果不是为了混口饭吃,谁也不想走上这条不归路。如今官军势力强悍,咱们却人单力薄,要不合伙一起干吧。如果你觉得实力比我强,那我二话不说奉你为主帅,如果你觉得不如我,那赶紧带着队伍来投奔,就这样说定了!”

杜伏威的口气,像极了后世的土豪老板收购别人公司,完全用实力开道。

别看杜伏威是商量的语气,其实就是想用拳头说话,苗海潮权衡了一下自己的实力,认为不是杜伏威的对手,因此决定率众归附。第一次出山就大获全胜,杜伏威顿时觉得江淮地区就是个妙不可言的天堂。

随后的日子里,杜伏威带着属下继续收编江淮地区的起义军部队,到处劫掠钱财和粮食,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自封为大将军,驻屯在六合县,把部队经营得井井有条。

不过,杜伏威的高调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六合县靠近扬州,杜伏威耀武扬威的行为让江都留守王世充非常不爽,在王世充的眼里,杜伏威是在挑衅他的权威,说得好听点叫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得不好听,叫不知天高地厚。

王世充:“校尉宋颢,你去给杜伏威一点儿颜色瞧瞧。”

别怪王世充口气这么冲,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就是乌合之众,只要正规军出马,一个顶三,农民兄弟只有望风而逃的下场。谁曾想,杜伏威只不过略施小计,就将宋颢骗到了芦苇丛中,一把火将官军烧得尸骨无存。

这一仗,让杜伏威在江淮地区声名鹊起,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嫉恨。比如,屯兵在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的贼帅赵破阵。

据史料记载,此人平日里十分自傲,总觉得自己是个混江湖的料子,手中有钱有粮,还有数万名属下给他捧场,早就把自己视为江淮地区的总舵主,他看到杜伏威不可一世的样子,心里多少有些鄙夷。

赵破阵仿照杜伏威的口气,也给他写了一封亲笔信:“杜大将军,你是个人才,我很欣赏你,你看你的势力虽然很大,可跟我相比,似乎还是不太够啊,按照你的说法,是不是该带着队伍来投奔我呢?”

杜伏威苦笑不已,你赵破阵算个什么玩意儿,我还正想去找你呢。

杜伏威对使者说道:“你回去告诉赵破阵,我收拾收拾,立马就去见他。”

杜伏威让辅公祏守着大本营,自己亲自挑选了几坛陈年美酒,然后带着十多个亲信前往海陵见赵破阵,一路上优哉游哉,很像是去拜访多年不见的老友。

赵破阵蒙了,他只不过是开了个无伤大雅的玩笑,没想到杜伏威真的会闯入龙潭虎穴,反倒是赵破阵开始不淡定了。

赵破阵:“杜伏威带了多少人?”

手下:“貌似只有几个弱不禁风的护卫。”

赵破阵:“还有什么?”

手下:“远远望去,手中提的像是几个坛子,很像是美酒……”

不得不说,打探消息的人,必须手艺精湛,有职业素养,否则就是坑爹坑老大,比如杜伏威怀里藏的匕首,探子就没打听到,这可要了赵破阵的老命。

两人的约会,很像是AA制聚会。杜伏威带了酒水,赵破阵是不是得准备一场豪华的宴席,好尽地主之谊啊!再者说,杜伏威身边就几个弱不禁风的护卫,赵破阵如果摆出严阵以待的阵势,说出去未免失了风度,以后在圈子里不好混。

赵破阵:“把将士们都撤下去,留下我的亲兵即可。”

赵破阵在营帐中摆下了丰盛的晚宴,用好酒好肉款待杜伏威,二人俨然多年未见的老友,相谈甚欢,大有斩鸡头拜把子的势头。酒至半酣,杜伏威忽然抽出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以极其娴熟的手法,当场捅死了赵破阵。

赵破阵的手下都惊呆了,这算是什么?釜底抽薪?擒贼擒王?

人家都说背后捅刀子,暗地里使绊子,你倒好,直接正面捅刀子,还在别人家的地盘,是不是有点太不讲究,太粗暴了!也许,赵破阵在临死之前只想说这么一句话:都怪安检工作没做好。

不得不说,老板和员工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员工拿着死工资,没有死命奉献的精神,可老板不同,要想让企业活下去,就得尝试冒险,敢以身家性命去赌博。杜伏威如果不是老板,也就不会在敌方阵营捅这么一刀。

赵破阵以这样的方式被杀,部下其实可以弄死杜伏威。问题是,弄死杜伏威,部下还是部下,不能改变命运啊。于是乎,这帮人便拜在了杜伏威的门下。

杜伏威凭借足智多谋在江淮地区混得风生水起,为了培养自己的嫡系部队,杜伏威特地从军中挑选了三十名作战勇猛的将士,将他们收为义子,重点栽培,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王雄诞、阚棱二人。

杜伏威的活跃引起了李子通的注意。

李子通,东海丞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境内)人,打鱼出身。在老乡的眼中,李子通就是个乖孩子,每逢在乡里碰到老人提东西,李子通就会上前帮忙,平日捕获了鱼儿,也会慷慨地给老乡分享,深得乡人的喜欢。

不过,老乡们可能都不知道,李子通为人慷慨无私,心胸却非常狭隘,凡是得罪他的人,基本上会被他嫉恨一辈子。隋末大乱之后,李子通凭借着打鱼练下的身板,捕鱼积攒的熟练枪法,投靠到长白山匪首左才相的手下,颇受重视。

当时,各地的起义军都喜欢滥杀无辜,肆意抢劫,唯金钱利益至上,李子通却乐善好施,为人和善,除了大批的土匪前来归附,还有很多老百姓也开始投奔于他,不到几个月的时间,手下就有了一万多人。

不过,正因为李子通太得人心,大哥左才相才会忌惮他的存在。自古以来,庸碌无能的首领,能力超群的部下,天生就是死敌,要么是部下弄死首领,自己上位,要么离大哥而去,另谋出路。

隋大业十一年(615)十月,李子通率领手下的一万多名将士前来投奔杜伏威。

原因很简单,据说杜伏威是个有脑子的人,跟着他混,日子肯定有盼头。

对杜伏威来说,李子通为人和善的名声在外,和他一起过日子,至少可以提高队伍的道德水准,也不用防备李子通暗地里捅刀子。杜伏威恐怕没有想到,李子通和善的外表下,其实暗藏着雄心壮志和嗜血的本性。

历史证明,每个主将在接收核心骨干之前,一定要做好背景调查。此人的社会风评如何,有没有心理疾病,虚伪不虚伪等等,否则多半会吃亏。

加入大家庭后,李子通适应了一段时间,也观察了一段时间。令李子通兴奋的是,杜伏威并没有江湖传说中的那么神。在李子通的眼里,杜伏威只不过是个农民,充其量脑子好使一点,而他也是个有脑子的存在,因此李子通就起了吞并杜伏威的心思。

有一天,李子通集合手下的将士,对杜伏威的大本营发动突然袭击。

杜伏威完全惊呆了,他没想到李子通会是这样狼心狗肺的人,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杜伏威毫无招架的能力,混战之中,杜伏威身受重伤,多亏他的义子王雄诞将他藏匿到芦苇丛中,这才侥幸逃过一劫。此事过后,李子通和杜伏威算是结下了深仇大恨。

杜伏威虽然身受重伤,却在暗中收拾残部,准备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不过,还没等杜伏威有所行动,朝廷便传出一个消息:隋炀帝已经调派大将来整前往江淮,打算将他们这帮人彻底消灭。

一群在街头斗殴的地痞流氓,碰到警察前来执法,就算是杀妻灭子的仇恨,也得放在日后来报,因为一旦落到警察的手中,全都白搭了。

杜伏威:赶紧收拾东西,撤吧。

悲剧的是,杜伏威这些年混得太风光了,来整在出发前就已经将他列为头号打击对象。官军刚到江南,就对杜伏威部发起了冲锋。防线很快就被攻破,杜伏威只有仓皇而逃的份儿,问题是,杜伏威身受重伤,跑不动啊。

农民起义军基本上没有团队忠诚度可言,一旦遇上紧急情况,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以闪电般的速度逃跑,谁也不会管同袍战友的死活,更何况和他们素未谋面的起义军领袖们。令人欣喜的是,杜伏威养了一帮好义子。

比如西门君仪,他看到杜伏威情况不妙,赶紧让拥有一身蛮力的老婆上阵,此女虎背熊腰,力大无穷,背起杜伏威就夺路而逃,义子王雄诞和阚棱领着敢死队拼命断后,杜伏威这才捡回一条命。

另一边,李子通也没得到什么好果子吃,他原本的计划是灭掉杜伏威,将他的地盘据为己有,可没想到来整分分钟就灭了杜伏威的有生力量,而且迅速调转枪头,将他也杀的丢盔卸甲。对杜、李二人来说,这次火并简直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绝妙示例。

杜伏威接连遭到两次打击,部队伤亡惨重,原本可以在地方称霸的实力也不复存在,为了生存,杜伏威只好四处打游击战,不断吸收流民加入,以此来扩充势力(这是起义军经常干的事情)。经过半年的休整,杜伏威又有了数万人,并重新控制了六合县,以此为根据地,执行着猥琐发育,伺机东山再起的战略。

隋大业十二年(616)十二月,扬州迎来了一位贵客:隋炀帝杨广。

甭管隋炀帝是盛世君王,还是落魄的帝王,只要车驾出门,有关部门都要黄土垫道,泼水净街,一切安保问题都得万无一失。

杜伏威的大本营在六合县,挡住了隋炀帝南下的道路。为了保障皇帝巡幸的安全,隋朝大将陈棱率领八千名骁勇善战的士兵先行剿匪。这个消息对杜伏威来说,简直就是个噩梦,让他彻夜难眠。

伏威宝宝的心里很苦,刚刚被来整的大砍刀狂削了一顿,又被李子通在背后捅了几刀子,如今竟然遇到了隋朝最精锐的骁果卫。这帮人的武器配备和战斗力甩了杜伏威好几条街,杜伏威想要在扬州闹革命,那简直是自讨苦吃。

聪明的杜伏威带着手下的残兵剩勇离开了六合县,准备暂时避一避风头。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麾下的骁果卫有将近一万多人,隋末群雄有一个算一个,还真没有人可以和骁果卫正面抗衡。如果隋炀帝能够下定决心,利用骁果卫铲除江南地区的造反派势力,杜伏威将会是第一个灰飞烟灭的人。

然而,令人惊讶的事情出现了:杜伏威非但没有被官军剿灭,反而因为隋炀帝的到来,势力急剧膨胀,成为江淮地区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

当时,隋炀帝到达江都之后,中央大员和地方官员联手搜刮江南的财富,以至于江南百姓哀鸿遍野,怨声载道,为求生存,老百姓只能起义造反。对老百姓来说,造反是个技术活儿,自己不会干,那就得跟着专业的人干。

大家都知道,有个叫杜伏威的起义军首领打起仗来很凶悍,也敢和朝廷正规军正面刚,起义经验非常丰富。在江淮百姓的眼里,杜伏威就像是个身携巨款,诚意满满的嫖客。在杜伏威的眼里,老百姓就像是浓情缱绻,想傍大款的小妹。大隋王朝,此刻更像是居中撮合,头脑发昏的老掮客。

江都内乱之际,杜伏威和老百姓一拍即合,水乳交融,欲罢不能。杜伏威究竟收编了多少农民兄弟,至今仍是个谜。

可以肯定的是,由隋炀帝自导自演的悲剧,让杜伏威和官军的势力在短时间内发生了逆转。隋炀帝刚来江都的时候,杜伏威像个过街老鼠,只能绕着官军走路,如今的杜伏威直接来到江都城外,向官军耀武扬威了。

虽说,百姓都是乌合之众,战斗力也不行,但是,数十万人同时站在城外,黑压压的一片,也是极为恐怖的存在啊。别的不说,就算老百姓每人只扔一块板砖,城楼上的官军都接不过来,老百姓站着给官军砍,官军的刀也得卷刃儿。

杜伏威用人海战术向官军诠释了一个道理:自己就是人多势众,你咬我呀。

陈棱的智商还是在线的,他用肉眼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热血上头,贸然出去交锋,回来的时候估计连毛儿都不会剩。为此,陈棱特地定了个规矩:不管杜伏威怎么闹腾,官军挂白旗免战。

求战不成,杜伏威便想了个绝招:他置办了一套色彩娇艳、妇女特征明显的衣裳,然后派人给陈棱送了过去(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女装的翻版),顺便给陈棱送了个陈姥(陈老太太)的低俗外号,以此来鄙视陈棱不敢出战的行为。

一个是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的农民。一个是朝廷高级将领,手中握着天下精兵骁果卫,还是皇帝的平叛代表。江都城外的对峙,很像是一个太监嘲讽一个正常男人举兵无力,没自己会举。这样的羞辱,简直是丧心病狂啊。

陈棱,你必须得维护一下官军将领的尊严啊。

没过几天,陈棱就崩溃了。杜伏威,你不就是仗着人多势众嘛,说到底还是一群乌合之众,我既然能干你一次,就能干你第二次。

陈棱怒火中烧,下令全军出击。这场发生在江淮地头蛇和朝廷正规军之间的大规模主力会战,战况非常激烈,杜伏威不得不亲自上阵杀敌。谁料想,官军将士突施冷箭,将杜伏威射翻在地。

官军,竟然搞这种下三烂的手段。

杜伏威怒吼道:“不杀汝,矢不拔。”

话音刚落,杜伏威就像脱缰的野狗一样冲了出去。转瞬之间,便将那位放冷箭的兄弟斩杀,随后拿着他的弓箭,一连射杀了数十名官军。

仅此一战,杜伏威便将陈棱的官军尽数歼灭,陈棱本人单骑逃回江都。杜伏威趁势扩大战果,占据了高邮(今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历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等重镇,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辅公祏为长史。

在此之前,杜伏威的头衔是大将军。通俗一点理解,将军是带兵打仗的人,大将军,带的人很多而已。那总管府又是个什么玩意儿?

据史料记载,总管府是北周设立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下辖数州,乃至十多个州,战争年代的大军区司令部。隋朝时期,秦王杨俊就曾担任过扬州总管,管着江南四十四州的军务,后来调任并州总管,管二十四州的军务。

隋开皇十年(590),杨广接替杨俊做了扬州总管,狠狠地感受了一把权力的滋味。等到他做皇帝的时候,思想转变了:权力这玩意儿,在自己手里的时候是好事,落到旁人的手里,那就是灭顶之灾了。比如汉王杨谅,管着数十个州的军务,差点就把他赶下了帝位。此事过后,隋炀帝便撤销了总管府的编制。

总而言之,总管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杜伏威也想尝试一下。

杜伏威能够在隋炀帝的眼皮子底下往来冲突,耀武扬威,还能在正面战场上大败官军,实在是难得的殊荣。杜伏威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仍然不忘三省吾身,总结成功的经验。为什么他能走到今日,为什么能有如今的成就?

杜伏威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自己混得好,除了人多势众,全仰仗将士们疯狂的卖命,尤其是那些不要命的少数派,往往能够改变战场上的走势。为此,杜伏威亲自挑选了五千多名骁勇善战的将士,将他们培养成亲兵,由于是杜伏威亲自组建的特种部队,因此历史上称他们为“上募军”。

杜伏威给上募军制定了严苛的军规:每逢两军交战,必以上募亲军为先锋,战后检查每个人身上的伤痕,如果伤在背后,那表示其临阵退后,即刻处斩。

当然,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嘛。凡是打了胜仗,杜伏威就会把抢到的资财全部赏给军士,如果将士们战死沙场,就以死者的财产,甚至是死者的小妾来殉葬(从军的将士居然有小妾,这也印证了职业流匪作乱的观点)。

各位看官,殉葬啊。这种丑陋的恶习从汉朝开始就已经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杜伏威此刻搞殉葬这种把戏,只能说明他心机深沉,手段残暴。

俗话说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杜伏威的游戏规则下,上募军的战斗值直接爆表,几乎快要赶上骁果卫的水平。当时,上募军奋力死战,所向无敌,杜伏威号令所到之处,江淮的各路起义军争相归附,郡县官员望风归降。

杜伏威的声望和势力就像滚雪球一样,势不可当。

武德元年(618)三月,江都宫变,宇文化及谋杀隋炀帝,夺取了帝国最高控制权。

以下犯上,谋杀君主,这在任何朝代都是滔天罪行,应该被处以极刑。遗憾的是,历史上能干下这种事儿的,多半都是掌握游戏控制权的狠角色,没有任何人可以审判他们,至于律法,对他们来说完全就是个摆设。

宇文化及控制江都,在杀了一批南方官员之后,便想着拉拢更多的盟友。比如杜伏威,说到底,你不就是个造反派的老大嘛,如果朝廷能帮你把身份洗白,你是不是应该对朝廷感恩戴德吗?

宇文化及:杜伏威,我封你做历阳太守吧。

杜伏威苦笑不已,人们都说宇文化及是个不学无术之辈,果然如此啊。

杜伏威虽然自封为历阳总管,可毕竟也是手握实权的大军区司令员,太守是个什么玩意儿,能和大总管相提并论吗?这样的任命书,到底是真心诚意地封赏,还是来羞辱杜伏威的?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差评。最主要的是,宇文化及是弑杀皇帝的乱臣贼子,不用多想,他注定会成为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的对象,跟着他混,不是自己挖坑埋自己玩儿吗?

杜伏威拒绝了,拒绝得很彻底,没有任何谈判的空间。

有人拉拢你,代表你有利用的价值,说明你混得不错。每到三更半夜,杜伏威就会面壁思过,我为什么以前就混得不好呢?

思来想去,杜伏威又想通了一个道理:我以前是打游击战的存在,说白了就是到处抢钱抢粮食,以糊口为起义的宗旨。不错,手下的将士们衣食无忧,还可以跟着大老板刷资历,求晋升,可毕竟是苦了当地的老百姓啊。一支不为老百姓说话的起义军,能混得长久吗?

杜伏威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军队的战略方向也开始有了变化。拒绝宇文化及之后,杜伏威将大部队带到了丹阳,随后自封为大行台。

大行台是北魏王朝的产物,尚书省在大军区的派出管理机构,管理辖区内的一切军政要务,地方上的最高行政机构。和总管的身份相比,大行台尚书令兼着地方行政大权,地位明显高了不少。杜伏威稍微研究了一下前朝制度,瞬间就让自己的身份提高了一个档次,实在是可喜可贺。

丹阳郡,即如今的江苏南京市,治所在南京市江宁区。

想当年,东吴、东晋、南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个政权都在南京建过都城,虽然这几个王朝的气运很短,可丹阳毕竟是龙脉所在。杜伏威把大本营转移到丹阳,可能还真有稳扎稳打,成就一番霸业的打算。

一个是六朝古都,一个是隋朝陪都。

一个是草根领袖,一个是真命天子。

杜伏威和隋炀帝,很像后世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要同台竞争,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如今,舞台都摆好了,该如何唱戏呢?

杜伏威放出了新鲜出炉的大招:凡是他的地盘,老百姓不用为他缴税,任何官员胆敢贪污受贿,任何百姓胆敢有偷盗行为,不论贪污多少,不论情节轻重,一律处死。不管在任何年代,不用向朝廷交税,绝对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杜伏威此举,很有天下共主的气势,很有圣明君主的气势。

隋朝末年,豪门望族、读书人都是高人一等的存在,很像如今独坐在象牙塔的精神领袖们,觉得煤老板、房地产大佬就是暴发户,对他们嗤之以鼻。在读书人的眼里,农民兄弟们的地位不低贱,可学识和阅历太匮乏,和他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想让读书人屈身侍奉草根领袖,真的是很掉身价的一件事儿。

如果门阀士族和读书人要选个东家,自然是首选大隋朝廷。遗憾的是,隋炀帝下江都之后,堂堂的官府竟然化身为强盗土匪,洗劫富人的财产,将隋朝两代帝王三十年政治公关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这让文人士子们伤透了心。

和隋炀帝的苛政比起来,杜伏威的新政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让江南士子们感觉到了一阵沁人心脾的清凉,更让他们看到了国运的希望。

此时的杜伏威,很像是上古时期的尧舜禹,圣贤的光辉照耀着江淮大地,对文人士子来说,跟着杜伏威这样的明主干活,身价自然也低不到哪里去。

据史料记载,杜伏威的新政出来之后,大批的文人士子赶来投奔,这也成为隋末群雄争霸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问题是,杜伏威的新政不科学,不合理啊。想想看,统治者如果不找老百姓征税,那国家机器运转的经费从哪儿来?老百姓都是凡人,都有可能犯错,就因为犯了错就要被你处死,何来的人道可言?再者说,官员们都需要养家糊口,靠杜伏威发的那点儿粮食,恐怕不太够吧,要么贪污受贿被杜伏威处死,要么另投明主跟你拜拜,杜伏威的队伍又如何能够长久?

政治作秀是一回事儿,真要去落实却是另外一回事儿。杜伏威自己也明白,所谓的新政,都是拿来唬人的。毕竟,身为草根创业者,要背景没背景,要人脉没人脉,唯有靠编故事去忽悠大家,请老百姓多多谅解啦。

杜伏威的新政着实让他雄起了一把。

没过几天,杜伏威便再次登上了江淮的头条新闻:他拜在了洛阳皇泰主杨侗的门下,被封为东道大总管,楚王。杜伏威向外界传达了一个信息:我还没有称帝,至少目前还是大隋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