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书生樊子盖:最体恤隋炀帝的老臣(1 / 1)

隋大业十一年(615)十月,绛城(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传来了噩耗:敬般陀、柴保昌等人率众起义,手下瞬间就集聚了数万人,将汾阳、晋阳一带闹得乌烟瘴气。

隋炀帝:樊子盖,给你数万名关中精兵,帮朕去镇压一下吧!

当时,樊子盖已经71岁,半截身子都已经入土,最适合在家颐养天年,坐看人世沧桑变幻。他哪里会想到,隋炀帝居然会让他这个高龄老人上阵杀敌。

事实上,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形势已经相当严峻,隋炀帝没有合适的人可用,必须起用真正信得过的朝臣去帮他平乱。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樊子盖也是个老当益壮的人,接到圣旨后,立即收拾行装,启程前往汾阳。然而,樊子盖到达目的地之后,被眼前的景象彻底惊呆了:汾水以北的村庄富得流油(于时人物殷阜),流窜的土匪到处劫掠民间财富,还有一些不知身份的小老百姓跟着起义军闹事,唯恐天下不乱。

樊子盖表示,自己老眼昏花,已经分不清到底谁是土匪,谁是朝廷的良民。

生活中有个常识,细菌或者病毒最容易滋生的地方,往往是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最丰富的地方,比如厕所,或者人的尸体,反倒是贫瘠的沙漠,干涸的泥土,细菌和病毒往往无法生存。隋末的土匪起义,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土匪的智商普遍比老百姓要高,他们知道趋吉避凶,知道抢劫有钱的,如果村子不富有,土匪躲都来不及,还会上前去凑热闹?

鉴于对隋王朝的忠心,樊子盖下了一道军令:不分百姓盗匪,不分好坏,只要是人,尽皆屠杀,遇到村镇的全部焚毁。据史料记载,樊子盖手下的官军见人就杀,见房子就拆,甚至将投降的百姓硬生生地活埋,可谓惨绝人寰,天理不容。

樊子盖再一次向世人证明:文人也有血腥残暴的一面,不可轻易得罪。问题是,你是替皇帝来平乱,安抚百姓的,不是挖坑的啊。老百姓彻底失望了,这都是什么人啊,没素质,没底线。

朝廷派来的剿匪大臣竟然如此不堪,老百姓被逼无奈,无家可归,唯一的选择就是参加起义军。不管是真的起义军,还是假的起义军,在老百姓的眼里,除了官军,除了朝廷,所有起义军都是他们的靠山。

不得不说,皇帝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就算是再敬业的皇帝,也得靠地方官员和钦差大臣去帮他治理国家,而恰恰是这些拿着朝廷的俸禄,不替天子体恤百姓,恩养子民的畜生,将官民矛盾一步步地推向了**。

官逼民反,在历史上不断上演,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樊子盖,来汾水之前还是个正常的老头儿,一心为隋炀帝着想,为大隋帝国着想,可为何会在汾水干出这样伤天害理,令人难以理解的事儿?不蹊跷吗?

先别急着猜测,看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樊子盖的残暴行为惹了众怒,隋炀帝紧急下诏,将樊子盖调回洛阳城,以李渊代之。李渊向来就是收买民心的高手,他在走马上任之后,宣称只要投降朝廷,绝对不再追究你们的责任,大家各归故里,继续过日子。

叛乱,就这样平息了下来。

樊子盖回京之后,隋炀帝让他又出去转悠了一圈,最终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回到洛阳养病。隋大业十二年(616)七月初八,樊子盖在洛阳病逝,享年72岁。

隋炀帝得知噩耗,悲伤了许久,随后问裴矩:樊子盖临终前有什么遗言?

裴矩:陛下,樊子盖病重之时,深以皇帝被困雁门为耻。

樊子盖是啥意思?责怪隋炀帝被困雁门,让大隋王朝蒙羞吗?

大错特错,樊子盖是隋炀帝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他对皇帝的忠诚已经深入骨髓,令他感到羞耻的恰恰是臣子无能,这才让皇帝蒙羞。

问题是,人不可能在羞耻中度过一生,樊子盖无可奈何,只能将惭愧化为仇恨,他恨大隋的土匪,恨无知的百姓。如果说要给天下大乱找个罪魁祸首,樊子盖认为不应该是隋炀帝,而是万千民众。汾水之北,樊子盖将愤怒全都发泄到了老百姓的头上,在他的眼里,没有土匪和良民之分,只有罪魁祸首的概念,这些人全都该死。

樊子盖杀完了,隋炀帝是个什么态度?

隋炀帝理解樊子盖的心情,但是不鼓励樊子盖的屠杀,因此将他叫了回来。然而,隋炀帝还是心存疑问,樊子盖为何会在河东如此暴戾?

临死之前,樊子盖没有给隋炀帝灌输心灵鸡汤,没有劝隋炀帝这不能干、那不能干。我就告诉你一件事,我为你很不值,所以才行此毒手。

直到此时,君臣之间冰释前嫌。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听闻后,叹息不已,于是下旨:命满朝文武大臣前往樊府吊唁,赐樊家缣帛三百匹,米五百斛,追赠樊子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