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患不断:辽东群雄不安分(1 / 1)

再来说说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历史上有高句丽和高丽两个政权:

高句丽:存在于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总章元年(668),王朝的统治者姓高,是中国东北部的扶余人建立起来的政权。高句丽鼎盛时期,地盘东至日本海,西至中国的辽河,北达吉林省珲春市,南到北汉江以北。

高丽:存在于王氏高丽天授元年(918)—明洪武二十九年(1392),王朝的统治者姓王,势力范围大概是如今的朝鲜半岛,和隋朝基本上没什么关系。

百济:存在于西汉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唐显庆五年(660),又称南扶余,王朝的统治者姓夫余,势力范围大概在朝鲜半岛的西南部。

新罗:存在于西汉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后唐清泰二年(935),王朝的统治者包括朴、昔、金三个姓氏,势力范围大概在朝鲜半岛的东南部。

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很像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

想想看,朝鲜半岛的版图就这么大,三位老大为了让自己的百姓吃饱饭,自然是开足马力争夺地盘,抢占有限的生存空间。更何况,三位老大都觉得自己才是朝鲜半岛的霸主,谁也不服谁,一有空就喜欢出兵干对方。

对外战争是肯定的,打了胜仗大家都好说,可如果打了败仗,统治阶层的内部就会因此大打出手,趁机争夺王位,混乱程度简直无法描述。

数百年的时间里,高句丽都是老大的地位。

西魏大统十六年(551),百济和新罗两个小国联手对抗高句丽,迫使高句丽丢失了朝鲜半岛中部最重要的汉江流域,不过,这一战也让百济国内民不聊生,几乎亡国。

有趣的是,百济和新罗虽然夺下了汉江流域,可事先却没有约定划分地盘的游戏规则,两国因此矛盾重重。最终,新罗趁百济半死不活的良机,发兵打败了他们,独自吞并了富饶的汉江流域。

打了败仗,百济国王夫余明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第二年,夫余明倾全国之力,发动了对新罗的反击战。遗憾的是,战争并没有改变百济国的运数,夫余明被新罗士兵活捉,被杀身亡。

三国乱战之后,高句丽依旧是朝鲜半岛的大哥大。新罗摇身一变,晋升为老二,百济呢,只能跟在后面勉强混口饭吃。

称霸朝鲜半岛之后,高句丽政权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将目光瞄准了中国的辽东地区,历代国王的终身使命就是开疆拓土,俗称打仗,由于中原地区比较混乱,无暇他顾,因此高句丽的版图越来越大。当然,打仗之外,他们还接受中原政权的册封,名利双收,毫不耽误。

隋朝建国之后,高句丽依旧没有罢手,也没有罢手的意思。

打仗,几乎成了高句丽人的日常工作。

隋开皇十年(590),高句丽平原王去世,王位传给了高元,也就是婴阳王。

这就尴尬了,杨坚忙着开疆拓土,高元也忙着开疆拓土,两个国家自然有了矛盾,高元仗着天高皇帝远,丝毫不把杨坚放在眼里。当时,高元拉着契丹、靺鞨等东北的少数民族,并联合北朝的残余势力,屡次派兵侵扰大隋,将东北边境搞得乌烟瘴气。

杨坚很想弄高元,可他当时把精力都放在了突厥人身上,因此迟迟没有行动。

隋开皇十六年(596),隋文帝派了一批使者前往东突厥议事,正好碰到了高句丽的使者。隋朝的使者是个聪明人,他看到这两伙人搞到一起,觉得问题有些严重,回朝之后,他将高句丽和东突厥暗中结盟的情况,如实禀报给了隋文帝杨坚。

这个消息实在是晴天霹雳啊。

杨坚心想:老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才把突厥人搞定,你小小的高句丽居然也敢在背后兴风作浪,破坏老子的大局?

杨坚当即给高元递了一封国书,希望他能够停止和突厥结盟的愚蠢行为,并要求他立即派人前往长安,称臣纳贡。

高元迫于隋文帝的**威,只能表示服软。然而没多久,高元就变卦了。他给出的官方解释是,大隋过于强盛,以至于威胁到了高句丽的存亡。接下来,高元联合靺鞨等少数民族政权,对辽东地区发起了突然袭击。

隋开皇十八年(598),隋文帝忍无可忍,派遣汉王杨谅为行军大元帅,尚书左仆射高颎为汉王府长史,周罗睺为水军总管,率领三十万水陆大军前去征伐高句丽。

遗憾的是,大军刚刚出发没多久,就遇到了极端恶劣的天气。

道路泥泞不堪,粮草无法供给,士兵在路上相继生病,水军又遇到严重的风暴,船只受损严重,隋文帝只好下令收兵。据史料记载,这次出征虽然没有爆发军事冲突,可隋军还是死伤了将近二十万人。

隋文帝自称打遍天下无敌手,却没想到栽在了高句丽的跟前。自此以后,杨坚绝口不提征伐高句丽的话头。

事实上,高元也被隋文帝的三十万大军吓得半死,隋军还没到达辽东,高元就派使者前往长安递交了投降国书,高元在国书中自称“辽东粪土臣元”。

这样的称呼,已经把辽东地区划到了高句丽的版图之内。然而,两国为了各自的面子,只好握手言和,重归于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可问题解决了吗?

自然是没有。杨坚没有啃下高句丽这块硬骨头,却把烂摊子甩给了儿子隋炀帝。事实证明,恰恰是背信弃义、出尔反尔的高元,让大隋王朝陷入无穷无尽的战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