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文花样作死(1 / 1)

永贞元年(805)二月二十四日,李诵登临大明宫丹凤门,宣布诏令:

第一,大赦天下。

第二,各种名目的租税拖欠,一律免除。

第三,在固定的贡品以外,停止所有的贡物进献。

第四,免除盐铁使每月进献的月进钱。

第五,废除宫市制度。

第六,废除五坊。

简单的几条政令,直接掀开了打击利益集团的改革序幕。

第一条、第二条都好理解,为老百姓谋福利,收买人心。

第三条,阻止基层官员打着皇帝的名义,搜刮民财的行为。

第四条,当时盐铁转运使将国库的收入拿出来,单独孝敬皇帝,还有一部分直接进了官员的私人腰包,导致国库收入锐减。李诵的意思是,以后这笔钱他不要,某些贪腐的官员也别想继续要。

第五条,宫市的背后是庞大的宦官集团,还有皇族的利益。李诵主动拿宫市开刀,其实是打击宦官集团的经济利益。

第六条,大唐立国开始,狩猎活动就是权贵阶层的最爱。诗人王昌龄在《观猎》中写道:“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写的就是唐朝的狩猎氛围。当时,皇帝在内廷设立了五坊使(雕使、鹘使、鹰使、鹞使、狗使),专门负责管理皇帝的鹰犬,供他狩猎时使用。

五坊使的头目是宦官。起初,五坊使就是皇帝的小跟班,李适后来想着捞钱,五坊使便在民间招募了许多地痞流氓,让他们打着五坊的名义,在民间捕捉小动物。这帮人把捉鸟的网放在老百姓的家门口,或者放到取水的井旁边,老百姓如果出门,他们便以干扰公务为由,勒索百姓的钱财。至于出门吃霸王餐,殴打无辜老百姓,更是他们每日都要做的功课。

据史料记载,这些都是李诵早就知道的朝廷弊端,他做太子时就想奏请老爹进行改革,至于王叔文集团在改革中做了多大贡献,我们不得而知。至少《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都没有明确记载这些是王叔文的建议。相反,史料记载了几件事,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翰林学士院的真实面目。

据史料记载,在翰林学士院,以王叔文为首的文人除了处理公务,就是互相溜须拍马。比如,今天你夸我是伊尹,明天我夸你是周公,你说我是管仲,我捧你为诸葛亮。在他们眼里,自己就是天之骄子,没人可以比肩。

就拿王叔文来说,上位之后,和他关系紧密的朋友,都被安排到朝中担任要职,只要愿意拍他们马屁的,一律提拔重用。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他们经常在人前吹捧自己有识人之明,还对人说:“你过不了多久就会升官!”

自从王叔文集团得势,他们的家门口便车马往来,门庭若市。据史料记载,某些官员为了一睹王叔文和王伾的容颜,甚至跑到他们府邸附近的饼店、酒肆过夜,以至于店家的住宿费竟然涨到了一千文。最可笑的是王伾,他专门制作了一个收藏金钱丝帛的大柜子,每到晚上,他和老婆便在柜子上就寝。这种说法虽然很夸张,可也从侧面反映出王叔文集团的社会风评确实不太好。

当然了,王叔文要执掌权柄,结交朝臣,就必须有足够的钱财开道。为此,他盯住了盐铁转运度支使的位置。不过,王叔文不懂经济,为了掩人耳目,他捞到了度支副使、盐铁转运副使的宝座,然后让杜佑担任了正职。这位老兄性格和善,不喜欢追名逐利,直接将一把手的权威转让给了王叔文。

客观地说,改革集团有自己的小圈子很正常,这样推进工作比较高效,可前提是所有工作都是为了国家利益、为百姓的幸福着想。然而,王叔文集团似乎不太想干实事,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拉拢有价值的朝臣,密谋打击潜在的政敌。

朝中有位御史中丞叫武元衡,是武则天的曾侄孙。这位老兄天资聪颖,才华横溢,靠自己的本事通过科举考试,还中了状元。德宗一朝,武元衡的表现就很出彩,李适甚至给出了最高评价:这个人有宰相的才能。

当时,王叔文想获得御史台的控制权,觉得武元衡是不错的提线木偶,因此让人带着礼物去游说武元衡。王叔文没想到,在武元衡的眼里,翰林学士院就是一帮乌合之众,跳梁小丑,因此强势拒绝了王叔文的要求。王叔文觉得面子掉了一地,气急败坏之下,参了武元衡一本,将他撸成了太子左庶子。

侍御史窦群,忠贞耿直,与世无争,素来以节操闻名。据说,他的母亲去世后,他咬下一根手指放在棺材,希望能永久地陪伴母亲。当时,王叔文等觉得自己是天大的人物,厌恶窦群的高尚情操,便将他列为翰林学士院的公敌。

有一次,窦群前往王叔文的家中拜谒,王叔文因为嫉恨窦群,想羞辱一下窦群,因此让下人将家中的座椅全部撤掉。窦群进门之后发现,自己竟然没地方可坐,顿时就明白了王叔文的意思。

窦群:“有些事情不到最后,很难见分晓。”

王叔文:“你指的是什么事情?”

窦群:“过去,宗室的李实仗着恩宠和尊贵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压制着群臣。当时,你王叔文不过是一名小官,如今你爬到了他的高位,怎么知道身边没有像你那样的人呢?”

直到此时,双方算是彻底撕破了脸。接下来,王叔文集团日夜密谋,打算将窦群贬到异地他乡为官。幸运的是,王叔文结党弄权的行为已经引起了许多朝臣的不满,就连战略伙伴韦执谊也看不下去,最终出面将窦群保了下来。

唐朝自建朝以来,出了不少权臣,长孙无忌、杨国忠、元载等等,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有宰相的头衔,因为位高才能权重。顺宗一朝,宰相分别是贾耽、杜佑、高郢、郑珣瑜、韦执谊,王叔文只是翰林院学士,就因为他是李诵的政治形象代言人,就敢在朝堂呼风唤雨,确实是一件奇葩的事情。

宰相之中,韦执谊是王叔文集团的决策执行人,其他人基本就是摆设。尤其是贾耽,明明是资历最老的一位宰相,最后却被逼得辞职还乡,称病退隐。

有一次,贾耽等人在中书省就餐,按照规矩,其他人不能去打扰,可王叔文偏偏不信这个邪。他走进中书省大堂后,嚷嚷着要值班的官员去叫韦执谊前来商议事情,值班官员回报,现在是宰相们难得的休息时间,不宜打扰。

王叔文立马大骂值班官员不说,还大声吼叫,让韦执谊迅速出来相见。韦执谊毕竟是宰相,被一个翰林学士呼来喝去,觉得很没有面子。如果出去相见,就会威严扫地,如果不出去,又怕得罪王叔文。

历史证明,韦执谊不仅出来了,还陪王叔文在办公室单独吃了饭。杜佑、高郢、郑珣瑜听说之后,义愤填膺,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是啊,人家是皇帝跟前的红人,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谁能斗得过他?据史料记载,郑珣瑜立马走出中书省,牵着马回了家,从此以后,不再过问政事。

王叔文集团弄权的时候,李诵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李诵每天都会上朝,却是口不能言,每逢群臣奏事,只能点头示意。大家都看出来了,李诵的日子已经不多,为了朝局稳定,必须确定太子的人选。

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只要有拥立之功,不愁将来没有前途。很快,朝廷就出现了两派势力,一派是王叔文集团,一派是非王叔文集团。

对王叔文来说,李诵就是他的护身符,李诵不倒,利益集团就有保障,如果拥立新的太子,就会将权力拱手相送,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然而,王叔文虽然有权势,可毕竟根基不稳,尤其是缺乏对军队的控制。说白了,王叔文无法左右李诵的决定,这是他最闹心的。

拥立太子一事,最活跃的就是以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他们是李适扶持起来的,李诵上位之后,彻底埋没了他们的前途。失去了李适,宦官集团就像漂泊无依的浮萍,找不到自己在朝野的位置,恰逢朝中提到立太子的话题,他们瞬间就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新方向。

当时,宦官集团找到了同为翰林院学士的郑絪、卫次公、李程、王涯,希望他们以大局为重,说服皇帝李诵册立太子。郑絪等人早就对王叔文的颐指气使非常不满,遇到天赐良机,自然不甘落后。据史料记载,李诵有二十多个皇子,其中嫡长子叫李淳。按照惯例,李淳是毫无悬念的太子人选,对宦官集团来说,扶持李淳上位名正言顺,而且有拥立之功,完全可行。然而,对王叔文集团来说,李淳已经有了明君气质,再加上他与牛昭容不太亲密,而且被宦官集团抢到先手,因此扶持李淳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至于拥立谁,王叔文也没想好。

双方僵持过程中,郑絪直接在纸上写下了“立嫡以长”四个字,随后拿给躺在**的李诵定夺,李诵这才点头答应。永贞元年(805)三月二十四日,唐顺宗李诵发布诏书,立李淳为皇太子,改其名为李纯。永贞元年(805)四月六日,李诵强撑着病体驾临大明宫宣政殿,亲自为李纯举行了册封太子的大典。

李纯相貌堂堂,给人一种稳重、可靠的感觉,文武百官都很庆幸大唐立了一位好太子,有的人甚至激动得痛哭流涕,唯独王叔文面带忧虑。然而,立太子毕竟是李诵的家务事,王叔文不好说什么,他只能在私下嘀咕,口中吟诵大诗人杜甫所作的《诸葛亮祠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不得不说,这是年度最搞笑的梗,连朝臣们也忍不住讥笑王叔文的疯癫。说白了,王叔文确实是出师未捷,因为他从未出师过。上任之后,他一直在排斥异己,标榜自己的圣贤,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捞利益。问题是,难道要把所有敌人都消灭,所有人都依附自己后,王叔文才能放开手脚,造福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