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再次沦陷(1 / 1)

安史之乱期间,吐蕃是最先和唐朝翻脸的国家。

当时,中央政府抽调河西、陇右道、安西都护等地的军队前去平叛,造成了整个西部地区防务空虚,吐蕃叫上了吐谷浑、党项、氐、羌等部族,发动二十万大军入侵,最后占领了整个青海地区。

玄宗出逃,全国各地都在混战,谁也没工夫去过问青海的局势。谁曾想,吐蕃大军觉得有点不安了,这一路势如破竹,先是拿下安西大都护府,后来又轻易拿下青海,没有遭遇过大规模的抵抗,也不见朝廷派大军前来支援平叛!难道唐军已经在通往长安的路上设下了埋伏?

吐蕃人一路上疑神疑鬼,居然没敢向长安进发。

唐肃宗李亨登基之后,吐蕃人主动示好,问需不需要援军,李亨居然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以为,吐蕃还在西南边陲老老实实沐浴着高海拔的阳光,殊不知整个青海地区已经陷入吐蕃之手。

此后几年,吐蕃大军一直游走在青海境内,李豫登基后,熟谙边事的郭子仪才建议朝廷,派使者前往吐蕃交好,防止吐蕃和党项在背后搞小动作。御史大夫李之芳临危受命,却被吐蕃扣在军中长达两年之久。

也就是说,中央对吐蕃的动向一无所知!

唐廷的无动于衷,终于让吐蕃人放下戒心。唐军和史朝义决战的时候,吐蕃攻陷了大震关(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陇山),打开了甘肃通往陕西的门户。自此,长安彻底暴露在二十万吐蕃联军的铁骑之下。

史朝义自杀身亡,安史之乱结束后,长安附近的官员这才将吐蕃入侵的消息,以及前线所有军情报告给朝廷。一场灾难本可轻易避免,可历史和大唐再次开起了玩笑。李豫的亲信宦官程元振把持着外地官员进京的奏折,危难之际,他竟然选择将军情隐匿不报。这种行为令人难以理解!

天大的玩笑,还在继续着。

地方官员将情况告知朝廷,却发现朝廷没有任何举动,他们以为,朝廷已经无力再组织大军平叛,于是彻底放弃了守城的念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兰州、廓州、河州、鄯州、洮州、岷州、秦州、成州、渭州纷纷失陷。长安,已经彻底暴露在二十万吐蕃大军的铁骑之下,而唐代宗李豫却一无所知。

广德元年(763)九月,吐蕃进犯奉天、武功,陈兵在长安城郊,消息再也瞒报不住。李豫惊诧万分,吐蕃远在西域,怎么会突然出现在长安城外?

军情急迫,李豫没有时间去追究责任。当时,长安城内除了禁军,并没有主力部队,如何抵御二十万吐蕃大军的进攻?李豫绝望了,摆在他眼前的似乎只有一条路——逃出长安城,巡视天下。

危急时刻,李豫一面派人招募长安城中的百姓,一面任命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让他们出兵抵御吐蕃。问题是,郭子仪一直被雪藏,亲信部下又分散在各地,上哪儿去调兵遣将?

接到圣旨后,郭子仪紧急招募了二十多个人,一行人骑着马前往咸阳视察军情。然而,眼前的景象让郭子仪惊呆了,只见吐蕃大军从司竹园(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司竹乡)渡过渭河,顺着秦岭山脉向长安城涌来,吐蕃军士漫山遍野,前后长达数十里。

郭子仪急忙让中书舍人王延昌入朝奏报军情,希望李豫能够增兵支援。此刻,李豫正在长安招募军队,王延昌希望朝廷能加快速度,最好先派点禁卫军到前线,解郭子仪的燃眉之急。

然而,程元振一马当先,直接将王延昌拦在了宫门之外,理由很简单:打仗可以输,长安城可以丢,皇帝身边的禁卫军绝对不能调。

王延昌无奈,只好回去向郭子仪复命。堂堂天下兵马副元帅,可调动的兵力仅有二十余人,说出来是不是很讽刺?当时,长安城外还有一些零散的军队,比如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带着手下的两千部队向吐蕃发动偷袭,可很快便被敌军主力剿灭,吕月将也被吐蕃军队擒获。

一塌糊涂的局势,崩溃绝望的郭子仪。

广德元年(763)十月初七,吐蕃军队开赴渭桥。在李豫的眼里,坚守长安固然可以提振士气,可结果也不过是多守几天而已。长安城破之后,他难道要成为吐蕃人的俘虏?李豫决定了,放弃长安,带着亲信出长安东门,向陕州方向出逃。

据史料记载,李豫逃得太仓皇,就连禁卫军也没跟上他的节奏。长安迅速陷入混乱之中,禁卫军趁机在城中抢劫财物,百姓呼天抢地,悲痛欲绝,景象极其惨烈。此时,郭子仪正在前线观察吐蕃军队的动向,思考着如何平叛,手下人突然告诉他,皇帝跑了,长安已经陷入混乱的噩耗。

安史之乱的悲剧要重演,这就是郭子仪的直觉。

郭子仪神色慌张,立马启程返回长安,希望来得及拦下李豫,劝他不要放弃长安,放弃来之不易的中兴局面。悲剧的是,等他踏进长安城的时候,李豫早已经不知去向。郭子仪急忙赶往长安城东的开远门,在这里碰到了禁卫军将领王献忠。危急时刻,竟然还有禁卫军将领进驻长安,这可是天大的喜讯啊。

郭子仪打算上前攀谈,不料王献忠的第一句话就让他呆若木鸡:“郭大帅,皇上已经东迁,国家无主,您身为元帅,皇上的废立就在于您一句话了。”

听闻此言,郭子仪差点从马背上栽下来,搞了半天,这个王献忠是个政治投机客,想趁着国难,扶持新老板上位啊。据史料记载,王献忠比较善于伪装,回长安的路上他遇到了唐代宗李豫,当时他提议,让丰王李珙等王爷回长安,打算和吐蕃人议和,未承想他心里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凭着郭子仪的号召力,扶持新皇帝确实是他一句话的事,可他在乎自己的名声,如果行谋反之举,一辈子攒下的名声岂不是付诸东流了?

郭子仪静默无言。

此时,丰王李珙着急了,如果郭子仪点头,他就可以做皇帝,可郭子仪的沉默分明有抗拒的意思。李珙大声地咆哮道:“你为什么不说话?”

郭子仪愤怒了,他指着李珙的鼻子就是一顿臭骂,瞬间就镇压住了李珙的嚣张气焰。说到底,王献忠只是禁卫军的将领,如果要行废立之事,必须等郭子仪点头才可以,这也是他们瞬间认怂的原因。

郭子仪不想追究此事,将他们吓唬住之后,郭子仪便让他们去追赶唐代宗李豫,自己则带着亲信飞奔出长安城,到各地召集军队准备平叛。

广德元年(763)十月初八,李豫到达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华州区)。

当时,华州的官员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连提供饭食的人也没有。这样的场景,很像当年李隆基逃出长安,地方官员逃之夭夭,将士们饥寒交迫,最终发动马嵬坡之变的桥段。不过,李豫的运气似乎比爷爷更好一些,因为在外地出差的宦官鱼朝恩听说李豫出逃,第一时间率领神策军赶了回来。

望着风尘仆仆的鱼朝恩,李豫既感且佩。是啊,朝中重臣,自诩忠君爱国,可在危难之际总想着自保,甚至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来换取自家的荣华富贵。再看看太监,永远和皇帝站在同一个战线,和朝臣的虚伪相比,他们的忠心让李豫更有安全感。

有了神策军的护卫,李豫变得更加踏实,他命大军继续东行。到达潼关的时候,丰王李珙等人追了上来。李豫望着李珙,久久无语,李珙是他的叔叔,他不忍心痛下杀手,更何况李珙并没有成气候,李豫便让他回去闭门思过。

然而,回到营帐之后,李珙居然大发牢骚,出言不逊,毫无悔改之心。大臣们集体上奏,要求除去这个害群之马,李豫随后便将他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