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拾贰 唐廷的内斗 李辅国:想要权势长久稳固,必须把皇帝控制住(1 / 1)

史家王朝内乱的时候,唐廷内部的斗争大戏也是令人眼花缭乱。

各方势力角逐之下,一位朝廷新贵崭露头角。此人便是宦官李辅国,一个将大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以至于皇权体系崩塌的毁灭性人物。

李辅国(704—762),本名李静忠,曾被赐名护国,后又改为辅国,相貌奇丑无比。李辅国入宫之后便一直跟随李亨,由于寡言少语,心思深沉,李亨并不太待见他。不过,李辅国对李亨极为恭顺,办事也比较靠谱,虽然不受待见,在太子宫还算是有点地位。

当时,李亨受杨国忠的欺压,忍痛休了韦妃,并将她贬为庶人,李辅国猜中了李亨的心思,派人暗中保护韦妃,让韦妃衣食无忧使李亨内心的愧疚少了几分。这件事情办得十分漂亮,李亨也就从内心接纳了他。

李亨北上灵武,李辅国被任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

平叛时期,李辅国更是掌管着军营里所有的印章和兵符。当时,李亨所有的旨意全部先交代给李辅国,然后让他用印后再传达给朝臣和将领,全国各地往来的军事函件,先由李辅国整理,最后上达李亨。

在灵武期间,张良娣深受李亨宠爱,却和建宁王李倓、广平王李俶、幕僚李泌产生隔阂,李辅国为了讨张良娣的欢心,主动卖身投靠,达成进退攻守联盟。当时,李亨打算立建宁王李倓为兵马大元帅,却又担心他因为军功而上位,威胁到广平王李俶的政治地位,因此态度摇摆不定。

幸运的是,兄弟二人并没有因为太子之位产生隔阂,在幕僚李泌的干预下,大元帅花落广平王李俶的头上,而建宁王欣然接受。然而,李辅国和张良娣却在李亨面前诋毁建宁王,说他觊觎兵马大元帅之职,忌恨广平王,有暗中谋害的意思。李亨不查之下,下令将建宁王处死,形成一大冤案!

建宁王被杀之后,李辅国又将矛头对准了李泌和广平王。

不过,李辅国很苦恼,广平王是李亨钦定的皇位继承人,而李泌更是李亨的心腹,他虽有心迫害,却无从下手。当时,广平王李俶想动手除掉李辅国,李泌却不愿意冒险,或者说不愿意让新政权内斗,因此拦下了广平王,甚至将宫禁的符契和钥匙也一并移交给李辅国,以此来为自己求一条退路。

事实证明,李泌虽然有韬略,眼光却未免有些短浅。

回到长安之后,李亨回想起自己和李辅国在灵武的默契,因此加封他为殿中监、少府监、闲厮使、五坊使、宫院使、营田使、栽接使、陇右群牧使、铸钱使、长春宫使,开府仪同三司,成国公(食邑五百户)。

殿中监掌管朝廷的礼仪和皇帝的起居生活,少府监掌管百工技巧诸务,营田使掌管官田,铸钱使负责铸造货币。这些官职虽然没有前朝的宰相显赫,却都是代替皇帝打理家务的工作,皇帝的信任其实更加重要。

一般的官员都是住在皇城外面,如果骑马到皇城边上,都得下马走路,以示对皇帝的尊重。然而,李亨却对李辅国高看一眼,直接在皇宫内批了一块地,给他建造了一套官邸,这在大唐可是独一份。

客观地说,安史之乱后,边镇节度使拥兵自大,各怀心事,就连郭子仪和李光弼,李亨也是一边用着他们,一边派宦官监督他们。

与此同时,朝中人才匮乏,李亨根本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李辅国正是靠着自己的忠心和能力,才让李亨对他委以重任,另眼相看。李亨不担心李辅国会造反,因此将禁卫军和用印大权全都交给了他打理。

要知道,中国古代通讯不便,有的官员一生也没见过皇帝,对于皇帝诏令的执行不是看人,而是看章。只要有大印,什么事情都好说。按照规矩,李辅国虽然掌管着大印,充其量也不过是盖章的角色,然而皇帝不可能一整天都去上朝处理国家大事,也不可能整日将印章带在身上,每逢休息的时候,都是由李辅国向李亨汇报,李亨再决定是否用印。

久而久之,李亨觉得很繁琐,后来干脆懒得管这些破事,直接让李辅国和宰相们互相协商,全权处理去了。这就有意思了,大家坐在一起商议政事,李辅国的态度极其霸道,有时候甚至拿出了决策者的姿态,群臣起先还问这是不是皇帝的意思,李辅国的回答很简单:你要是不信,你就亲自去问皇帝。

大臣们都不傻,谁敢去找皇帝的晦气,久而久之,政事堂便成了李辅国的一言堂。李辅国毕竟是宦官,想要在前朝树立威信,必须得提拔自己的人,而手中的大印便是他唯一的武器,但凡官员们想晋升,李辅国便有控制他们的资本。

为了牵制朝中的官员,李辅国成立了一个特务机构,然后招募了一批专门打听别人隐私的混混。这些人没事就在民间转悠,打听官员们的桃色新闻,或者行贿受贿的事情,然后上报给李辅国。

李辅国拿到证据之后,小试牛刀,朝中的官员们立马就服了气,甚至有人公开称呼李辅国为五父。

李辅国的嚣张引起了许多朝臣的不满,也引起了李亨的注意。有一次,宰相李岘在上朝的时候狠狠地告了一状,李亨也想教训一下李辅国,因此勒令他遵守朝廷制度,不要再打着皇帝的旗号擅权弄政,同时也对李辅国的特务机构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并责令他就地解散。

有了李亨的约束,李辅国这才收敛了气焰。

每个人都有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李辅国在皇帝面前吃了瘪,却也长了智慧。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让权势更加长久可靠,必须得控制住皇帝。自此以后,李辅国在朝廷刷存在感的同时,也在蛰伏待机,等待走向人生巅峰的机会。

谁也没有想到,李林甫的人生转折会来自兴庆宫。

回长安之后,李隆基一直居住在兴庆宫。七十余年的阅历让李隆基对世事看得更开,更何况自己放弃了权力,换来了难得的父子情谊,这也让李隆基的晚年得到莫大的慰藉。

兴庆宫和大明宫之间有一个夹墙,李隆基想看儿子的时候会从此经过,李亨也会经此漫步到兴庆宫,看望年逾古稀的父亲。父子相对而坐,畅聊过去的人和事,聊聊皇城里出生的皇子和公主,偶尔也会就国事交换意见,这样的父子关系让李隆基感到非常的惬意和满足。

为了让李亨放心,李隆基很少与朝臣来往,就算是蜀中前来拜会的老朋友,李隆基也是让妹妹玉真公主招待,自己轻易不会露面。入住兴庆宫后,身边只有高力士和龙武卫大将军陈玄礼二人,他们一个是受人敬仰,忠正耿直的宦官,一个是对李亨有恩,为人处世有原则的老臣,李亨对他们非常放心。

在兴庆宫,李隆基每日只是与老朋友聊聊过去,或者召集妹妹玉真公主、内侍王承恩欣赏一下梨园子弟创作的最新作品。孤独的时候,李隆基回忆最多的还是令他神魂颠倒,一生痴迷的杨贵妃。为此,李隆基偶尔还会让人安排去华清池小坐一会儿,待上几天。

兴庆宫在长安城的东边,靠近繁华闹市,李隆基没事的时候喜欢在靠近南街的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和长庆殿观望徘徊,很多老百姓看到他后也会停下来跪拜,高喊万岁,李隆基则会命人在楼下摆满吃食,供老百姓享用。